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畔 《北方论丛》2021,(5):116-128
过度比较是比较文学学科现象的原有特性与固有弊病.比较文学在拘囿于其阐释主体与中心主义的前提下,或产生传统比较思维引导下的观念错位,或造成比较主体与比较客体在逻辑起点上的关系倒置,仅以简化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为模态向度,进而逐次消解比较文学最根本的文学属性,诱其偏离源语文本的框架设定.过度比较现象的症结既是比较界限的随意泛化与扩张,同时也是比较逻辑在文学层面的无序与混淆.在现今元—泛比较的宏观视野下,这种弊端更日趋明显.新时期的比较文学研究应大胆突破自带缺陷,须以回归文学为指归,完善学科建设,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术原则,以此统筹中西方比较文学的体系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杨乃乔认为,比较文学的学科边界凭借语际与跨界两个维度的优势迅速向外扩张,最终比较视域与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观相呼应,成为比较文学研究者的身份标志。曹洪洋认为,"跨学科"是比较文学视域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其对比较文学的身份认同必将继续做出重要贡献。姜哲认为,在中国语言文学的语境之下,"世界文学"的研究必然以"比较文学"为前提,即"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出场,必须是将其自身呈现于历史的、审美的和科际的关系系统中的出场。郭西安认为,比较视域概念是理解比较文学后设学科特性与研究定位的枢机;从视域到比较视域的推进,也在很大程度上标识出传统人文研究向后人文研究过渡的理念特征。梁丹丹认为,中西方文学的互动对话是一种含有比较文学互文性质的典范文本,这一文本是研究主体在中西方文化精神的汇通与融合中生成与创造出的新的诠释意义的文本,即比较文学所倡导的"第三种诗学"。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的根本属性在于它的跨越性,但它的跨越又不可能漫无边际,必然要受到可比性原则的制约.跨越性与可比性构成了有效的张力结构,保证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合法性栽和有效性.文章在此基础上,辨析了可比性原则的实质及其与跨越性交互影响及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所体现出来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4.
高旭东 《东岳论丛》2005,26(1):111-115
梁实秋虽然慎言比较文学,但是作为哈佛大学比较文学与法国文学教授白璧德的学生,他以古典的与浪漫的概念对中西文化的沟通,他对新文学所受西方影响的批评,对中西文学以及文体的比较,对英语文学名著的翻译以及对翻译的研究,使他完全有资格被称为比较文学家。  相似文献   

5.
杨晓林 《学术论坛》2007,(2):175-178
比较电影研究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它的学科定义和研究范围可参照比较文学得到界定。将比较文学四种基本研究方法贯穿到比较电影研究中,可以形成一些同比较文学相似的研究领域。在比较电影研究实践中,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菲 《天府新论》2001,(5):92-93
川南的宜宾 ,人文荟萃 ,人杰地灵。金沙江和岷江在此汇为长江 ,滚滚东流 ,象征着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2 0 0 1年 4月 2 7日至 4月 2 9日 ,第四届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在宜宾学院 (原宜宾师专 )隆重召开。四川、陕西、重庆等省、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学者 40余人出席会议。本次大会的议题为“当代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曹顺庆教授在《比较文学第三阶段》中指出 ,目前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正处在自主发展并开创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新阶段的关键时机 ,他希望四川学者以自己的实绩站在比…  相似文献   

7.
邹赞(以下简称邹):陈老师您好,您多年来从事比较诗学研究,并坚持为北大中文系本科生开设"比较文学原理"课,为研究生开设"比较诗学"课,您的课程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尤其是在进行比较文学论文的选题时,您强调要首先追问"比较"的有效性,"不比较可以吗?"这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语.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不同文学/文化间的交流对话也越来越频繁,为了防止不必要的"误读"与隔阂,很有必要构建起真正的"比较"学科意识和比较文学方法论.然而不容乐观的是,原本学理性十分严谨的比较文学在中国当前的学术实践中却被极端简化、扭曲了,人们随便拿起两个作家、几个文本乱比一通就以为是比较文学.  相似文献   

8.
姜哲 《学术月刊》2015,(3):24-27
杨乃乔认为,比较文学的学科边界凭借语际与跨界两个维度的优势迅速向外扩张,最终比较视域与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观相呼应,成为比较文学研究者的身份标志。曹洪洋认为,"跨学科"是比较文学视域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其对比较文学的身份认同必将继续做出重要贡献。姜哲认为,在中国语言文学的语境之下,"世界文学"的研究必然以"比较文学"为前提,即"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出场,必须是将其自身呈现于历史的、审美的和科际的关系系统中的出场。郭西安认为,比较视域概念是理解比较文学后设学科特性与研究定位的枢机;从视域到比较视域的推进,也在很大程度上标识出传统人文研究向后人文研究过渡的理念特征。梁丹丹认为,中西方文学的互动对话是一种含有比较文学互文性质的典范文本,这一文本是研究主体在中西方文化精神的汇通与融合中生成与创造出的新的诠释意义的文本,即比较文学所倡导的"第三种诗学"。  相似文献   

9.
樊星 《晋阳学刊》2011,(1):115-123
比较文学研究也可以是比较文化的研究。通过中国文学与美国文学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中国与美国在基本文化品格方面的诸多相似之处:从民族优越感、超验主义、实践理性、批判精神到生活与文学中的幽默风格等。尽管如此,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显然要大于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化的影响,两国的命运也迥然不同。这种文化的相似与命运的不同,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比较文学变异学是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明碰撞的结果。文明交流中的异质性和变异性大于共同性,因此,比较文学在注重求同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异质性和变异性研究,异质性与变异性也是中国比较文学最为突出的表现形态。变异学是中国比较文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和新理论,它开启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阶段。变异学研究中的形象学与西方文论中国化研究更凸显其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与发展。中国学者提倡变异学,希望在保持和发展不同民族的文学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身处世界文学形成和发展时期,他们不仅经常运用比较方法进行文艺批评的实践,而且十分精当地指出了运用比较方法进行文艺批评的意义与作用,并且强调运用比较方法进行批评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认真学习和研究他们提倡并付诸实践的文艺批评的比较方法,对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比较文学,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比较文学已走过了一百多年,但比较文学的“比较”内涵依然没有得到有说服力的梳理或界定,其中的主要根源是传统研究的“总体论”取向.通过开辟一种有别于传统研究的路径,即“个体论”取向,依据“观念”与“方法”的关联性(即两者之间的相生性与疏离性),可将“比较”分为“他律性比较”与“自律性比较”.“他律性比较”是指与“观念”相生的“比较”;“自律性比较”是指与“观念”疏离的“比较”.对“两个比较”的揭示,使比较文学的“比较”内涵得到一次学理性的朗照.  相似文献   

13.
从构建中国特色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角度,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比较文学的定义问题,需要为比较文学寻找到一个基本共识。跨国别的文学研究,便是这种基本共识,而且是比较文学定义的充分必要条件。其他的如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只是比较文学定义的必要条件,是以跨国别文学研究为前提的。比较文学不能仅仅是一种文学研究,它还理应是一种文学形态,这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本体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界定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翻译文学作为链接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中介和桥梁,就是一种文学形态,即比较的文学形态。在跨国别的前提下,翻译文学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重申跨国别的文学研究,可以使比较文学的定义明晰化,并有助于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神话、超越中西二元论模式,有助于解决中国文学“走出去”所涉及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诗学”本是公元前三世纪希腊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亚里斯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称,后来西方一直把它作为文学理论的别名,因此“诗学”可以等同于“文学学”或“文学理论”。近年来,比较文学理论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比较诗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便提了出来。它的对象是两个国家、两种民族以上的文艺理论;它的目的在于探寻世界文学的共同规律。“比较诗学”也叫“共同诗学”。一中国“比较诗学”的源头可以上溯到1904年王国维的《尼采与叔本华》,特别是鲁迅1907年的《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鲁迅在他的文章中通过比较各民族文学发展的特色,研究了文学的作用。他指出印度、希伯莱、伊朗、埃及等文化古国,由于政治上的衰微带来  相似文献   

15.
我一直想写一篇讨论没有“比较”的比较文学论文,因为我觉得比较文学名称中“比较”这两个字给比较文学研究带来的“危害”太大了。这决非危言耸听,请看下列事实:由于“比较”,所以人们一听说你是搞比较文学的,就立即会问:“你比较什么?”,使你不知如何回答才好;由于“比较”,所以人们在写比较文学论文时便千方百计地从甲文学中找出一个X 来与乙文学中的Y 进行比较,而不管这种比较有无必要;由于“比较”,所以人们便把凡是有某某与某某比较的文章统统归入比较文学,然后又  相似文献   

16.
中日古典文学的比较研究是 2 0世纪 80~ 90年代的 2 0年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及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最活跃、成就最突出的领域。我国学者对日本学术界的研究做了充分的吸收和借鉴 ,同时立足于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 ,充分发挥中国学者的优势 ,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创新的成果。严绍 汤玉 、王晓平、李树果等教授的著作 ,以其资料的丰富、思维的严密、表述的洗练、学风的严谨 ,而成为这些成果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世界文学意识在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世界文学视野又是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在美国建国之后,以朗费罗为首的新英格兰文学团队直接融入到全球化的潮流,接受异国文学影响,形成自己的文学特色,这些都是美国文学200年来繁荣发展的前提。朗费罗的世界文学视野与比较文学意识为美国比较文学萌芽发展夯实了基础,强化了美国知识分子对文学的世界性的认识,促进美国比较文学学科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比较文学和比较美学生态范式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视角看,比较文学和比较美学历史地形成了四大学术范式。影响研究在影响者和接受者的对生中,达成微观比较,达成前者对后者的同化,达成双方同构,形成了同生范式。平行研究在文学与文学、文学与艺术、文学与科学、文学与文化的双向对生中,形成中观比较,形成文明发展的共同规律,显示出共生范式。整体研究在世界文学、世界美学、世界文化、世界文明的背景下,展开各种整观比较,以大观小、以小见大,构成了一生范式。总体研究整合所有整体研究,在以万生一、以一生万、万万一生、一一旋生中,形成统观比较,形成文学、美学、文化、文明耦合并进的超循环规律,形成整生范式。这就显示了学科疆域的整体拓进与审美规律的系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国际比较文学领域曾习惯于把西方的批评模子用在源于不同文化的文学研究和批评中。叶维廉则在经验性的实践中确认了东西方具有不同的思维、美学和批评模子。对模子应用的具体关注和思考 ,是叶维廉诗学理论的支点。他的模子应用理论从解决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及批评理论的具体运用问题入手 ,为跨文化诗学比较提供了方法论上的依据 ,为我们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诗学的独特价值开启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关侨易学的观念和理论已有诸多讨论,但尚未有讨论侨易学与比较文学二者关系的著述。侨易学与比较文学二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相同、相似或交叉,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同和差异。二者之间很可以互识、互释、互证、互补,由此得到某些启示和启发。侨易学很接近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但它比影响研究更加灵活、多变和宽泛。侨易学的跨学科特征使它难以成为一门具体的研究学科,它具有综合科学的特征,这使它与比较诗学的理念非常接近。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流亡文学亦可成为侨易学研究和分析的典型对象。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其收获或许可以是双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