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是实现我国德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诚善中学德育课程改革,以"诚善"为学校文化核心,生成办学理念"诚善修身,自主立人"及校训"至诚至善,至真至美"。通过学生自主管理,自发组织诚善文化活动、开发诚善校本课程,在打造诚善学校文化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幸福,为未来发展奠基,进而达到"立人"的目的,也是成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过分强调道德对人,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调节与控制,使道德成为外在于人的东西.而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真正缺的是对道德主体的塑造、对学生道德理念的培养与道德思维的训练.于是我们提出: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重建新的道德精神,努力生成新的道德主体,这既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学校道德教育解决现实道德困惑与冲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德育教育的宗旨是要把人培养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人,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因为在整个教育工作中,追求善的理念,造就美德才是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那么,如何对  相似文献   

4.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是实现我国德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诚善中学德育课程改革,以“诚善”为学校文化核心,生成办学理念“诚善修身,自主立人”及校训“至诚至善,至真至美”。通过学生自主管理,自发组织诚善文化活动、开发诚善校本课程,在打造诚善学校文化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幸福,为未来发展奠基,进而达到“立人”的目的,也是成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何为"育德",通俗的说就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学校工作德育为首,育德要以生为本,以德育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德育素养、健全人格为中心,以课程为载体,以课堂为主阵地.育德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6.
甘茂瑜  胡君 《科学咨询》2009,(12):11-11
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面貌、衣裳、心灵都应该是美的."美和道德是对双胞胎,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历来美与善都被视为同义.孔子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说明美是善的意思.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一种善."善与美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美育和德育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德育培养人的崇高的品质和美的言行;而美育则是心灵的洗涤,关的典型和美的境界具有榜样的力量和陶冶.感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德育教育的宗旨是要把人培养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人,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因为在整个教育工作中,追求善的理念,造就美德才是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效提升学生德育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落实德育为首的教育观念,结合多年工作实际,笔者认为重在"五抓".  相似文献   

8.
德行与幸福的统一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一直奉行的道德准则。但是,立足当下纵观历史,却屡屡出现德行与幸福"二律背反"的实例:"行善者吃亏,作恶者得福","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一次次的冲击,使人们不得不发出"德行必然幸福吗?"的疑问。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该如何把握道德的构建和教育使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促进德行与幸福的一致,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马德芳 《经营管理者》2011,(1X):337-337
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教育地位,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讨论了如何发挥德育课的作用,一是研究分析教材,挖掘德育因素,二是坚持学生主体,内化德育理论,三是发挥教师榜样作用,优化德育过程。笔者在阐述这几方面的同时讨论了情感教学的教学方法,将外化道德转化为内化道德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袁野 《领导文萃》2012,(18):111-113
康德在其《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提出了著名的"善良意志"概念,并认为有两个原因至关重要。首先他认为,我们所做的事情往往会受到无法预测的因素影响,很多结果根本不在我们控制之内。然而其次,康德却又拒不接受听从命运之安排,把未来完全放手给历史和现实。即人类终究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否则道德以及最为康德所看重的人的尊严概念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康德认为"惟一绝对的善就是善良意志",即我们履行自己  相似文献   

11.
于洪彦  郑绍成  黄琪雯 《管理学报》2009,6(10):1392-1398
以偶像崇拜为调整变量,探讨其对道德强度、知觉风险与消费者下载非法在线音乐意图间之关系是否具有干扰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道德强度对消费者下载非法在线音乐意图不具显著影响;消费者知觉风险对消费者下载非法在线音乐具显著影响;偶像崇拜对道德强度、知觉风险与消费者下载非法在线音乐意图间之关系具有部分干扰效果.  相似文献   

12.
曹向利  孙坤 《决策探索》2007,(16):38-40
德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和道德境界的提升,促使成长中的人人格不断完善,良好的德性不断生成.这是德育的本真存在.德育课程实施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立足于学生鲜活的生活基础,变僵硬的道德教条的"灌输"为美好的道德生活的"体验",变单向的教学流程为师生双方的互动、对话.教师要从既定道德品质的教育者转变为学生品德发展的导引者,从学生外围走进学生中间.教师应改变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的观念,本着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态度,把促进学生德性成长作为自己教学的唯一目的.这是"生活德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尼克  姜雪 《领导文萃》2006,(7):35-40
庸见是不可靠的人物周刊:你如何评价经济学家这个群体的道德水准?有种说法,好的经济学者一般不爱标榜自己的道德情操?赵晓:我不好评价,但有些研究表明,经济学家群体的道德水准在学者里是偏低的。有些经济学家品德高尚,给出政策建议后分文不收,但政策实施的结果可能是很糟糕的,我们于是反对他们的主张;相反,有些经济学家的个人品性可能并不高尚,可能到处走穴,赚取演讲费,为人处事可能也并不光明磊落,但他们的政策主张却可能推动了改革,无形中造福了很多人,我们就仍要赞成他的主张。一个人的道德不能和一个人的智力、研究能力简单地划等号。不…  相似文献   

14.
道德感悟教育就是建立在以尊重学生生命,尊重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感悟教育中,教育情景的设置,教育过程的感悟,道德价值的构建,道德行为的养成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是受教育者自我感知、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行为的自觉过程,克服了压制,填鸭式的道德教育.道德感悟教育中,受教育者一旦形成了某种道德信念,道德品质,就会养成道德习惯,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15.
课程育德工作是落实德育首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和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为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育人机制,课程育德以充分发挥学生科课程育人的作用为出发点,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育德能力为核心,以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发挥课程育德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程育人实效,全面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6.
何为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以“立德”为核心,以“树人”为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成才,更要培养学生成人;学校要以育德为首,注重学生道德教育;教师要以身为范,引导培养学生良好品行,达到育人树人成人的教育目的。因此,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普通教师如何贯彻实践“立德树人”这一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道德示范教育的个体价值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通过道德榜样及其德育的双重作用共同实现的。本文认为道德示范教育的个体价值在于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导向、目标激励、行为规范与创新等方面促进个体的德性发展,最终达到受教育者和道德榜样在道德品质上同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叶的事业     
法国著名诗人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教师,正是塑造人类心灵的工程师,他们用真、善、美启迪了一颗又一颗幼稚的童心,帮助一代又一代人树立起第一块生命的里程碑.年复一年,青丝堆雪,可他们的生命却在千万个孩子身上得到了延续.这,就是生命的价值!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艺术性和审美特性,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美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美术形象必须反映社会生活,生活中的真、善、美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统一体。这就为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创造了条件。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审美教育,挖掘其德育内涵,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大有裨益,可以使美育和德育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熊召政 《领导文萃》2008,(15):57-59
张居正用人,打破了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总结他用人的经验,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循吏,就是脑子一根筋,只想把事情做好,把结果放在第一位,而不会有道德上的约束;清流则不同,总是把道德放在第一,说得多,办成的事儿却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