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不打算全面论述太平天国门牌,只就其中几个问题,谈些看法,请同志们指正。1 太平天国在1853年7月于天京才开始设置门牌。太平天国为什么要设置门牌?是在什么样形势下采取这一措施的? 太平天国在1853年3月建都天京后,城内阶级斗争尖锐复杂,残余的反动分子兴风作浪,百般进行破坏活动。一些潜伏在城内的反动分子,有的竟然“十百为群,往往于昏黑时,(当)贼孤入委巷,辄袖刃尾杀之”,凶残地杀害太平军战士。当清钦差大臣向荣尾随太平军在天京城东孝陵卫建立江南大营以后,  相似文献   

2.
杨秀清冤案的平反昭雪,是太平天国史上的一件大事。但至今史学界的评论还不尽一致。《近代史研究》去年第一期上发表贾熟村同志的《杨秀清评价问题的争论》一文,把历史记载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论证“杨秀清之死是出于天王洪秀全的命令”以及“杨秀清不是太平天国革命中的尊孔派和投降派”,是很有说服力的。但是,贾文认为杨秀清之所以能在死后得到平反昭雪,主要原因是洪秀全为了要争取杨秀清的族弟杨辅清、杨宜清、杨雄清等人和他们率领的部队拥护天王,支撑危局。文中还指出:“历史证明,杀杨秀清后,在太平天国领导层中形成了两派。以韦昌辉、秦日纲、胡以晃、陈承瑢为一方;以  相似文献   

3.
美国南部浸信会传教士罗孝全(I.J.Roberts),是1847年洪秀全在广州学道时的宗教老师。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洪秀全十分怀念他,曾多次带信邀请他到天京来。罗孝全也很想和太平天国建立关系,几经曲折,他终于1860年10月13日(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八月二十九日)抵达天京,住在千王府内,受到特殊的款待。在天京期间,洪秀全曾多次以书函与罗孝全讨论宗教问题。现在收藏在罗孝全后人家中的《赐通事官领袖接天义罗孝全诏》,为洪秀全亲笔书写于黄绢上,即是其中之一。罗孝全后人将原件照片送广州博物馆,《太平天国文书汇编》据以著录发表。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运动以拜上帝教作为组织民众的精神纽带,为了尊崇拜上帝教义,在运动初期,它曾在表面上对儒学有所抑制,给人们留下了太平天国反对孔孟儒学的印象。实际上,太平天国运动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和儒学有着不解之缘。金田起义前,洪秀全用儒家学说来论证拜上帝的合理性;金田起义后,太平军一面焚毁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经籍,另一方面却着手实际运用儒家思想来为自己服务;建都天京后,孔孟儒学取得了合法地位,它的地他还随着拜上帝教作用的降低而不断上升。下面试按这几个阶段进行一些粗浅的剖析。  相似文献   

5.
(一)太平天国避讳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避讳在太平天国,既是重要的礼制,又是盛行的习俗。探讨这种礼俗,是太平天国文化史研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太平天国实行避讳制度,原本出于农民进行反清王朝斗争的需要。但是这种礼俗,植根于宗法式农民经济的土壤,浸透了封建宗法与三纲五常的毒素,表现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者思想意识的落后面,很快就成为建立新王朝的一种手段。太平天国明文规定避讳字样,始见于辛开元年(1851年)十月二十五日《永安封王诏》。“天父”才是真神,才是上,才是帝,才是爷,“天父天兄”才是圣。其余不得僭称;呼称天王洪秀全“为主则止”,不宣称上称圣,免致“冒犯天父天兄”;左辅、右弼、前导、后护各军师,也不得称为王爷,乃分别封为东、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侍王府侍王府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酒坊巷,是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在浙西的指挥中心,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世贤(1834—1865年),是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1861年5月28日,他率太平军攻克金华后,修葺扩建了原来的试士院,将其作为侍王府。侍...  相似文献   

7.
英国友人“太平军上校”呤唎(A·F·Lindley1840—1873),1866年在伦敦出版了《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文译名)一书。自述了他在太平天国从军四年的历史。人们历来都认为呤唎曾助守过天京江面的太平军九洑洲炮台,后炮台失守,呤唎负伤,妻子玛丽阵亡。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稿》、牟安世《太平天国》、茅家琦《太平天国兴亡史》和《辞海·中国近代史》等均持此说。考九洑洲在江苏江浦县浦口镇金汤门南十余里,与南岸的下关遥遥相对。太平军在此设有要塞,拱卫天京。清方奏报称:“查金陵城下,分内江、外江,中为七里洲,横亘江心,有贼垒四座。  相似文献   

8.
<正> 在波涛滚滚的大渡河畔,耸立着两座纪念碑:一座是纪念石达开的"翼王亭",一座是纪念长征的红军战士浮雕.后者象征胜利,前者象征失败.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首义诸王之一,从金田揭旗到攻克南京,他作为开路先锋,"越铜关扫铁卡",所向披靡,军功居第一;从建都天京,到离京出走,再  相似文献   

9.
清政府在太平天国苏浙地区的颠覆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咸丰十年),太平军彻底摧毁了包围天京多年的清军江南大营。乘胜前进,顺利地攻取了常州、苏州等地,进而占领嘉兴。辛酉十一年(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又长驱入浙,攻取金华、杭州、绍兴、宁波等地。清两江总督何桂清,江苏巡抚薛焕,署江苏布政使吴煦,江苏按察使杨云松等,纷纷被迫逃避于上海一隅之地。这些地方大僚顿时感到如天倾地塌,从此大事去矣。但是,当他们稍形镇定之后,就又不和太平天国善罢干休了。他们紧急策划,再事蠢动,一方面积极鼓动“中外会防”,企图借助外国侵略者的武力打回苏州,攻打南京,达到完全消灭太平天国的罪恶目的;另一方面,也在上海设立专门机构,组织太平天国辖区的武装叛乱,企图与清军里应外合,同样也可以彻底颠覆太平天国政权,同样也可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不打算全面论述厘金,也不全面论述太平天国商业税,只就二者相关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请同志们指正。厘金原是清政府的一种商业税收制度,创始于1853年。这一年3月,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当月,清钦差大臣向荣就尾随太平军在天京城外建立江南大营;次月,清钦差大臣琦善又奉命赶到扬州建立江北大营,以对付太平天国革命。当时,清政府用于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军饷开支浩大,财政十分困难。为了筹措军饷,随江北大营帮办军务的雷以(?),采用幕僚钱江的建议,创办厘金。先在扬州仙女庙实施,第二年又推行到里下河各州县。到1857年以后,全国各省普遍实行。  相似文献   

11.
《资政新篇》与洪仁王干○马文萍《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已未九年(1859年)洪仁王干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的建国方案。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王干详细地阐述了当时西方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是英、美、法,称...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发给从中央到地方的王,侯、相直至两司马包括个别外国人的各级官员实授或虚设的职务及爵称权柄符—官印,是太平天国政权建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太平天国官印的研究,对于从正反两面了解太平天国官制军制的发生发展,特别是后期的变化得失,从而洞察这场运动的性质和成败,当有裨益。太平天国官印始颁于何时? 据《贼情汇纂》卷十一载,太平天国“举事金田,凡紫荆山附近藏匿党羽,皆出归附,于是群贼大会,置伪官,制伪印,立军制”。金田起义后,钦差大臣赛尚阿亦称:“金田逆匪自称太平天国,确有历次所获犯供及伪文伪印可凭。”可见金田起义前官印已颁行,而且是做为整个组织准备物质准备中的一个环节而出现的。次年军抵永安,洪秀全又“封派各贼伪官,封杨秀清为东王……,制造伪印”。说明此时已确立由中央颁发官印的制度。建都天京后,设立了专门机构——“镌刻衙”,置典镌刻四人,主刊刻诏旨书籍,兼雕木质官印。有“镌刻营”一军,皆刻字匠,按军制编组,有“将军以下正副各伪官、典官、属官,每军一千七百十五人”。  相似文献   

13.
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天京城失陷。曾国藩八百里红旗报捷:“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但据《李秀成自述别录》:“城破时,城中不过三万人,除居民之外,贼兵不过万余人,能守城者不过三四千人”。英国驻镇江领事艾德金(Adkins)于城陷后一星期到南京参观,据其致英外相罗塞尔报告书,城内能战太平军约一万人。又有外人估计,城内战士最多不过一万人,其中城破逃出一千五百人,被杀者七千人。对此,罗尔纲先生早已考辨曾国藩虚报战功之谬妄(见《太平天国史记载订谬集》)。简又文先生也综述其要,认为“其时天京城内全体人口共约三万人,太平军占其半,能守城作战者不过三、四千人,其余万余人,除大小文官之外,则大都是各处太平军留京之眷属,或老弱孤寡伤病残废,及各王府留守之少数属下人员与卫士,所谓居民实无几耳“(《太平天国全史》卷下)。  相似文献   

14.
1861年12月9日,太平军攻占了宁波港,至1862年5月10日撤出,在短暂的五个月中,太平军在宁波安民建政,均有设施。尽管有关史料不多,但如果加以认真研究,对于我们考察太平天国的内外政策,将会得到一些新的认识。一1861年底,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合军东下,进兵浙江,旨在“占尽富庶之要区,广收官军之降卒”,以便支持安徽失守后的太平天国残局。对此,史学界至今并无异议。然而,很少有人说明为什么太平军进兵浙江时,不顾其它,只对宁波采取大包围之势,黄呈忠,范汝增所率大军将宁波港作为主要攻击目标。本来,宁波位处浙江边隅,军事价值不大,从经济地位(主要指对外贸易)来说,也不能与上海相提并论。那末,太平军为何倾力夺取宁波呢?  相似文献   

15.
郭若愚编《太平天国革命文物图录·补编》缉入忠王李秀成于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发给陈金荣的田凭一件,骑缝上盖“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开朝勋臣护国军师忠殿户部尚书李生香”双龙纹硃印。郦纯《太平天国制度初探》以为“护国军师”系李秀成,并据以论证李秀成于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巳膺封军师(见该书增订本第257页)。这是一种误解。按太平天国有朝官、属官之分。属官有以朝官兼任者,地位较尊,印章上都刻姓名。例如,见之于吴江“计彩化门牌”的“太平天国御林王亲真忠报国懋天福任西殿属官领袖萧朝兴”(《近代史资料》1955年第1期第37页)。又如忠王于壬戌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准抚天侯徐少蘧病假的“瑞批”所盖的“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开朝勋臣侣天安兼忠殿吏部主编修董敖侣”(《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208页)。也有不由朝官兼任的  相似文献   

16.
发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革命,在国家宫制的建设方面曾经有过一些重大的改革,譬如建立了女官制度,乡官制度,保升奏贬制度,招贤制度,考试制度,勋位制度,内容极其丰富。本文仅想就太平天国的官吏铨选、升降、奖惩方面的有关制度的实行情况及其经验教训作一简要论述。太平天国的宫吏铨选、升降制度是在农民革命战争的炮火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与推动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需要相适应,宫吏的铨选、升降一开始就具有选贤任能、论功行赏、因功升迁、论罪行罚的特点。太平天国于1851年1月金日起义前后,便开始设立各种官职,并颁发了五条军事纪律:“一遵条命;二别男行女行;三秋毫莫犯;四公心和傩,各遵头目约束;五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这五条及其后制定的有关条规法纪,既是全军行动的纪律规范,也是对官吏实行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同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克永安后,是时革命队伍迅速扩大,急需加强训练、管理,于是便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增定了宫制。11月17日(阴  相似文献   

17.
宁波是太平军占领的唯一通商口岸。在宁波,太平军与外国资本主义接触较多,有过一系列斗争。本文就其中几次重大斗争作些评述,请同志们指正。1 太平军在宁波,对外国资本主义关系中,第一个回合,是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宁波在鸦片战争后辟为商埠,外国资本主义在宁波设有居留地,享有种种特权。为了维护既得侵略利益,外国资本主义密切注视太平军的动向。1861年4月,朗天安陈炳文部攻克平湖  相似文献   

18.
天京事变与洪秀全的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史上影响重大的事件,它发生的原因直接与洪秀全有关,天京事变中洪秀全的一系列失误,是造成太平天国败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浙江是太平天国后期重要根据地。太平军在浙江,进行了英勇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卓有成就。太平军和会党起义的足迹遍及全省各地,影响深远。在纪念太平军经略浙江130周年之际,笔者作此述评.请同志们指正。太平军经略浙江,开辟浙江根据地是在1861年。但在这之前,太平军曾数次用兵浙江。太平军第一次用兵浙江是在1855年。当时,太平天国西征军大败湘军于江西湖口、九江,并乘胜西上,第三次占领武昌,军威大振。活动在江西东部的西征军范汝杰部于5月14日从玉山进入常山,占领七都球川,15日经黄冈、璞山,进占开化华埠,18日退出,转进江西德兴。这次范汝杰部入浙,仅六天时间,虽只是扫荡浙赣边境上的反革命力量而已,但对浙江统治者打击却相当大。当时,常山“阖邑惶惧,浙东各郡县旦夕惊”,清浙江巡抚何桂清急忙派衙州镇总兵富勒兴阿率兵抵抗,又向江南大营向荣、闽浙总督王懿德等求援,显得十分惊惶。太平军第二次用兵浙江是在1858年。这是翼王石达开离开天京远征来到浙江。1858年4月15日,石达  相似文献   

20.
《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于1850年8月创刊,是上海最早的外文报刊。该报曾刊载关于太平天国起义,特别是太平军在上海附近地区作战的报导。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根据该报有关材料,于1983年编译出版了《太平军在上海——〈北华日报〉选译》一书,为研究太平天国历史提供了许多第一手资料。由于中英文互译在译音方面存在的困难,书中有的地名、人名发生差错。作者通过考证,指出许多地名、人名在互译中的错误,可供了解、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