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回族的形成问题不仅是回族学研究首先遇到的问题,而且又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因为用一般的民族形成理论无法准确概括它。文中以穆斯林、穆斯林社区等回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起点、文化与社会基础为观察视角,论述了回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及其在民族定义中的意义。提出了回族形成是“一种跨地域的文化认同”、在回族形成过程中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等文化心理至关重要、回族既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又是一个宗教共同体等观点  相似文献   

2.
冯瑜 《回族研究》2003,(4):39-44
"帕西"是傣语对回族的称呼.在云南和中国民族学界,"帕西傣"这一概念,专指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海乡曼短村公所的曼峦回、曼赛回两个寨子的特殊穆斯林族群.本文以两份新发现的家谱为线索讨论"帕西傣"这一特殊穆斯林族群的形成问题,认为"帕西傣"通过不同的婚姻形式来稳定、发展自己,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民族心理,是云南回族穆斯林从清代以来,在适应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社会过程中,通过族际婚姻而形成的回族派生族群.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后10年,回族穆斯林民间报刊大量出现成为一种十分醒目的文化现象,其中以兰州市回族穆斯林民间创办的<开拓>杂志持续办刊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民间社会影响最深,成为这一文化现象的一个突兀的"符号".本文通过对这一文化现象的透视,认为这一凸现在改革开放社会大背景上的文化现象是回族穆斯林之文化自觉与精神渴望的必然结果.同时,这一文化现象作为应合大社会变迁的滥觞于民间的文化自觉运动,又成为20世纪末回族穆斯林文化振兴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宗教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必然在建筑中得到照应。宗教观念在宗教建筑中直接得到反映。清真寺建筑是穆斯林聚落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综合体观。 清真寺移植来华是一种外来文化传播过程,经过几百年与中国本土文化之碰撞、交汇、渗透、融合、重组,互补,形成了主要分布在回族穆斯林地区的中国形制清真寺。 清真寺之于回族穆斯林如影随形。从穆斯林“番客”来华和外国形制的清真寺移植中国,到回回民族的形成和中国形制清真寺的成熟,两相对应,基本同步。只需探问清真寺之兴衰,便可知道回族之境况,清真寺是回族历史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5.
中国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回族人是穆斯林,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中国回族的形成与伊斯兰教传人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伊斯兰教传人中国之前,中国没有回族.西域各国穆斯林东进,骑着骆驼来华夏之地经商,在中国定居,初称"蕃客"或"蕃商",后来有了土生土长的"蕃客",他们繁衍生息,人数与日俱增,逐渐形成了回族.  相似文献   

6.
中国回族文化的发展历程表明,作为回族文化建设的先导者,代代回族穆斯林知识分子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重大贡献.从经堂教育创始人、传人、汉文译著者群体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中活跃的回族穆斯林知识分子代表.都折射出回族文化传承和建设的鲜明时代感及丰富内涵.从中可见回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7.
浅议甘肃回族的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化向先进文化变迁及新的文化认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在当代主体文化发生深刻变迁的势态下,甘肃回族较为封闭的文化价值体系也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在与各族文化的互动中,在主体文化的辐射和传播作用下,甘肃回族传统文化不断被创新、涵化、整合,其变迁过程既是一个不断吸收他  相似文献   

8.
回族穆斯林经济特点与西道堂经济发展模式敏生光回族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一个民族,回族穆斯林遍及全国各地,而以西北地区聚居比较集中。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教精神的长期儒染熏陶,使回族穆斯林的性格中特别表现出了坚毅顽强、吃苦耐劳...  相似文献   

9.
题记 白寿彝于1909年2月19日,生于古都开封的一个回族穆斯林家庭.他著作等身,桃李满园,堪称是中国的一代史学大师、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回族史学奠基人.他不仅为人杰地灵的中原大地赢得了荣誉,也为回族穆斯林增添了光彩!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进入中国的方式是宗教与民族俱来的。伊斯兰教作为外来宗教,它在中国传播,必然面临中国化的选择和实践;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中国多元汇聚,一体融合为回族,伊斯兰教也面临着回族化的选择和实践。中国化和回族化既有区别,又是一个过程中联系紧密的两个方面,是共同在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展开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1.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13.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14.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16.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西藏地方之动乱最先在拉萨爆发,且此后该地一直为主要战场,故而这场以拉萨为主要战场的整个西藏地方的动乱局势被通称为"拉萨动乱".该乱事虽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但其性质不同于内地各省响应革命的行为,难以归于"革命"范畴,更不属于辛亥革命起义的一部分.所谓辛亥"汉藏冲突"这一定性并不妥当,称其为清驻藏陆军与藏族民军间的混战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22,13(8):1-12, 153
基于共同性意识构建的铸牢要求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吸附力和统摄力,一多辩证的基本问题关怀容括了人群社会之中“一”和“多”问题的共同存在。费孝通所提多元一体格局有着范围上的伸缩性,从个人到民族,再到世界性的存在,这种伸缩范围所体现出来的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共同性意识的建构需要基于多元一体的理解来构造出一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世界将会朝向一种互惠共荣的文化自觉,这需要从中国文明立场上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多元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可能。从人之向善的共同性追求上寻求共同体价值的实现,这种文化自觉将会有助于以共同性意识构建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的构造与铸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