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成本——收益”的视角谈权力腐败的产生和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蕾 《东南学术》2001,(6):93-98
本文认为,从经济学视角看,腐败行为的产生乃是基于“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腐败的预期成本小于预期收益,是实施腐败的必要条件。因此,提高腐败的预期成本,是根治腐败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试图在学理层面上对政府官员与司法机关之间博弈均衡问题作初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前的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究其原因,从经济学角度考察,最根本的就在于腐败的收益普遍甚至远远高于腐败的成本。必须从影响腐败主体的成本与收益的因素入手,努力构建"不好腐""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四不机制",从而最终达到"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腐败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腐败与反腐败的博弈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星  王立京 《江汉论坛》2004,(10):10-12
腐败与反腐败活动在特定的制度条件下构成一种博弈关系,研究二者的博弈均衡有助于我们得出最优的反腐败策略。反腐败活动存在着自身的社会成本与收益,其成本包括直接的立法、执法成本和间接的守法成本,其收益就是避免了腐败活动对社会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反腐败必须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寻求经济上的合理界限。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反腐败工作走向深入和彻底。  相似文献   

4.
腐败成因论     
罗敏 《江汉论坛》2002,(1):61-65
公共权力论、道德败坏论、成本—收益论,是对腐败成因进行单因素追溯的三种典型语境。事实上,腐败的发生,需同时具备公共权力、超过基本生活需要的私人利益和利益交换空间、公共权力与私人利益的连接通道、寻租成本小于收益、官员自利的经济理性等五个条件。腐败现象的蔓延,是渐进式体制转型期各种条件综合地形成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看,腐败在以下两大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蔓延:一是公共权力或政府功能的畸变,二是组织伦理的错位导致“官德”蜕变和社会道德底线下移,二者的交互作用,逐步形成了许多官员“经济人”的需求偏好和腐败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势或环境。  相似文献   

5.
廉政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廉政问题是对政府活动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的分析。最早从经济学角度定义廉政概念的是马克思。廉政的基本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公共物品的成本来看,政府应该是“廉价”的;二是从公共物品的效益看,政府应当是有效率的。腐败是一种必须额外付出法律、纪律和道德成本的行为。腐败行为的风险成本主要有:法律纪律成本、道德成本、晋升机会成本和行为的实施成本。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与廉洁行为的产生取决于成本收益。加强廉政建设的措施,从经济学角度看,就是提高腐败成本,提高政府运行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我国房价一路攀升,其涨幅大大超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成本因素作为影响房地产价格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房地产价格的成本构成角度出发,从土地成本、建筑安装成本、基础设施及配套费、管理费、税费等方面分析了显性成本因素,从信誉投资、腐败成本两方面分析了隐性成本因素,进而提出了降低房地产成本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教育事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人们对高校腐败的特别关注和忧虑。主要阐述了新形势下高校腐败 的特 点、成因,并提出了预防高校腐 败 的相应对策:建立效率制度,推行校务公开,从源头上防止腐败;进行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 制度改革,依靠制度遏制学术腐败,深化财务管理,强化对易发生腐败部门的监督;加大惩 罚力度,提高腐败成本,遏制腐败。  相似文献   

8.
腐败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打破了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增加了办事企业和有关单位的经营成本,降低了办事效率。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腐败的存在有其特殊的条件和个性特征,因此,反腐败的任务受到诸多限定。我们既要大张旗鼓地反腐败,又要认识到反腐败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从而能够有一个长期治理腐败的策略。腐败既与物质因素有关,又与非物质因素有关,因此反腐败需要从制度与道德方面双管齐下。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腐败行为的风险、成本和收益等进行分析比较,探求打击腐败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腐败问题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志强 《东南学术》2002,(3):108-114
本文从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实际出发 ,以人的求利心理为切入点 ,指出社会民主的被削弱 ,法治不完善 ,权力监督的低效性 ,一元价值标准的缺失和道德成本的下降 ,思想政治工作乏力 ,治党不严与经济全球化下西方国家的“腐败输出”等因素 ,降低了遏制腐败机制运行的有效性 ,并使腐败在一定范围内滋生蔓延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目前腐败问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并且花样翻新,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类型表现。探究腐败生成的原因,最主要的就在于高校办学体制的漏洞和管理上的缺失。而要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也就必须要强化制度建设,严惩腐败事件的参与者,增加腐败成本,给腐败分子以强有力的震慑。  相似文献   

12.
朱茜 《天府新论》2014,(4):10-13
公共选择理论本质上是将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移植到政治学研究中的产物,它通过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人"假设、交易的政治学这三个基本工具为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理路。政府官员具有滥用公权力进行腐败的客观条件,而通过腐败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并考虑其自身及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官员做出是否进行腐败的决策。而依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对制度设计进行调整,则能够对腐败形成有效抑制。  相似文献   

13.
腐败长期以来一直是危害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一大"毒瘤",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约束官员廉洁从政是世界各国政府恒久不变的目标和使命之一。文章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官员腐败行为的动力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各个变量进行分析,找出能够提高腐败行为成本的各个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有财产申报制度的缺陷和不足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腐败作为一种政治现象,经济因素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经济学理论深入研究预防惩治腐败问题对于强化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极为重要。腐败行为产生的信息、成本和制度等经济诱因值得高度关注,其危害主要表现为抑制经济增长,影响生产效率;扭曲资源配置,耗费社会资源;破坏社会规范,降低政府公信力。本文从腐败问题的法经济学诱因和危害入手,提出预防惩治腐败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权力与私利的交换可以分为有形化交换与无形化交换两种形式,从而呈现出权力腐败的原生性与衍生性.从原生性权力腐败向衍生性权力腐败的演变,没有改变腐败行为权私交换的本质,而是腐败形式衍变、腐败收益提高、腐败成本下降的过程.衍生性权力腐败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有利于我们从整体性、发展性和预防性的角度认识腐败、遏制腐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我国的腐败犯罪案发数居高不下,如何建立起腐败犯罪的预防、惩处机制以遏制腐败,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参考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目前我国反腐败的实际状况,笔者主张,应建立完整的法律机制预防和惩治腐败。它包括:全社会崇法理念的形成、规范公共权力法律制度的完善、新闻监督法制化、反腐败法律体系化和法典化。以上四个方面,要以“法”贯之,从而加大腐败成本和权钱交易的难度,从制度上堵塞腐败漏洞,以期取得反腐败斗争的最终胜利。一、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主张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剧烈变革时期,由于存在体制性的缺陷,加上种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腐败之风越刮越盛.而导致我国目前腐败问题十分严重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腐败的成本太低,腐败的机会太多,而反腐败的成本则偏高.  相似文献   

18.
西方国家的反腐败措施及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腐倡廉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突出任务,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反腐败措施以及预防 腐败的成功经验,加快反腐败立法的步伐,建立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加大腐败者的"腐败"成本来扼制腐败。  相似文献   

19.
任建明  王冠 《学术界》2006,27(5):19-26
本文对我国干部选拔任用腐败行为原因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干部选拔任用腐败是各行为方在现行体制规则下的最大化选择。我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内容主要包括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管干部原则、干部分级管理体制、委任制和酝酿制,酝酿制是其中的核心制度安排。文章中构建了一个成本———收益模型,通过对两类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及成本收益分析,支持了研究假设。长期来看,建立和完善各种类型的公共人才市场,是消除干部选拔任用腐败的根本对策。而在短期内,大力推行票决制改革是抑制该腐败的一个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20.
政府失灵的主要经济表现及其矫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卿 《江汉论坛》2001,(1):42-43
与市场失灵的经济表现相比。政府失灵集中体现在活跃的非生产性寻租、严重的政府官员腐败、派生的外在成本、剧增的内在成本等方面上,它们都各自或综合地损害着资源的有效配置,阻碍着社会帕累托改进,需要人们各个击破、综合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