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命运     
冯友兰 《领导文萃》2013,(14):65-67
世上有许多所谓的"大哲学家"也谈命运,不过他们所谈的命运是指"先定",既有"先定",就有人要"先知"它,以便从中获利。例如预先知道某种物品将要涨价,就大量买进,便可赚钱;知道某种物品将要跌价,就去卖出,便不亏本。因此使得他们大发其财,无怪乎"大哲学家"们都生意兴隆了。  相似文献   

2.
说“现实”     
<正>字典解释的"现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合乎客观实际的状况。我们这里要说的"现实",特指一种只求现实功利的世界观、价值观,"势利"是其核心。当"现实"和"功利"划上等号后,高尚就最容易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孟子和邹衍、苏秦的遭遇就是明证。孟子同时代的大学问家邹衍、纵横家苏秦,在当世很是吃得开。邹衍到梁国,梁惠王亲自到郊外迎接;去赵国,平原君侧着身子伴行,并用自己的衣服把他的座位擦干  相似文献   

3.
郑局廷 《决策》2012,(4):95
崇尚"政绩工程"、追求"形象"和"面子"是形式主义在当下最为显著的表现.从上至下恶批猛斥了几十年的陈规陋习,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相反却呈愈演愈烈之势,的确让人深思! 我有一好友贵为县长,不久前我专程去拜访,他刚刚和一台商签了一个投资两亿美金的大项目,击败几个竞争对手,签回大单投资项目,本该可喜可贺,但却未见喜色,问之究竟,原来县里为了引进这个项目,政府承诺要砸进去三个多亿,另外还有长久的税收奖返优惠.县长满腹心酸地说:"项目好不容易签回来了,但县财政伤了,我的心也伤了." 应该说,我的这位好友县长之"伤"正是很多官员之"伤".这种"伤",不仅伤及政府肌体,而且伤害百姓利益.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形势所迫下,以招商引资看成败,以引进项目论英雄,很多官员变得盲目、武断、不顾一切.为了取悦老板,他们不惜把财政砸个大洞去"奉送";为了项目落户,他们不吝牺牲地方长远利益去"换取".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只要引进项目,就有"政绩"摆着,就能保持能人"形象",就能顾全政府的"面子",就可以垒筑提拔晋升的"资本",反正干几年提拔走人,债由后任还,屁股归后人去擦.殊不知那些港商、台商及外商抓住了我们官员的这些心理,在项目落户之前,搭起擂台,撺掇内地城市之间展开比拼,自伙自地杀得血肉模糊遍体鳞伤,而他们从中渔利.  相似文献   

4.
正古代帝王,只要是真心想把国家治理好的,无不注重君民关系。他们往往自称是"民之父母",就是想拉近自己与百姓的距离。儒家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理念,以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告诫,对他们影响很深。他们既"敬天",又"敬民";既"畏天",又"畏民"。遇有机会,就要"示好"于民。明清帝王倡导节俭明太祖朱元璋最欣赏孔子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一语,以为是"治国之良规"。他也能  相似文献   

5.
正人治模式并非"无法"之治,而在于"人大于法",法行使的是人即统治者的意志。正是统治者意志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民众的世界在善与恶中反复。法治优于人治之处在于法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最高权威,限制和约束了权力的随意本性,保障了人的基本权利不受权力所侵害,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顺应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潮流,这已经为世  相似文献   

6.
<正>"制度",始见《商君书》,"凡将立国,制度必察",是指规范人们行为的法令规则。制者,节制也;度者,尺度也。法家云:每个人不过是一条拴在树上的狗,制度就是拴狗的绳子,绳子的长度决定了狗的活动范围。可见,度是制之帅,是判别良制与恶制的试金石。无度之制,  相似文献   

7.
一、秘书修身责任源于趋荣避辱 首先,要参之有道."道"指参谋学问上讲究"三注重".一是注重全局性.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相似文献   

8.
文人替人写文章而收受财物,自西汉以来就有这方面的记载了,到了唐宋时就更普遍了,不过那时不叫"稿费",而称为"润笔费"。《旧唐书·李邕传》载:"邕尤长碑颂,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赉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李邕曾任北海太守,书文俱佳,许多高官和各地寺庙的住持经常花巨资请他写文章。李邕写过八百多篇  相似文献   

9.
唐铁龙 《领导科学》2012,(10):27-28
"包严"的"包"指包拯,"欧宽"的"欧"指欧阳修,两人都是宋仁宗时期的重臣,"包严"、"欧宽"是后世对他们领导方式的评价。包拯于1057年任开封知府,他廉政爱民,大力改革诉讼制度,重典严法,打击豪强劣绅,"吏民畏服,远近称之",人称"包严"。欧阳修是包拯的继任知府,有人问他如何对待前任的威名赫赫,他说:"凡人才性不一,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吾亦任吾所长耳。"他行事低调,"一切循理,不事风采","民安其不扰",同样把开封治理得井井有条,人称"欧宽"。"包严"与"欧宽",殊途同归。包拯以威名震动京城,欧阳修以宽简誉满朝野,均为行政长官的楷模。后来有人在开封府门两侧立起"包严"、"欧宽"两个牌坊。清代开封知府刘书元于东辕门外建"包欧二贤祠",教育官员"严而思包严之道,宽而思欧宽之由"。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用典》中提到,"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这句话出自宋代诗人吕本中所著的《官箴》。梁启超在他的《新民说》中也不吝赞美之词:"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必须能够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正对应着"清、慎、勤"三字。清,指的是清廉,两袖清风;慎,指的是慎重,周密考虑;勤,指  相似文献   

11.
约翰·亚当斯担心:"凡强者无一不竭力攫取一 切他们可能获得的权力。" "道德是一个民意所归的政府所必需的原动 力。"这句名言出自美国的国父之一华盛顿之口。而 且他自己一生身体力行,听从政治良知和民意的召  相似文献   

12.
<正> 无论规模和效益多大,凡造成水污染的企业都必须积极筹措资金,按规定期限认真治理,逾期不能达标的企业,将被依法关闭或停业。这是河南省政府就强化治理水污染所做的决定。同时,还将水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地方党政一把手政绩的主要指标之一。凡完不成目标的,党政一把手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不得  相似文献   

13.
自知之明     
清风慕竹 《领导文萃》2013,(18):130-130
清乾隆时,有人上书皇帝说,顺天府乡试贡院大殿匾额上的三个大字"至公堂"是严嵩所书。顺天府乡试为"北闱",乃天下乡试第一,在这样一个为国家选拔俊才的堂皇之所,竟然悬挂的是大明奸臣的手笔,一是显得我大清无人,另外也不利于树立以德治国的导向。乾隆一听有理,便下令满朝能书者写这三个大字,选出最好的以代替之。  相似文献   

14.
<正>所谓"改革",在于国家治理的改变革新,着眼于治理创新之"变";所谓"制度",在于国家治理的建章立制,着眼于治理法度之"不变"。在这样的"变"与"不变"之间,国家治理终将完成发展要义中的现代化转身。改革求"变",是在国家治理的视野中"坚定不移推进体制创新",就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相似文献   

15.
杨敏 《决策》2012,(1):30
既然"新锐"二字本身意味着有别于传统,意味着与大多数成员的非一致性,那么,也就意味着他们要承担官场发生排异性反应的风险。这种风险,他们一定是心知肚明的。"何谓新锐"?新锐之"新",就在有别于传统;新锐之"锐",则在于破除陈规。今年,入选"2011十大地方决策新锐人物"的,就有@御史在途、@中一在线、@医生哥波子这三位微博达人,而@伍皓红河微语、@杨宏星1968等  相似文献   

16.
正占卜师和自称具有超能力者经常会使用"读心术",心理学称之为"冷读术",指的是通过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捕捉其心理活动。在职场中,我们也可以灵活运用读心术,提高谈话技巧。团队合作敞心扉"并非只有我能读出塔罗牌传达的讯息,有时你自己也能理解牌面的正确含义,请牢记这一点。"解读占卜的结果时,占卜师  相似文献   

17.
爱在深处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这美妙的歌声在校园的上空久久萦绕!每当听到这首歌,作为老师,就想起了自己所教的孩子,孩子们何尝不需要爱,现在的孩子虽然能吃饱穿暖,有父母、亲戚的爱,但他们的灵魂往往还是孤寂的,是饥饿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以博大精深的爱去滋润他们的心  相似文献   

1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古今中外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强烈、浓厚的兴趣。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初中生的特点是兴趣广泛但稳定性较差,意志力薄弱,兴趣  相似文献   

19.
单位中不乏以"无意""好心""提醒""冷静"之姿干扰他人情绪、破坏积极氛围者,他们看似并无违反规矩之举,实则成为隐性干扰者。如果不加重视,就会造成情绪污染、状态消极,伤情伤心、损人利己,浇灭激情、弱化动力,反感疏离、离心离德等不良后果。这就需要以"行"驳"言"、以"欲"压"疑"、以"比"抗"贬"、以"则"矫"异",避免潜移默化的干扰与破坏。  相似文献   

20.
《决策》2001,(4):7-8
安徽有两张名牌,一张是"黄山",另一张是"黄梅戏",这两张牌可以说是全国皆知.但安徽还有两个知名度特别高的牌,那就是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我曾经从合肥火车站接过几个从清华大学来皖赴舒城县农村调研的几个在读博士生,他们一下火车,向我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能不能先到中国科技大学和科学院合肥分院去看看,言语之间流露出仰慕之情.与他们的攀谈以及随后与外省人的交往中,我感觉到中国科技大学和科学院分院能坐落在合肥确实是合肥之大幸,也是安徽之大幸.对这一点,安徽人尤其是合肥人莫不引以为荣.但实事求是地讲,这两张牌安徽还远远没有打好,无论是从人才培训、科技转化,还是从省校共建、市院共建的角度来评价,这两张牌的文章远远没有做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