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研究发现浦市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居民认知具有以下3个特征:(1)居民对辰河高腔的重要程度、发展现状和喜好程度等三个因子认知相对比较清楚。(2)对辰河高腔的发展过程以及现今分布地区认知模糊。(3)对辰河高腔剧种本身的一些知识缺乏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浦市古镇居民认知特征的影响因素,最终提出了基于居民认知特征的浦市古镇辰河高腔景观基因保护与传承建议,以期能给浦市古镇辰河高腔非物质文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绍兴目连戏散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绍兴目连戏与郑之珍本《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存在诸多差异,这说明它源于郑本之前的一种民间母本。比较绍兴与高淳的阳腔目连戏,证明二者极可能均以安徽民间目连戏为渊源。郑之珍本亦出同一渊源,它与包括绍兴在内的各地民间目连戏当属横向影响关系。目连戏在戏曲史、戏剧学、宗教史、民俗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连戏发轫于北宋汴京的勾栏瓦舍间,河南是目连戏的故乡。在河南大部分地区,目连戏曾以各种形式长期演出并广泛传播。现存河南目连戏源于北宋《目连救母》杂剧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异:在情节上,它较多地接受了宝卷和民间传说的影响;在思想蕴涵上,它更多地吸纳了源于社会下层民众艰难生活现实的特殊的"孝"观念,从而与儒家传统观念呈现出明显的疏离;在表演形态上,河南目连戏部分地保留了宋杂剧"滑稽"和"杂"的特色,以及古时乡人傩的成分,并以较为完备的戏曲形式表现出来,是三者的有机结合。河南目连戏具有民俗、宗教和戏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神圣与世俗是世界存在的两种基本模式,每一个人都可视作是宗教的人,穿梭在神圣与世俗之间,体验不同的经验。庙会是宗教活动、民间信仰活动与民间物资交流、娱乐活动相融合的一种民俗形式。本文通过对成都客乡木兰庙会的考察,旨在为深入研究客家文化洞开一扇透视之窗、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个个案的参照。  相似文献   

5.
悠久的历史给皖北临涣地区留下辉煌的文明积淀,各类原生态民俗美术留存至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从区划环境、历史沿革、自然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格式、民俗事象及民俗心理等层面切入,对皖北民俗美术的文化生态进行综合研究,认为民俗美术既是一种艺术形态,又是一种生活形态,民俗美术的艺术性质、内涵、功能、形态、创作观念等都是由其所处的多元文化生态所作用的,作为民俗美术基础的文化生态同时也是民俗美术的内容和载体。随着时代的更迭,民俗美术在特定的文化时空中动态化地演进。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民俗?不同国家、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就中日民俗中的民族性差异进行分析,认为从生活层面看,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从文化的层面看,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从哲学的层面看,民俗就是一个族群独特的、特有的、思想文化的起点和思考的原型。  相似文献   

7.
美轮美奂的汉画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在特定时代发挥了多重民俗功能,为研究早期艺术保存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日常行为的关注与表现和对于艺术实践与世俗生活之间壁垒的融通,使得汉画内容的演化跟时代民俗的流变之间具有一种很强的联动关系。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表达方式,汉画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既是它发挥历史存储和民俗引领效用的条件,也是它全部意义和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对此进行梳理和考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傩作为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仪式活动,在中国南方得到广泛传承,延续至今。当下,湘西还傩愿已成为一种宝贵文化遗产,不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湘西用坪“瓦乡人”还傩愿,是一种以祭仪为主的仪式性活动,也是当地民众求吉避祸的一种生活文化。它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曾发生过断裂,但改革开放后又获得重建,再次展示其特有表演程式和民俗信仰,以及对神圣精神和世俗生活的双重追求,呈现出神圣与世俗相交融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先秦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显现着民俗的影子,以致我们在探讨先秦文化的时候,只有从民俗入手,才能对诸多文化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所谓民俗乃是指民间自发创造或自发地继承保留的、具有传承性和象征性的、并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事象和物象。通过民俗反映出来的文化,往往具有现实形态和理想形态。它们都涉及和影响人的思想、生活、行为和规  相似文献   

10.
张良宇 《今日南国》2009,(23):48-48
继《今日南国》2009年10月(下)期报道的《辰河高腔,一生无悔的追求》后,记者又一次走进了泸溪县剧团。在戏剧排练大厅,见到了向荣与他的儿子向敏谦。一一握手问好之后,我们一起走进了剧团办公室。这位年轻的辰河戏后起之秀,一脸笑容。  相似文献   

11.
路地选择“以俗为雅”为其诗学的美学追求。其“小诗”理念,与民间俗文化“大道至简”的审美观暗合。而“小诗”中的微观元素诸如象、境、韵、体也被其表征为“俗物”“凡境”“合辙韵”“民间文艺体”。但通俗表象充当的只是畅情达意的前提或是通向雅致的过渡。路地真正追求的乃是“以俗为雅”,或说“化俗为雅”。通过哲思的贯注、思理融入伦理、心灵真光的照耀,路地营建了理趣、德趣、灵趣交织的雅境。这种俗象加雅蕴、“以俗为雅”“雅俗共赏”的诗艺取向,既是“宋诗美学”的延续,又是满族俗文学的延伸,是满汉文学传统共同化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民间长诗分民间叙事长诗和民间抒情长诗。我国民间叙事长诗具有歌颂反抗斗争,描写爱情、悲剧;叙述曲折、抒发浓烈;塑人物形象,采用诗歌表现方法等艺术特征。一部分民间抒情长诗主要抒发世俗生活中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情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婚丧、生产习俗、宗教活动中的情感抒发,是民间礼仪活动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在敦煌世俗变文中,历史故事变文和民间传说变文是两种故事性和戏剧性较强的说唱类作品,这两类变文在主题和内容方面,对后世戏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历史故事变文主要以有说有唱的单线叙事方式,为戏剧故事的表演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叙述手段.民间传说变文中所演绎的故事在发生之初就具有明显的民间性,而在其故事文本逐渐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其故事自身始终与民间文化相表里,并最终在元明时期成熟戏剧的表演中定格为一种戏剧文化.  相似文献   

14.
平民不仅可以是没有受到多少教育的普通百姓,也可以是过着现实世俗生活的并非贵族的文人。平民文学是比通俗文学雅一些,比贵族文学俗一些的文学。打油诗是汉语诗歌中长期流行的特殊文体,是中国正统诗歌的俗化形式和非正统诗歌的雅化形式,平民性是其最重要的文体特征。平民性主要分为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方面,它采用雅俗共赏的语言和文体,直接关注现实世俗生活,抒写平民性情感,揭示平民的生存境遇。打油诗不是大众的通俗诗歌,也不是贵族的高雅诗歌,而是平民的诗歌。打油诗体是汉语诗歌中正统诗体和民间诗体必要的补充形式,是汉语诗歌中最常见的讽刺幽默诗体,诗体具有稳定性,不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它不但受到喜欢附庸风雅的普通百姓喜爱,还受到生活在民间崇尚世俗生活的文人的格外青睐。  相似文献   

15.
宜州彩调是当地人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积淀了桂西北民族文化内涵,它的唱腔大多吸取当地民歌的养料,经过几百年日益发展成熟,研究宜州彩调的唱腔,了解宜州彩调的发展历程、地方特色,对引领当地曲艺文化与山歌文化的融合与繁荣起到积极作用,如何抓住机遇,深度开发,加快彩调的传承与健康发展,是当地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改革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东北民间“机智人物”型故事可分为长工与地主、聪明的女婿与蠢笨的丈人、和这两类以外的机智人物三个亚型。它们都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结构,集中表现了中国民间的诙谐文化,实际上是对生活的“戏仿”,对当时生活秩序的颠倒,以另一种方式折射出了民众的理想愿望。  相似文献   

17.
佛教传入北方草原地带,始于匈奴时期。此后统治北方的各个民族都推崇佛教。由于地方政府的扶持和推崇,辽代以及明末清初,佛教在赤峰地区的传播形成两个高潮,寺庙作为佛教的载体,在赤峰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通过对赤峰地区佛教寺庙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今天藏传佛教寺庙文化存在着喇嘛人数少、年龄结构出现断层和呈年轻化趋势;喇嘛的生活比较世俗,思想观念也比较开放;宗教活动少,仪式简单,而民俗色彩浓郁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明中叶以降,社会政治环境对于道教是不利的,道教的衰落趋势难以阻挡,天师道的发展趋势走向世俗化和民间化。道教的宗教活动变成世俗生活的组成部分,其影响力逐渐深入社会下层,向民间普及;明代道教俗神庞杂多样;道教经典的解读趋于通俗化。  相似文献   

19.
徽州目连戏、南陵目连戏与东至目连戏是安徽境内的三支主要目连戏。文章从音乐体制、声腔、音乐发源和戏曲曲牌方面对三支目连戏的唱腔音乐程式分别进行解析,并阐述了三支目连戏唱腔音乐程式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