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一篇专论艺术构思与想象的著名论文。其“神与物游”说,实即形象地阐明了“心物交融”的过程,开启了形象思维理论的先声;而形象思维的结晶便是“意象”,即“人心营造之象”,作者要像“窥意象而运斤”的“独照之匠”那样,迅摄意象,运笔于纸。而意象的酝酿与定型,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又“贵在虚静”。“虚静”是对创作之前的作者必须保持境静与心静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以《文赋》为蓝本,集庄子、曹植、陆机和宗炳等人的文艺思想之大成,创造出一个深刻而完整的“神思”范畴。“神思”范畴阐述了艺术创作思维发展的全过程:创作主体以“虚静”的心理状态为起点,受外物感兴达到“神与物游”的思维状态并获得审美意象,最后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文学作品。“虚静”、“神与物游”、“杼轴献功”等与思维相关的概念依次递进并相互统一于“神思”范畴中。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诗学艺术构思论中,“神思”继“虚静”命题而展开,它的实质是“游心”是情与象交融的推移与升腾。从“游心内运”到“神游象外”是其创造机制。将艺术想象命名为“神思”,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特征。“神思”成为中国古代诗学中饶有兴味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诗学艺术构思论中,“神思”继“虚静”命题而展开,它的实质是“游心”,是情与象交融的推移与升腾。从“游心内运”到“神游象外”是其创造机制。将艺术想象命名为“神思”,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特征。“神思”成为中国古代话学中铙有兴味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5.
在对《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研究中,传统看法是以“神与物游”作为“神思”的主要特征,这种观念并不能反映“神思”的本质,“神思”是指写作中以语言活动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即所谓“言为枢机”的语言。心理观念。《神思》篇从这种思维的基本特性,它的发生过程中语言的作用,语言与意义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入手,构成了比较系统的语言思维关系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心理研究。这与后现代文艺心理研究呼应,具有重要的文艺心理学意义。阐释刘勰文学语言心理研究的独特观念,使它得以与西方当代理论进行对话并在其中展示自己的意义,这是比较诗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神与物游”中“游”的美学意义赵海刘勰《文心雕龙》中《神思》篇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在中国美学史上,“神与物游”已作为一条重要的美学命题而为历来文艺美学家们所注意,但历来注释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对“神与物游”命题的阐...  相似文献   

7.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以《文赋》为蓝本,集庄子、曹植、陆机和宗炳等人的文艺思想之大成,创造出一个深刻而完整的“神思”范畴。“神思”范畴阐述了艺术创作思维发展的全过程:创作主体以“虚静”的心理状态为起点,受外物感兴达到“神与物游”的思维状态并获得审美意象,最后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文学作品。“虚静”、“神与物游”、“杼轴献功”等与思维相关的概念依次递进并相互统一于“神思”范畴中。  相似文献   

8.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一篇专论艺术构思与想象的著名论文。其"神与物游"说形象地阐明了"心物交融"的过程,开创了形象思维理论的先声;而形象思维的结晶便是"意象",即"人心营造之象",作者要像"窥意象而运斤"的"独照之匠"那样,迅摄意象,运笔于纸。而意象的酝酿与定型,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又"贵在虚静"。"虚静"是创作之前的作者所需之境静与心静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共五十篇,自《神思》至《总术》十九篇着重讨论了写作的构思、风格、结构、修辞等问题。刘勰将《神思》称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列置全书“下编”创作论的开始,由此见出该篇的纲领性质。《神思》篇历来备受瞩目,总体讲,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神思”与“灵感”之关联,与“物”之关联,与“想象”之关联,与“虚静”之关联,与“写作主体素养”之关联的探索;对“神思”篇辨疑、考释;对“神思”篇美学意蕴的开掘;对“神思”篇于《文赋》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作阐扬等方面。本文将众家研究成果一一梳理、分析,以期全方位把握《神思》涉及的相关内容,为研究者提供丰富参阅资料。  相似文献   

10.
《神思》篇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独照之匠,(门规)意象而运斤。”在这里,刘勰首创了“文思”和“意象”两个术语,并把它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问题来专门研究。在《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其它篇章中也每每有所涉及,形成了关于“文思”和“意象”的学说,成为他的创作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文思”是根据“神思”提出来的。那么,“神思”是什么呢?所谓“神思”,就是想象。想象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人脑受到现实生活中某些东西的刺激后,  相似文献   

11.
有关<神思>篇的篇题和主题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分歧.文章认为:"神思"是指文章写作上的神奇莫测的思维活动中的想象;本篇的主题是关于文章写作中的艺术思维和艺术传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千四百多年前,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美学家刘彦和,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神思说”,把它看作“驭文之首术,课篇之大端”《文心雕龙:神思》(下文凡未注明引文出处者,均见《神思》),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趣的是,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在《美学》中,也把艺术想象当作“最杰出的艺术本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两位大美学家在很不一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中,对同一个问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艺术想象论的层次结构曹章庆关于《文心雕龙》艺术想象的理论,王元化同志早在1979年出版的《文心雕龙创作论》中就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如《释“神思篇”杼轴献功说》,(“志气”和“辞令”在想象中的作用》等,但事隔十多年,《文心雕龙》关于艺术想象的...  相似文献   

14.
自<文心雕龙>问世以来,注家蜂起,歧见迭出.其中对作为创作总论的<神思>篇的解说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文章在细读文本和博取前辈诸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对"神思"作出新的阐释,探求这一艺术构思论的理论价值.认为"神思"指的是在创作构思过程中,作者所具有的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艺术想象,它作为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亦呈现出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15.
想象是一种神妙的精神活动 中国杰出的文论家刘勰在堪与亚里斯多德《诗学》嫓美的《文心雕龙》中,曾把超越时空的艺术想象称为神妙的精神活动——神思。但我以为,艺术想象的神妙性不仅在于它能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超越身观限制;“而且在于它一旦飞腾到“物我同一”的理想境界,就会热情沸腾,灵感闪光,促使意象升华,并外化为情采相济的语言艺术,诱发读者的情思。这样,由灵感催化的意象才不会僵死纸上,而是以强烈的感发力推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6.
"秉心养术"不当校为"养心秉术";"视布于麻,虽云未费"的"费",不当校为"贵"。"研阅以穷照"的"阅",解作"阅历"或"阅览",各有理据;"规矩虚位,刻镂无形",指在想象活动展开之初一切"规矩""刻镂"都尚无形迹;"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指不能够用理性的或理论性的话语将创造艺术精微之奥妙、方法或规律追述出来,刘勰自己因此停笔不论。"神思",理解为"心思"、"神妙的思维活动"、"兴到神来"、"精神的思虑活动",似不如理解为"神运之思"。《神思》并非《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总论,也主要不是艺术构思论,《神思》的论述重心,是艺术想象。《神思》提出了艺术想象的概念亦即"神思",从理论上概括出了艺术想象的三个本质特征,使"神思"成为一个概念明确、内涵饱满的重要理论范畴。《神思》是中国古代艺术想象论的最高峰。就对艺术构思、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想象的讨论来看,《神思》想象论明显优于西方古典文论中的想象论,实已达到近现代文艺理论对艺术想象的一般认识水平了。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的物色论——刘勰论文学创作的主观与客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心雕龙》中的《物色》篇是专门讨论文学创作中的人和自然关系的。文学创作中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创作过程中主观和客观关系的一个突出表现。《文心雕龙》中对创作过程的主客观关系有过许多重要论述,如《物色》篇中讲的心和物关系,《明诗》、《诠赋》篇中讲的情和物关系,《神思》篇中讲的神和物关系,角度不尽相同,有的从整个创作过程讲,有的从艺术想象特点讲,物的概念也有宽窄之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是为了说明主客观有机统一的特点。关于“物”的概念,王元化同志在《文心雕龙创作论》中指出应该理解为“外境”和“万物”,这是正确的。不过,我们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文心雕龙》所讲“物”的含义是并不完全一致的。《物色》篇中的“物”主要是指自然事物,而《明诗》篇中的“物”则是  相似文献   

18.
心物关系 ,即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贯穿于《文心雕龙》的创作论、鉴赏论、文体论和文道论。本文着重探讨“神思”(创作论 )中的心物关系是神与物游。心物之间建立心理距离 ,旨在心物赠答  相似文献   

19.
意象,是中外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诗歌中的细胞,理解它的内蕴和功能对欣赏诗歌和诗歌创作都大有益处.“意象”一词,最早出自《易传·系辞(上)》:“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王弼注:“夫象者,出意者也”.象是意的寄托、喻借物.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窥意象而运斤.”明确地将意与象组合成一个词语,并在审美范畴中应用.对意象的艺术特点作了更明确说明的是今传王昌龄所著的《诗格》.他说:“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认为意象是一种主客融合的产物.中国古人对意象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们的艺术实践.中国的古诗因形式的限制.追求含蓄的意境,使得它们从一开始就自觉达到了“意象欲出,造化已奇”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神思》篇“虚静”说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神思》篇“虚静”的语义本于老庄哲学认识论的虚静说。刘勰以之论述作家创作的艺术想象活动 ,是对老庄神秘的直觉主义审美观的转用。其文学理论意义即在于揭示了作家展开艺术构思活动所应备有的主体条件 :“虚静”就是要求作家临文创作应实现由生活态向审美态的转换 ,排除世俗尘杂而生成审美心胸 ,在由“虚静”心态所拓展的艺境之中 ,凝神结虑 ,驰聘文思 ,从而创造出妙造自然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