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启蒙与大地崇拜:文学的乡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发展社会学中,学术传统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化理论,一个是以拉丁美洲、非洲和东亚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发展理论。上世纪最后20年,中国、前苏联和东欧的社会转型如火如荼,也为发展社会学开拓了新的学术传统和理论,即转型理论。与西方发达国家和一般发展中国家相比,转型国家在起始点、现实的结构性制约条件以及由此形成的发展逻辑上,有明显的独特性。转型国家建立了独特的再分配体制,相伴而生的是对资源的高度垄断,由此形成国家控制一切的总体性社会体制,任何处于国家控制之外的独立社会力量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中,美国最早开始研究现代化,其主要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发展问题。现代化也是二战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的普遍愿望。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特征为坚持"传统—现代"的二分法原则、强调社会发展变化是单一的进化过程、西方原生型观点、强调现代性、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亲西方偏见。但现代化理论也存在缺陷,诸如对"传统"与"现代"这两个概念的认识过于简单、对现代化过程与道路的理解过于简单、质疑和否定现代性、受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从现代化理论所具备的特征揭示现代化理论所具有的缺陷,以期对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理论在西方的学术界、政治活动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市场经济特色的改革开放成功实施三十多年,市民社会在中国正在萌发、壮大与兴起。伴随着积极的社会结构转型与和谐社会的提出,当代中国一些社会发展进程和现代化战略都需要市民社会理论强而有力的导向,理论所体现意义与内涵,为分析中国社会政治问题开辟了新的视野以及切入角度。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从波兰尼所谓“大转变”、特别是布洛维所谓“第二次大转变”的观点来看待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转型,形成了“新古典的社会学”与“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两条不同的学术路线。前一条路线关注精英,后一条路线关注工人阶级和底层社会在社会转型期的历史命运。在中国社会,由于转型起点上社会制度安排的不平等,市场社会意义上的中国工人阶级可能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被塑造成型,社会学的“劳工研究”的理论传统中现存的两大理论模式,即“马克思模式”和“波兰尼模式”,分别对“农民工”和原国有企业工人如何形成为市场社会中的工人阶级提供了有效的理论透镜。借助于这些理论透镜,可以重建对“农民工”的整个研究问题并将之纳入阶级形成的框架中。最后,布洛维的“工厂政体”概念,可能为对转型期工人阶级再形成过程进行具体的、以生产过程为中心的民族志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和方法论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5.
张尚武 《城市》2023,(5):80-83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城乡空间治理能力建设,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规划研究需要加强对城乡转型过程中的空间治理重大议题的关注。本文在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城乡转型和规划改革的实际,归纳了五个方面的议题:一个核心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路径;三个空间议题分别是中国的乡村问题与城乡融合发展、高密度城市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城市更新、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一个规划议题是提升全生命周期的空间规划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传统与现代化转型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几乎所有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是在全球化浪潮中被迫卷入的,而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发展过程.几乎所有后发国家的社会转型,都是把西方国家工业化以后的现代化社会模式直接嫁接到传统的农耕、渔猎或游牧社会上.所以,后发国家社会转型的历史跨度要比西方国家大得多,而转型的时间却短暂得多. 从发展的速度上看,后发国家借助西方先发国家的现代化成就而快速转型,可以大大地缩短历史进程.但是,缩短历史进程是一把双刃剑.后发国家借助先发国家的现代化成就可以后发先至,但是,巨大历史跨度下的急剧转型意味着历史传统在转型中极易断裂.而历史传统的断裂常常导致社会转型失败.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在马克思交往思想及相关理论基础上,用新视角审视资本主义社会,带领交往理论走向现代化、科学化发展道路,在充实交往理论同时,可引导人们用更为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凸显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存在价值。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交往思想视域下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进行评析,以期为引导人们解决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切实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劳工研究已经开始关注以科技公司的产品经理、程序员为代表的科技劳工群体。本文重新审视了传统劳工研究的理论框架,回顾了劳动过程理论与规范性控制理论对劳动控制问题的主要分析思路,厘清了二者在冲突的基础、斗争的场域与方式等方面的基本差异,分析了两种理论传统对于理解科技劳工研究中组织结构与文化的变迁、劳动力市场的分层、社会/技术二分的职业分工等现象的启发。技术与劳动过程的辩证互动关系和劳工主体性仍然是科技劳工研究的两个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9.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是属于戏剧透视法的符号互动论研究,该理论从微观的层面分析了个体的行为,为我们看待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戏剧分析要素和印象管理理论。当前,对戏剧理论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有利于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互动以及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的精神病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在1900年出版的《梦的解析》一书中,弗洛伊德集中地表述了其独特的病因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治疗方法,由此,一种作为精神疾病病因的“无意识”概念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之中。然而,对于当时的西方社会,这不仅是新鲜事物,而且这个概念对于如何看待人的本质、人生的本质,都给出了新的视角,甚至还动摇了西方传统身心关系的古老信念。因此,自这种理论提出之日起,来自哲学、心理学、医学等层面的批判、探讨和阐发就从未停止过。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1889~1951)就曾为这个理论深深着迷,并发表了大量的评论。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柯锦华//中国社会科学,92.06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权力机制转型与伦理结构演变的相关性分析/张佩国//探索与争鸣,92.06 杜尔凯姆、马克思与荀子对同质个体社会的研究及其启示/肖功秦//天津社会科学,92.06 试论人的现代性的整合/扈海丽//江苏社会科学,92.06 传统,现代化与人的生存/王平//学术月刊,92.09  相似文献   

12.
残疾文化胜任力是残疾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议题,为残疾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视野。残疾文化胜任力的嬗变过程经历了研究视角的转型、概念内涵的探明、实践目标的定型三个发展阶段。研究视角的转型包括从“同质化”向“文化多元化”的转型,以及从“文化胜任力”向“残疾文化胜任力”的转型。残疾文化胜任力的内涵包括意识胜任力、态度胜任力、知识胜任力和技能胜任力。残疾文化胜任力的实践目标包括观念性目标、机制性目标与能力性目标。残疾文化胜任力对我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启示价值,并在残疾人工作研究、残疾人工作实务和残疾人工作策略方面具有视角创新、工具创新与思路创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是发展社会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是一场席卷全球,内容广泛、影响深刻、变革激烈、形式特殊的社会变迁。现代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政治学视角研究现代化,形成了发展政治学。 “腐败”便是发展政治学的一个研究对象。腐败是指政府官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违反公认准则的行为,换句话说,是公共权益的非公共运用。显然,所有国家都存在着腐败,只是,某些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社会各个领域均面临着新的变革,“转型”成为所有人不得不面对的话题。经济在转型,政治在转型,文化在转型,国家在转型,期刊也在转型,这一切都对编辑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那么,编辑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呢?笔者认为,在期刊编辑工作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提高期刊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梁玉成 《社会学研究》2007,22(4):93-117
持续多年的市场转型讨论中存在两个重要的偏颇:1.几乎所有的市场转型研究都将1979年至今发生在中国的社会转型归结为从计划走向市场的转型,而忽视了中国同时正在经历的以工业经济高速成长为特点的现代化转型;2.转型导致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迅速的变迁,而市场转型研究中往往将劳动力市场结构看作不随时间变化的常数,将不同世代、不同时期参加工作的对象不做区别地放在一个模型里来分析市场效应。这两个问题都会导致研究市场转型对分层秩序影响结论的不可靠。本文提出了一个区分社会转型的现代化效应和市场转型效应的方法;同时提出应对迅速变迁的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转型研究模型的改进模型——APC模型。根据新的模型,研究发现,地位获得和代内职业流动中分别存在着现代化和市场化所导致的世代效应、时期效应和年龄效应;现代化转型和市场转型所影响的分层秩序存在差异,现代化效应更多地影响着职业的社会地位结构分布和代内的职业升迁;市场化效应则更多地影响不同所有制劳动力市场的分布;同时,市场化和现代化都对劳动力市场中职业的社会地位结构分布具有相互关联的影响。越晚进入体制外劳动力部门的个体收入之所以越高,是因为体制外劳动力部门从改革早期的次要劳动力部门逐渐成为核心劳动力部门,是体制外劳动力部门现代化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市场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传统城镇化道路不可承受之重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也是各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转的演化规律.城镇化,不但反映了人类居住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飞跃式发展,而且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迁.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城镇化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振居民消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徐达 《现代交际》2010,(3):72-73
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一个国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所涉及的是社会的方方面面,经济转型虽然对于物质财富创造和国家体制改革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历史的环境下也同时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代化肇始于新的经济因素萌芽,但其过程和完成的动力却不是一元的,对于这一世界性过程应予以不同视角进行估量和评价,摒弃片面的“经济决定论”,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除经济发展水平以外的制约因素审视这一剧变并尝试将其推而广之,从而达到对现代化过程的全方位认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重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第一部实证调查研究报告——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从发展社会学的角度,就恩格斯当时在该书中所做的预言,以一个半世纪的世界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社会矛盾变迁的历史事实的检验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着重解释了英国及其他先发展国家的社会冲突向相对后进的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转移,尤其是科技和经济发展对社会文明化的促进和对社会矛盾冲突的缓和作用,从而历史地论证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生育政策与社会发展的转型中,儿童照料局面呈现出了一个新的矛盾局面。本文引入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框架,研究父亲在儿童照料中的参与,发现了传统性别角色差异转变,为当代男性在儿童照料中的父职参与提供了角色转换的可能,在这背后也有一整套关于这样性别转变的逻辑。在儿童照料"场域"中,从传统的"密集母职"照料到父职参与过程中,行动者作为主体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从观念到行动,再到具体的选择,并最终通过经验积累和自我再生产进而形成了新的惯习。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韩国社会阶级意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与韩国比邻相居 ,有着长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1 9世纪后半期 ,又几乎同时受到西方文明的“挑战”。从那时开始 ,两个国家都开始了痛苦而艰辛的社会转型进程 ,即由经济上传统的农业文明国家 ,向现代工商业文明国家转型 ;由政治上专制集权的世袭政统 ,向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主体制转型。在这重大的历史变迁中 ,各自的社会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也由此形成了各自的社会阶级与阶层的体系。因此 ,两个国家的社会阶级阶层的比较 ,有助于学人们了解和感悟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在本文中 ,我要将两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的比较研究汇聚到阶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