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的二元论思维模式是着重从对立、差异或一分为二的认知角度去认识,把握世界的一种分析型思维模式。西方古今思想从根本上讲是由二元论思维模式构造出来的二元论思想。而东方的不二论思维模式是着重从统一、同一或合二为一的认知角度去认识、把握世界的一种综合型思维模式。东方传统思想就其实质而论是由不二论思维模式构造出来  相似文献   

2.
<正>人类社会自我认识的问题,是长期以来使众多思想家深为困惑的问题.这部分原因是由于缺乏认识社会的有效方法.本世纪初兴起的系统论为科学地认识社会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在系统研究的过程中,因有两个密切相联系的理论问题未得到解决,使系统论从创立至今仍未出现突破性的发展:第一,对系统研究的哲学基础未做出明确说明;第二,未制定系统研究的方法论.新近发展起来的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系统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笔者汲取现代系统研究的成就,试图提出认识人类社会的“四面体”假说.刘放桐教授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中认为:“人们所认识的社会现象是杂乱的,没有秩序,要达到有秩序的认识就要掌握现象的结构.但是,认识现象的结构又不能通过经验的概括达到,只能通过理论模式去认识.当我们面临一个对象时,我们可以先提出一个假定的结构或者从别的学科借用一个模式看它能否说明所研究的对象,如果可以说明,则通过这个模式就说明了现象的结构.”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认为:“纵使没有一种假说可以完全证实,但是如果发现使每种假说都能自圆其说并且能符合已知事实所包含的内容,这里面也就有着一种真正的知识.”“四面体”假说在理论上基于两点假设:(1)在本体论上设定人类社  相似文献   

3.
西方著名哲学史家罗素认为,哲学是以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方式,探索宇宙与人生的真谛.从广义上说,对宇宙的哲学探索构成自然观;对人生的哲学探索构成历史观.对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探索,构成西方哲学史上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从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视角出发,为解读西方哲学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西方哲学史学科中,人们对洛克关于物体两种性质与两种性质的观念之间的关系学说,长期争论不休。现在看来,这个问题不单纯是一个哲学史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重要理论问题,即认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相互关系问题。因此,我们感到,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我们说的西方哲学史,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的、不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包括现代西方哲学在内的欧洲哲学史。因此,我这里所讲的西方哲学史也就是指从公元前六世纪开始的古希腊哲学起,到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的欧洲哲学史,这期间大约经历了二千四、五百年。二千四、五百年的西方哲学史究竟讲的什么主要问题?其主要特点究竟是什么?我归纳为三句话。第一句话是西方哲学史是哲学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功能主义的理论一直占有一席之地。本文试图从功能主义认识逻辑的来源这个角度,来理解这个理论的基质。笔者认为,功能主义的认识逻辑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社会学产生时代的社会和科学背景有着紧密的关联;功能主义的认识逻辑部分偏离了因果关系的轨道,不完全符合科学主义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论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困境及其实践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是哲学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必须对本体进行理解和定位,然后才能建立和展开自己的哲学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史就是一部本体论的发展史。笔者从本体与现象分化和统一的角度阐述本体论哲学所特有的本体论思维方式的思维困境,指出本体的实践论阐释是克服本体论思维困境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8.
理解西方哲学史研究的历史性与思想性关系是实现西方哲学史研究范式转换的关键。文章从西方哲学史研究的历史性与思想性的内在关联入手,研究历史性研究范式向思想性研究范式转换可以使西方哲学史研究从史性特点向论性特色回归,有效实现史与论的内在结合,还哲学史以基础性、理论性、历史性、思想性之本原,让历史性与思想性统一于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上。  相似文献   

9.
普罗提诺是西方哲学史上神秘主义的典型代表之一。他把世界的本原“太一”作为最高的认识对象,以“心醉神迷”的状态与“太一”融合为一,观照到一个善与美的永恒世界。庄子以“道”为世界的本原,以“心斋”、“坐忘”、“守宗”的方法体道,达到“无古今、不死生”、“同于大通”的撄宁境界。两者对世界本原的理解、认识的方法以及达到的精神境界具有大致相同的特点。正是基于这种意义,我们认为庄子认识论的性质是神秘主义的。普罗提诺和庄子在认识“太一”与“道”时采取了神秘直觉的方法。从他们不满足于枝节的、推论性的知识,强调对统一整体的把握来看,在认识史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他们把直觉与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运动对立起来,所以不可能导致积极的认识成果,最终失足于神秘主义。  相似文献   

10.
真善美的统一问题,不仅是个哲学理论问题,也是个哲学历史问题。它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关注着。弄清这个问题的历史表现,或许有助于弄清这个问题的理论内涵。(一)哲学史上的真善美统一过去我们总结哲学史,一般都是以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为主线,去评价各种哲学思想,去划分各类哲学派别,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哲学史的发展是错综复杂的,除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条主线之外,还有其它一些线索交织在一起,其中真善美的关系就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线索。如果把人类认识比作一张巨大的网络,那么可以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表示着经线,真善美的关系则表示着纬线。思维与存在所揭示的是认识的纵向联系,即认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真善美所揭示的则是认识的横向联系,即人的各种认识能力、认识形式  相似文献   

11.
有一种意见认为,西方哲学史重主体与客体之分,故有形而上学,中国哲学史缺乏主客的明确划分,因而缺乏形而上学。这种意见未免失之片面。其实,中国哲学史上也有形而上学,只是在形态上不同于西方的形而上学而已。  相似文献   

12.
哲学史研究中的“两军对战”说,来源于日丹诺夫在1947年苏联哲学界召开的关于亚历山大洛夫所著《西欧哲学史》一书讨论会上的发言。嗣后,日丹诺夫在发言中提出的“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的定义,即流行于我国。我们认为,尽管哲学史上存在以至贯串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但把复杂的作为人类认识史高度概括的一部哲学史,仅仅归结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史”(人们简称为“两军对战”史),显然是片面的,不完全符合哲学思维发展的历史实际的。 诚然,从理论上讲,“斗争史”和“认识史”并不互相矛盾。因为,人类的认识史就是思维领域里矛盾发展的历史,而认识领域里最根本的矛盾就是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的矛盾。哲学家在回答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的问题时,归  相似文献   

13.
事物的矛盾法则,亦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承认不承认这个法则,是区别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宇宙观的关键所在。承认对立统一与否认对立统一这两种见解的对立、斗争,在人类认识史中,是从来就有的,它贯穿于人类认识的全部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对立统一的理论,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变革。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由于缺乏客观前提,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哲学家提供彻底的、唯一正确的对立统一的理论。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科学日益发达,马克思主义以前关于对立统一的理论,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发展史表明,人类关于对立统一的认识也在大体上逐渐走向正确和深刻,尽管这条道路是异常曲折复杂的。因此,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以前人类认识史上关于这个问题所经过的曲折复杂的道路,将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理论的正确性,从而更严格地遵循这个伟大理论办事,随时警惕自己,不蹈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复辙。马克思主义以前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对立统一的理论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大时期:一是素朴的、自发的辩证法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这就是古希腊罗马哲学家的辩证法;二是资本主义早期,在这个时期里,形而上学占着统治的地位;三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以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当然,这并不是说,在每一个时期中只有一个单纯的方面、一种见解存在。事实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承认对立统一的见解与否认对立统一的见解这两条路线的斗争,贯穿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中。  相似文献   

14.
特点,是比较而言的。与西方哲学相比较,中国传统哲学有些什么特点?这个问题,经过哲学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多次讨论,在以下的几点上已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 中西哲学遵循着共同的规律,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阶级斗争制约着哲学发展,所以必须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考察哲学史上的斗争;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根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贯串于全部哲学史中。但是,在西方,高度发展的是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而在中国,奴隶制并不象古希腊罗马那样发展,资本主义也不象近代欧美各国那样发展;它有时间特别长、发展最充分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到现代又较早地(相对世界各国而言)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这一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就规定了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是封建时代的哲学,与欧洲相比,中国有着更为悠久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传统,而象西方近代的机械唯物论哲学,在中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不过,这不等于已把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穷尽了,本来还可以而且应该从不同角度来作比较、探索.以求获得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现在我们把哲学史作为人类认识史的精华来看待,把哲学史了解为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主要围绕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从这样的角度来考察,中国传统哲学还有些什么特点呢?  相似文献   

15.
在每一个民族的每次重大事业的后面 ,总是存在着某种决定这项事业成败 ,与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直接相关联的时代精神力量。———马克斯·韦伯一、文化类型与人文精神文化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古往今来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都作了不同的回答。广义上的文化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行为方式、思想方式 ,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念。狭义上的文化概念是哲学、政治、艺术、教育、文学等等学科的综合体(1871年泰勒对文化下的定义)。从西方哲学史的角度来看 ,文化有两种类型即科学文化和文学文化 ,这种分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论需要范畴在哲学中的确立赵科天在中国古近代哲学史上,自《周易》中有了需要这个意思后,①人们对其认识和探讨的历史长达3000年之久。在西方古近代哲学史上,自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出需要概念之后,人们对其认识和探讨的历史也有2500多年。纵观中西方古近代...  相似文献   

17.
本期导读     
全球化时代 ,如何看待普适性的现代价值观念与各个民族国家的价值观念体系之间的关系 ,是个重要的问题。本期刊发的江畅、马俊峰的文章 ,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 ,江畅先生认为 ,价值观念原具有国家特色、民族特色、传统特色的多样性 ,一个国家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无疑具有民族国家的鲜明个性 ,只有从自己的国情出发 ,才能丰富、发展和完善现代价值观念。马俊峰先生则认为 :全球化时代需要新的秩序和规则 ,需要建立全球化时代的价值视野 ,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 ,有参互见义之效 ,还望读者明鉴。一部西方哲学史几乎就是一部“存在论”的学说史…  相似文献   

18.
严复是近代重要思想家,他一生的业绩中,以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最著名。准确、恰当地评价这部著作,不仅关系到正确理解原著的思想,也直接影响到对严复思想的认识。近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思想史论著中,对于严译《天演论》有个很流行的说法,即《天演论》上半部是唯物论,下半部是唯心论;上半部讲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下半部讲反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见任继愈主编的四卷本《中国哲学史》第四册第206页、上海师大编的《中国哲学史纲要》第249页等。)笔者认为,这个对于该书摹本思想的总论断是不符合事实的,有加以辩析的必要。 (一) 该书是不是上半部讲生物进化论,下半部讲社会达尔文主义?我们先从该书的结构谈起。 《天演论》新译本(即《进化论与伦理学》科学出版社一九七一年振)分为Ⅰ、Ⅱ两部分(相当于严译本的卷上、卷下,亦即所谓“上半部”、“下  相似文献   

19.
比较,作为一种基本的逻辑方法,人们在科学研究和哲学史的研究中都是经常使用的。但是,如果不从理论上提出哲学史比较学来进行研究,那么,这样的比较就难于达到科学的水平。探讨哲学史比较学,首先要解决哲学史比较学的定义、意义和方法等问题。下面就这几方面的问题谈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20.
(1)道家究竟是什么哲学?道家哲学史上如何定位?如何看待道家的哲学属性?过去这类追问常扭曲式地转换为“道家像什么什么哲学”的发问。这是因为西方评价者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囿于西方哲学中心论的立场,把西方那种哲学范畴之网作为评价工具加诸道家之上而导致的。(2)历史把西方推逼到环境主义、生态主义意识形态化的阶段,这种思潮发展趋势必然归结于自然一元统一性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哲学是“姗姗来迟的道家”,这一点已获得20世纪环境主义思想先驱们实践的证明,他们越来越从心灵深处认同和确认道家哲学的真正属性了。这个新动向预示着人类历史理性开始觉悟到:道家正是一种基本的古老的环境哲学原创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