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南丹白裤瑶服饰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审美意蕴,它是南丹白裤瑶族群集体记忆的“史书”,是南丹白裤瑶身份认同的表征,凸显了白裤瑶族群独特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
广西南丹白裤瑶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它融合了服饰文化、寨居文化、婚恋文化、陀螺文化、铜鼓文化及砍牛祭丧文化,至今仍保持着原初状态。它是白裤瑶村寨族众生产、生活、节庆以及宗族祭祀礼仪的重要内容,并与该民族传统社会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开发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重点突出白裤瑶原生态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符号特征,充分利用传统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应尊重少数民族族群的文化情感,遵循其文化传统;还应满足其改善生计的需要,并加以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3.
2009年12月13~14日,南丹县举办首届中国南丹白裤瑶民俗文化旅游节,邀请游客品尝文化盛宴,给世界递上金字名片。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母性崇拜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民俗事象,母性崇拜意识一直是人类社会挥之不去的共通性情节。广西南丹白裤瑶族群的母性崇拜意识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表征形态,其主要表现在供奉生殖图腾石的习俗、"姑女还舅门"婚俗、婚前盛行"玩婊"、妇女夏天身着"挂衣"、服饰图案的"卍"符号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居住在广西都安的绝大多数瑶族自称“布努”,他称为背篓瑶,直至解放前夕,他们仍残存着一种叫做“密诺”(也有叫“颇诺”或“落诺”)的社会组织。与广东连南的瑶老制和广西大瑶山的石牌制以及南丹白裤瑶的“油锅”组织相比较,布努瑶的“密诺”组织独有一些特点。本文试就“密诺”的组织特点和社会职能、“密诺”的产生年代和历史演变、“密诺”组织长期残存的社会根源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瑶族的爱好     
瑶族有多个支系,白裤瑶是其中之一。因其男子都穿白裤,故称“白裤瑶”。他们聚居在广西南丹县瑶寨公社和河池县红卫公社以及贵州荔波县瑶山公社,共约两万人。在语言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他们与别的瑶族有很大差别。这里只介绍他们的一些特殊爱好。 瑶族的特殊爱好有几种:喝酒、吃酸肉、打鸟、打猎、打陀螺等。  相似文献   

7.
黔桂边区瑶山一带的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以习穿白色齐膝短裤得名。他们长期保持“五不通婚”之习俗,即不号兄妹通婚,不与同姓通婚(同姓不同宗者除外),不与其它民族通婚,不与本民族的其它支系通婚(如青瑶、长袍瑶等),不与外地的白裤瑶通婚(近年虽有人同广西白裤瑶通婚,但为数极少)。“五不通婿”之习俗,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婚姻形态:即封闭的“同民族同支系同地异姓婚”和近亲的“姑舅表婚”。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蚕丝的起源动因有三个基本的假说:源于食、源于衣、源于信仰。笔者论证了蚕丝文化起源于信仰,认为蚕丝与其他吐丝动物作为一种类的概念,始终与白裤瑶的生命起源、生命周期相联系。这种类的概念,一方面以"蜘蛛图案"的形式成为服饰的一部分,并在"做鬼"的仪式行为中得以操演,成为白裤瑶"巫"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以"平板丝"的形式缝缀在妇女的裙边上,并在人生礼仪中加以运用。对蚕丝的信仰渊源于对"丝"的信仰。"丝"的物质形态向符号化的转化,积淀了白裤瑶的起源传说、生命信仰,继而形成了该族群独特的信仰符号。  相似文献   

9.
白裤瑶服饰图案“瑶王印”是易经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历史的形象刻画表叙,保留着八卦形成之前河图与洛书融合的早期文明形态,是上古人类从结绳记事阶段进步到数字记事阶段的标志图案,解析整体服饰文化的史前文明遗存,显现白裤瑶文化蕴含的上古人类进化阶次和上古文明进步层面。  相似文献   

10.
舅权在我国历史社会生活当中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汉族如此,少数民族就不言而喻了。有着“人类活化石”之称的白裤瑶民族,舅权的影响更甚,特别是对婚姻的影响。文章针对舅权的权力意志及其在婚嫁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了解了白裤瑶的婚姻状况、舅权深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史前史和民族学领域的学者认为,在初民社会中,死人和死去的动物有着同等的对待,因为都是处理死亡,这就决定了葬礼仪式跟狩猎仪式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事实上,从一开始,狩猎和献祭仪式就伴随着葬礼仪式且相互影响。本文论述葬礼仪式的发生以及葬礼过程中的种种仪式行为,如动物献祭、仪式性杀戮、仪式食物的分享、对尸体的处理等。通过具体诠释,表明神话观念对仪式行为的支配性作用,葬礼仪式在确认和维系社会群体持续性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挂灯仪式是广西河口地区最具过山瑶特色的仪式活动。挂灯仪式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家庭或家族这类共同体层面上,对于个人而言,挂灯可为民间信仰的入教仪式。可以说,挂灯仪式强化了过山瑶对地方社会和族群共同体的结构认知。  相似文献   

13.
葬礼是对生命终极关怀的隆重表达。汉族丧葬因地方习俗不同其仪式呈现出多样而厚重的文化意义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对四川一个汉族农村M村葬礼习俗的田野调查,来理解当地对葬礼中符号的阐释,并认知其隐藏的地方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地观察和对殡仪馆工作人员的访谈,描绘了天津市城市内部现有的国家规范框架下葬礼仪式的具体过程以及附着在这个框架下的民间习俗的现状,试图通过对国家规范框架下的“正式”葬礼仪式及与其相对的“非正式”仪式——家庭告别仪式的程序形式的简略描述,展现在城市中普通个人的葬礼基于公共环境和家庭环境不同场景所采用的不同仪式过程。这是民间习俗对规范仪式的补充,同时也是“正式”规范对这种“非正式”实践的通融和消化。在描述现状之外,作者试图讨论蕴含在葬礼仪式中,不同死亡个体的葬礼仪式形式、规模及参与者等方面的区分所展现出的一种社会对死亡个体生前所处社会结构地位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仅反映了仪式所处社会背景的秩序和结构,也强化了这个社会的秩序和价值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5.
动物学家发现,在自然界中,很多动物对死亡的同类怀有"悼念之情",并且有五花八门的"葬礼",有些"葬礼"还非常隆重,充满着"悼念之情"。沙蚁的葬礼北非的沙蚁生性好斗,每次大战后,它们便排成一长串"送葬队伍",扛起"阵亡将士"的尸体运往墓穴,安放好尸体后再覆上薄薄一层沙土,更为奇特的是,它们还会运来连根的小草"栽种"在墓穴周围,以示永久的纪念。  相似文献   

16.
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研究多关注仪式在信仰、象征、规程、功能等层面的意义,对仪式传播层面的意义却少有关注。仪式传播整合了仪式与传播两种研究视角,在理解仪式传播意涵的同时,也透过仪式理解传播现象的文化意涵。葬礼作为传统仪式,具备完整的仪式要素,也为各类传播现象的发生提供了场景。通过对葬礼的仪式传播分析,可以看到传统的仪式观与当今的传播观如何在具体的场景下发生联系,产生互融。  相似文献   

17.
以生活于桂北地区华江瑶族乡的过山瑶婚礼彩话为调研对象,分析其传承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认为华江过山瑶婚礼彩话的活态传承与民间礼俗紧密相关,它建立在渲染仪式氛围、抒发人民群众情感和强化族源记忆等现实功用的基础之上,有赖于传承人的延传、创新以及多元媒体的传播。华江过山瑶婚礼彩话活态传承机制是契合过山瑶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重要支点,也是协调社会关系与保护文化多样性可供选择的模式。对华江过山瑶婚礼彩话活态传承的拓展研究,有利于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8.
芝麻开门     
《北方人》2008,(8)
外婆的葬礼一如她的风格,不合时宜却绝不按常理出牌。本该是悲伤的时候,送葬的车内偏偏响起了《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搞得众人同泣变成了众人同嘻。  相似文献   

19.
瑶麓是贵州省荔波县东北约35公里处的一个村寨名,与其毗邻的七、八个村寨居住的均为瑶族,在建制上是一个乡,以瑶麓称之,故瑶麓又是一个瑶族自治乡的名称。全乡共有200余户1300余人,有韦、覃、卢、欧、常、莫六姓,故有时又被写作“瑶六”。瑶麓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接近苗语支,自称nu~55mhou~22,汉文史籍或当地汉族称之为“青瑶”、“青裤瑶”或“黑瑶”、“黑裤瑶”等。1983年3月作者曾在这里作了两个星期的田野工作,回校后遍查了有关史籍以及岑家梧1946年写的《瑶麓社会》、柏果成等编的《贵州瑶族》一书和《月…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丧葬礼仪是传播民族文化及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和场合 ,应成为传播理论本土化研究的具体内容之一。对这种独特而重要的非语言传播方式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葬礼中所传播的传统文化及观念的内涵 ;一是从整个葬礼仪式本身看其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