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黄宗英的文章《我亲聆罗稷南和毛泽东的对话》在《南方周末》(2002年12月6日)等报刊发表以后,许多人奔走相告。一篇短文的发表成了一件震动社会的大事,按说是奇怪的。近50年前的旧事了,我的伯父罗稷南在1957年7月7日问了一个假设的问题:“如果鲁迅现在活着会怎么样?”毛主席做了一个假设的回答:“如果鲁迅还活着,他不是不说话就是关在牢里了。”一个假设引起这样大的震动是值得思考的。其实,罗稷南提出的假设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问过一次的怪问题,是许多中国人在不同时候都曾经问过的老问题。鲁迅去世已经68年了,中国每到了一个重要时刻都…  相似文献   

2.
发表于1918年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一篇非常特殊的小说.它是鲁迅沉默多年之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小说的发表,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文学时代: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的诞生,标志着现代中国的启蒙者是以一个狂人的形象诞生的,也标志着中国小说叙述开始从"无我"向"有我"转变.  相似文献   

3.
<天下>是一份英文文化期刊,由中山文化教育馆主办,先后在上海与香港编辑出版,在公正性与国际性的原则下"向西方解释中国文化".所以<天下>虽具有官方的资金支持与人事背景,但还是从宣传中国现代文学的角度向西方大力译介宣传鲁迅.<天下>对鲁迅的译介与责任编辑姚莘农有极大关系.鲁迅逝世后,姚莘农第一时间在<天下>刊发<鲁迅:他的生平与著作>强调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并利用"书评"栏配合宣传斯诺<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还接连在<天下>刊发鲁迅作品的英译文,向西方世界展示鲁迅的文学成就,从而充分利用了<天下>在20世纪30年代所建构起的国际文化空间,扩大了鲁迅在西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为学者,我见证了"学术史"从一个简单的"随想"走向拟想中的"学科"这一全过程.我说的"随想",是指我1991年6月写的那篇<学术史研究随想>,更指诸多友人发表在<学人>第一辑上的那组"学术史研究笔谈".从那以后,我和我的同仁一起,积极推动学术史的研究.当初的"随想",十五年后,竟然变成了声势浩大的"课题",甚至有了今天相当夸张的说法,叫"学科建设",这让我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5.
王吉鹏  孙丽凤 《殷都学刊》2009,30(1):104-106
前期的<中央日报>副刊是很有特色的进步副刊,对其鲁迅是持有支持的态度,在孙伏园的中介下鲁迅与这一副刊发生了一些关系.鲁迅在1927年2月在香港的两篇讲演稿<无声之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分别于3月23日、5月11日在<中央日报>副刊得以完全地与公众见面.在讲演中鲁迅对中国旧文化进行一以贯之地剖析并对港英当局进行了强有力批判.此外<中央日报>副刊发表的<鲁迅先生脱离广东中大>一文,引起了一场鲁迅与顾颉刚之间的风波.  相似文献   

6.
张建军(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1月12日,我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了<真正重视"逻先生"--简论逻辑学的三重学科性质>一文,呼吁"在‘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旗帜在我国飘扬了近一个世纪之后,我们应该真正重视‘逻先生',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加大健全的逻辑意识与逻辑思维素养的培育,使之成为营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良性文化环境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张巍 《学术研究》2004,(11):140-140
<论语·尧日>:"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其中"天禄永终"一语在后世典籍中频仍出现.现代通行的<论语>译注大多翻译成:"上天的大命已落在你身上了,你要诚实地掌握正确的原则.假如天下的百姓陷于困穷,上天给你的禄位就永远完结了."<论语译注>[1]可以作为代表.杨伯峻先生认为这一章前后不连贯,从宋朝苏轼以来便有许多人疑心有所脱落.因此,<论语通译>作:"[如果你执行有偏差]天下百姓陷于贫困,[那么]上天赐给你的禄位就会永远中止了."[2]钱穆先生也翻译作:"苟四海人民皆陷于困穷之境,则君禄亦永绝."[3]<汉语大词典>"永终"条引<论语>为书证,解释为"永远终止".[4]如此看来,把"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当作假设复句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了.  相似文献   

8.
2005年10月1日,王鑫彪先生在<子归>网站(www.zigui.org)发表了一篇题为<牛为什么天上飞>的大作,其中有一段文字论到我与丁来先先生的笔墨官司.  相似文献   

9.
1956年前后, 久不动笔的著名作家施蛰存在<文汇报>发表了多篇杂文,其中比较重要的是1956年发表的<吊鲁迅先生诗并序>和1957年发表的<才与德>等.这一现象与"百花时代"的政治空气有关,更是施蛰存不平则鸣的担当精神和独立人格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生机盎然的宪法--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读书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这是一首我不大喜欢的所谓哲理诗.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其尊严,人格没有高下之别:在以人为本的观念底下,谁人虽活实死了呢?人道主义画家黄永玉在<罐斋杂记>里画了一幅小老鼠图,题曰:"我丑,但我妈喜欢."那真正是意味深长呢.  相似文献   

11.
2000年6月9日,<南方周末>发表报道和评论,介绍"长江<读书>"评奖和获奖情况,记者在报道中说:"这次奖项,引发微词的是费孝通的<费孝通文集>,汪晖的<汪晖自选集>和钱理群的<想起七十六年前的纪念>.因为费孝通是特邀名誉主席,汪晖是学术委员会召集人,钱理群是评审委员会成员."评论中说:"有关的非议之一,是关于汪晖及其<自选集>应否得奖.汪晖先生的学术成就可以暂放一边,汪晖先生的身份(<读书>主编)就使他的获奖令人存疑."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伊始,我国文化界最热门话题之一,就是关于"1957年毛罗对话"的论辩--"要是鲁迅活着会怎样?"这场公案,持续至今已有两三年,南北各报刊先后发表的文章(包括转载、文摘)竟达百篇以上,其中有学术价值的论述与考证至少为20篇左右.这场论辩有两大特点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偶然在北京一个小书店发现了一本书,它时髦的书名让我的眼睛为之一亮.这本书名为<共和主义之宪政解读>①(以下简称<解读>),封面上还写着"法学名家经典系列丛书"的字样,作者是周叶中、戴激涛,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共和主义是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的一个较热门的话题,此书应该是国内作者撰写的第一本关于共和主义的专著.然而,令我吃惊的是,这一"名家经典"竟然大量抄袭了我数年前发表的两篇论文.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小说<示众>引起我的注意,是受了钱理群、王得后两位先生的启发.他们认为:"<示众>是鲁迅对人生世界的客观把握与对心灵世界的主观体验二者的一种契合……我们甚至可以把<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中的许多小说都看作是<示众>的生发与展开."①我非常赞同两位先生的论述,但仔细推敲后疑问依然不少.  相似文献   

15.
昆明市地方志办公室马颖生在<回族研究>2005年第4期发表题为<孟席斯"郑和首先环球航行"新说的影响和学术之争>一文,对英国郑和研究著名学者加文·孟席斯先生研究郑和的主要观点和三年多来学术界对其"新说"的讨论从三个方面做了评述:一是孟席斯"新说"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国家不幸诗家幸"是中国历史特有现象   2007年8月15日屈超耘先生在<文汇报>发表一篇题为<治世也能出好作品>的文章,提到中国历史上可堪注意的一种现象:国家衰乱之时,往往大诗人、大文学家、大思想家群星灿烂,人才辈出;而国家大治或强盛时,思想家便销声匿迹,了无踪影,好诗、好文章无处可寻.……  相似文献   

17.
<好的故事>是一个幻境,却浸渍着诗人故乡的色泽,它是鲁迅渴求温暖和热情并以此抗衡内心世界中阴冷情绪的一次理想之旅、"回乡"之旅.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贵刊1983年第1期,发表了王传斌同志的《<呐喊><仿徨>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作品》一文,是批评在贵刊1981年第1期上刊载的拙文《<呐喊>、<彷徨>与鲁迅的前期思想》的。王传斌同志阅罢拙文,有以教我,我很感谢。不过,我读了王传斌同志的文章后,也有几点鄙见,请传斌同志正之。  相似文献   

19.
<风筝>是鲁迅在1925年写的散文诗,收在散文诗集<野草>里,为<野草>的重要篇目. <风筝>写的是"我"在北京见到风筝而回忆起童年精神扼杀的一幕,小兄弟喜欢放风筝,而"我"不但制止,甚至粗暴地毁坏他亲手做的风筝,人到中年,看到一本外国儿童书籍而悔过,小兄弟对此事却全然忘却.  相似文献   

20.
生命的价值     
1922年3月19日,也就是<阿Q正传>脱稿三个月之后,<晨报副镌>刊出周作人的评论文章<关于(阿Q正传)>.其中的点睛之笔,是论断阿Q为"一个民族的类型""缺乏求生意志,不尊重生命".此文是鲁迅过目而且首肯的,故对于阿Q的断语,特别值得注意.如果阿Q是民族的类型,而阿Q的致命伤是不尊重生命的价值,则鲁迅对于我们民族的根本弱点之评价,也就是缺乏生命价值的醒悟了.阿Q是不是民族的类型,固然难以论定,然而他确是现代文献中的一个重要参考系,民族的一面镜子,恐怕不待言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