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刘半农先生(1891—1934)活到今天,已是百岁老人了。但是,刘半农先生只享年43岁。在刘半农先生逝世后,当时的某些倒退了的资产阶级文人把他视为“复古的先贤”;“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成了“半截子革命”的代表人物。八十年代初,仍有同志说刘半农后期“思想日趋反动,奔走于权贵之门,热衷于当学者名流”。因此,如何正确评价刘半农,恢复刘半农先生本来的历史面目,已成了现代文学研究工作者的一项迫切任务。我认为,要对刘半农作出恰如其份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必须解决刘半农评价中的三个问题。一、刘半农为历史提供了哪些新东西?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一个历史人物,不是苛求他没有做过哪些事情,而是主要看他  相似文献   

2.
刘半农是国内最早翻译泰戈尔和屠格涅夫散文诗的译者之一。在翻译两位外国诗人诗作的过程中,刘半农接受了他们的影响,吸取他们的创作技法,在自己的散文诗创作中做了成功的借鉴。对比分析刘半农的散文诗翻译和创作,印证了刘半农在两个方面借鉴外国散文诗的创作技法:一是对屠格涅夫散文诗对话体的借鉴,二是对泰戈尔散文诗独白体的借鉴。刘半农的诗歌翻译、译诗借鉴与诗歌创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半农,我国“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早期白话诗歌的播种者,现代著名学者。他的一生,主要活动于文化教育领域。他在文学革命及新文学创作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已载入中国现代文学的光辉史册。他早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对当时的语文教学曾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4.
黄团元 《社区》2009,(20):22-23
七十多年来,虽然有过多位中国籍作家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然而揭晓时总是花落别家。鲁迅:“谁也不配拿赏金”1927年.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考察期间。曾经对刘半农说.他想提名鲁迅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知道鲁迅的脾气.便托与鲁迅关系更好的台静农告诉鲁迅。1927年9月25日.鲁迅给台静农回信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形式、理论、语言、艺术等几方面论述了刘半农对新诗艺术的历史性贡献,充分肯定了刘半农新诗创作的艺术成就,并联系当前的新诗创作实际,探讨了刘半农的诗对新诗艺术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刘半农搜集整理民谣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阐释刘半农诗歌的民间意识,认为刘半农在继承我国民歌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坚持民间立场和民间思维,身体力行,进行民间诗歌写作,为现代白话诗向大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新路.  相似文献   

7.
在批判教育界奇谈怪论的时候,我们不禁想起了四十年前中国文坛上的一场辩论。这场辩论是由刘半农嘲笑考生写错别字引起的,但它的性质却涉及对文化改革的立场和态度问题。 问题是这样发生的。“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部分,取得了很大胜利。但文化战线革新与复古、前进与倒退的斗争一直没有停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刘半农为考察中心,结合当时国内外政治、文化、学术背景,中国的文学传统和歌谣的特点,对现代民间文艺学发端于歌谣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刘半农的成长环境、个性、人生经历和文学生涯等,共同塑造了他诗人的心态基础,养成了他偏爱歌谣、重视语言本身的审美特性和追求自然、率真、写实的审美风格。这对歌谣运动的发起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刘半农是五四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他翻译了许多外国的诗歌,也创作过许多优美的新诗。在创作新诗的过程中,他借鉴外国诗歌中的积极因素建构自己的新诗。可以说他的新诗在一定程度上都与他的译诗有一定的联系。借鉴译诗的主题就是这种联系的一个方面。然而翻译界对刘半农的诗歌翻译至今仍鲜有论及。本文探讨刘半年如何利用他译诗的主题建构自己的诗歌主题,以期唤起译界对刘半农诗歌翻译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一八年三月出版的《新青年》四卷三号在《文学革命之反响》这个总标题下,发表了王敬轩的来信和刘半农的复信。王敬轩并无其人,是钱玄同的化名。为了对《新青年》持反对意见者进行一次有力的反驳,钱玄同和刘半农想了一个好办法: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集中所有反对意见以来信形式在《新青年》上发表;由刘半农逐条反驳,以复信形式在《新青年》上同时刊出,使读者从两篇针锋相对的文章中,判明是  相似文献   

11.
论刘半农诗艺现实主义的丰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期白话诗作者群是以现实主义为特征,并以自己幼稚而丰富的实绩构成新诗现实主义主潮最早的源头.被周作人称为这一群体中最"具有诗人的天分"的新诗拓荒者刘半农,同时也是中国新诗现实主义潮流的奠基人. 刘半农的诗观与诗作不但具有传统经典现实主义特征,而且由于他的"勇敢试验"与探索,扩大和丰富了现实主义表现的范围和方法,使他的现实主义在诞生初期就具备了一种开放式丰富性的特征,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丰富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2.
今年2月24日,享年97岁高寿的张中行先生驾鹤西去。听说后我不由一阵难过。后又有消息传来说,老人家临终时的样子,像入睡般地安祥平静,心中才有了些许安慰。老人了无牵挂地走了,如他一生那样从容、平和,波澜不惊。张中老不仅是1936年北大中文系的高材生,是胡适、周作人、刘半农、  相似文献   

13.
谈天说地置难题北京大学的白话文运动中,有一位教授,名刘复,字半农,他发出一种论调说:"文言文是死的文字,什么人再写文言文,就是死人;白话文是活的文字,凡是写白话文的,就是活人。"这几句话,简单明了,流传全国。隔不多时,刘半农来到上海,报纸上说他要访问专写文言文的名人章太炎。  相似文献   

14.
云南旅游资源的拓荒者徐霞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旅游资源的拓荒者徐霞客文明元徐霞客是我国代伟大的旅行家,其一生旅游考察长达三十余年①,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内容丰富多彩、叙述翔实生动的《徐霞客游记》②。徐霞客的观察研究水平,得到世界的承认③,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分类、描述取得了世...  相似文献   

15.
刘半农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考查他后期的思想轨迹和生活道路 ,发现与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忆刘半农君》中所批评的情形不符合。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予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丁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她走遍大半个中国,福建对她有着特殊意义。晚年丁玲与厦门大学师生结下不解之缘,给予复出后的丁玲以巨大鼓舞。厦门学者多角度、全方位从事丁玲研究。特别是关于丁玲创作个性研究、丁玲散文研究、丁玲作品语言研究等等,取得丰硕成果,且有新的突破、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17.
顾颉刚是中国最早收集和研究歌谣最有成就的人,《吴歌甲集》的出版是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史上一件特大的大事,北京大学胡适、沈兼士、刘半农、钱玄同、俞平伯等五个著名教授为他写序,给予特别高的评价。顾颉刚对民间文艺学的民俗学的贡献和五四时期北大学者教授们坚持科学民主的学术风度让后人景仰。而当下在一些文化团体、学术部门泛滥成灾的封建帮派作风、宗派主义思想,以及打击压制理论创新的学术腐败行为,只能对学术研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1916年刘半农译《乾隆英使觐见记》,此为马戛尔尼访华日记汉译之滥觞.百年来,香港掌故大家高伯雨将日记手稿整理本译为中文,之后多个基于刘半农译本的现代重版本相继问世.马戛尔尼访华日记在中国的百年译介很好地说明了文本如何通过翻译、复译和改版等行为,从私人叙事衍化为展现不同历史面向的学科叙事,对历史文献类文本的翻译与接受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林天宏 《社区》2008,(8):7-7
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曾这样比较过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的区别:“如果将韬略比做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几支抢几把刀,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内皆武器,来者小心!’胡适的做法,是库门紧关,门上贴一张小纸条,说‘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而生畏,不上前。可刘半农没有什么韬略,他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头愣脑。所以,陈胡二位,让人佩服,刘半农却让人感到亲近……”  相似文献   

20.
作为当代中国农民家庭主流的经济形态,半工半农历来备受争议,但现有研究对该形态优劣的讨论主要从社会政治功能的视角展开.以经济功能为视角,通过对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半工半农家庭的经济绩效,从而得出半工半农经济形态对于农民家庭来说,是既无最好的家庭经济效益、又牺牲家庭社会效益的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