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一位母亲来电话说:她的儿子上高中,学习方面说不上是好是坏,成绩平平。最近要高考了,可她的儿子就跟平时一样,吊儿郎当,游游逛逛,对复习一点不上心。这位母亲心里着急,可又不敢催儿子复习,怕他发脾气,实在忍不住就对儿子说:快考试了你怎么还不复习呀?儿子对她说的话使她感到不安。儿子说:考上考不上大学有什么用,学习又有什么用。辛辛苦苦的,一宇一句的背书本,让自己累的够戗,等有一天,战争爆发,一颗原子弹大家一块儿完。所以,你也别管我,实在不行,我就到深山里当和尚去。反正我就是不想学。听了儿子的话,看到儿子的样子。这位母亲不安的同时也很彷徨,她不知道自己哪儿做错了,让儿子这么悲观,这么恢心。她说我要是有文化就好了,可以给他讲道理,我这水平,一讲话还不让儿子笑话我。可我心里急啊!他如果这样下去,考大学我就不指望了。他以后会是怎样?走什么路?怎么生活?表面我很平静,可我心里都快急死了。我不知道在我养育和教育他的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2.
日本以领土看是个小国,以人口论则是个大生。在3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15亿人口。失业率在发达国家中是最低的。战后日本的人口增加不仅没有同经济发展发生矛盾,而且还促进了它的发展。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日本已经基本解决了人口问题。因此,研究一下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是很有益处的。同时,日本未曾有过国界的大变化,也没有大规模的向外移民,换句话说,日本的人口与经济的发展都是在某种纯粹本国的文化环境中达到的,而且从1920年开始便有了系统的人口普查材料可资利用。这样,我们通过分析便可以看出就业、教育、营养和其他因素对日本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找出对其他国家的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正> 战后日本人口出生率下降十分迅速,并且很快相对稳定下来。这对当时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为什么日本人口出生率能够迅速下降,并且长期保持着稳定下降的趋势?这是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及其总趋势战前日本是个人口出生率很高的国家。它当时每年人口的出生率一般都保持在30‰左右的高水平上。战后初期,由于日本当时曾出过一现个“生育高峰”,人口出生率连续几年都超过33‰,比战前的平均人口出生率还高。例如1947年,日本人口出生率为34‰,已接近战前出生率最高点(1920年为36.3‰)的水平,甚至超过某些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婚姻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变动趋势看,日本的婚姻状况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日本同中国、韩国等其它亚洲国家一样,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人们对婚姻一般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日本的战后重建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欧洲、特别是美国的文化大量地渗入日本,日本人的婚姻...  相似文献   

5.
中国、韩国和印度北部具有相似的能产生对女孩歧视的家族体系。而战争、饥荒和生育率下降等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相对提高了家庭资源约束,加剧了对女孩的歧视,从而导致了偏高的女孩死亡率。在1920~1990年间,印度具有相对最平静的历史;韩国其次,朝鲜战争这个非常困难时期导致性别歧视程度上升;而中国在本世纪前半叶经历了很严重的危机,内战和日本侵略导致非常巨大的动荡和不安,其后是1959~1961年的饥荒。这些都反映在中国“失踪”女孩的比例在这些时期急剧上升。这些说明家庭相对资源约束假设符合家庭资源分配和决策的实际情况,能够解释这些国家女孩死亡率偏高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以日本家庭计划国际协力财团理事长山地一寿为团长的日本计划生育友好访华团一行十五人于八○年六月二十七日至七月十日对我国的计划生育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考查。归国后,组织了“中国计划生育报告会”。认为我国人口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开始阶段,统计资料很缺乏,但研究工作者学习热心。我国计划生育机构健全,大力强调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重要性;儿童保健工作搞得好,重视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但医疗  相似文献   

7.
肖海英 《人口研究》2013,(1):94-103
由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和政治理念等方面的原因,户籍制度并不是所有国家掌握人口情况、有效实施社会管理的唯一模式,而日本是实行户籍制度模式的发达国家之一,其户籍登记制度的历史背景及实施的模式与我国有许多近似之处。因此,对日本户籍制度作一深入、全面了解,并与中国户籍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在对日本相关法律文献分析研究基础上,对包括户籍制度和居民基本台账制度的日本户籍体系作了较为全面的评述,通过与中国现行户籍制度比较,结合我国正在进行的户籍制度的改革实践,对我国实行户籍制度的合理性、户籍体系的构建、户籍编制单位、户籍登记事项的确定、违反户籍制度的法律责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以其强有力的辐射功能对东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到人口的发展,她又起到什么作用呢?1991年新年伊始(1月5~7日)。来自美国、法国、葡萄牙、日本、中国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的50余名专家学者,聚首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澳门,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这次题为“中国文化与人口发展的国际(亚太地区)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  相似文献   

9.
<正> 我没有参加会议,不过我也算是一个热心拥护计划生育的人。钱信忠同志约我今天来讲几句话,我很高兴跟大家见见面。来之前,看了一点材料。钱信忠同志的报告很好,其他同志的发言也都讲了不少好的意见。这次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会议,是由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宣部共同召开的,卫生部也出了很大力量,会议很重要,开得很好,很及时。各条战线都在宣传十二大给  相似文献   

10.
据日本战后人口统计资料分析,婚姻形式和避孕措施是自五十年代后期以来造成具有日本特色的低生育率的两个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干五年里,人工流产在降低生育率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自1960年以来,人工流产对生育率的影响已经逐渐减小。目前,日本的粗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为12‰,为日本  相似文献   

11.
我是岐星小学六年级(2)班的学生,我的名字叫孟媛,今年13岁。今天能站在这里,我感到无比荣幸。因为我可以说说我的心里话。我能生长在我们这个美丽富饶的中国,又有一个父亲关心.母亲疼爱的家,我感到很自豪很幸福。  相似文献   

12.
论传统文化对中国农民生育决策的影响罗蓉目前,占总人口77.6%(1993年)的农村人口的生育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在农村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中,经济因素固然是个主要因素,但对深受传统文化儒染的中国农民来说,文化因素对其生育决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和日本都是总人口在1亿人以上的人口大国,同属东方文化,但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比较分析这两个毗邻的人口大国育龄妇女婚姻状况在各自的社会经济、相似的文化条件下的异同,观察其历史演变过程、特点,无疑是有意义的。日本每五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提供了其15——49岁育龄妇女的婚姻状<一>况资料(见表1),我国前两次人口普查没有调查人口婚姻状况,只能利用间接得到的几个代表年份已婚妇女(包括有配偶、离婚、丧偶的妇女)的比例资料(见表2)。对比中日两国育龄妇女婚姻状况,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中国青少年民族意识的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朝阳 《西北人口》2009,30(1):99-101
全球化浪潮不可避免的对我国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形成了负面影响,在经济层面,引起青少年消费欲望高涨,利己主义盛行,民族认同感弱化;在文化层面,疏远了青少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模糊了青少年的民族自觉性;在意识形态层面,使青少年对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关系产生误解。清醒认识全球化本质,促使青少年形成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对国家民族利益的关切,是应对全球化浪潮对中国青少年民族意识形成消极影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日本未婚青年的生育意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未婚青年的生育意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对生育意愿起显著作用的因素变得不显著。现代经济、社会、文化及心理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新型的生育文化,它是生育意愿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唐晓平 《南方人口》2006,21(2):40-46
本文在对我国城市化模式充分的理论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与印度、巴西、日本、美国等不同国情的分析,指出对中国最有借鉴作用的是日本的都市圈化模式,进而将中国三大都市圈与日本的三大都市圈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沿海地区的都市圈化,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实现国家和区域的人口—经济—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正> 最近,我读了《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孙沐寒同志著:《中国计划生育史稿》(以下简称史稿)。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史稿。我愿意推荐这本史稿给广大读者,特别是有关领导和从事计划生育工作的同志。我相信,人们将从这本史稿中,吸取较多的经验教训和理论知识。《史稿》是计划生育理论系统中的基础性学科。众所周知,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政策系统中的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理论是我国理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计划生育理论系统,是由计划生育史、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原理和计划生育统计等学科所组成的有机理论系统。在这个理论系统中,计划生育史是基础性学科,它是建立和学习其他计划生育学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生育"男孩偏好"社会动因的再思考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刘爽 《人口研究》2006,30(3):2-9
本文通过对部分中国育龄夫妇生育性别选择行为的文化诠释和制度分析,说明了生育“男孩偏好”的文化根源和制度基础。指出:在中国社会,男孩具有女孩所不具备的价值、特别是家庭和社会价值;同时“男孩偏好”是一种源于家庭制度和个体社会行为模式、制度化的社会价值取向。因此,人口出生性别比失常从根本上说反映了制度与文化的冲突,要扭转它需要制度创新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一些知名学者称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孝”是中国文化的“根荄所在”。中国的孝文化与人口有什么联系?我认为与老龄问题有关。人口是主体,经济是基础,文化主要是知识与观念。文化,不象有形的物质财富,它是不能通过再分配的办法来解决的。社会的文化特征,必须来自于传统,并通过人们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一 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重新估计 早在80年代初,国内外学者就对中国未来人口老龄化趋势作了种种预测。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未来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发展快、程度高;相当多的人认为,在下一世纪中期,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超过大多数发达国家,仅次于日本。根据近年来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需要重新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