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张成权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1):57-62
隋唐时期是佛教中国化完成时期,也是佛学进一步融入中国思想文化、参与中国思想文化重构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涅槃学逐步成为佛学的主潮,佛学理论出现了哲学主体实体化、佛教的“因缘”学说与道家的“自然”说融合、在佛性论上的走向自然主义和佛性的人性化等倾向,这些就是隋唐时期佛学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隋唐时期巴人的汉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雄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
本文论述了隋唐时期巴人在商洛、巴西、巴东等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及其汉化趋势。作者认为,由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隋唐时期巴人的汉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3.
隋唐时期山东经济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凤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6)
隋唐时期山东经济发展的特点高凤林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的盛世,出现了封建经济发展、繁荣的新局面,今山东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时间上的曲折性和地区区间的不平衡性。一隋唐时期山东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超过了过去... 相似文献
4.
任崇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1):133-137
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在中原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四个王朝。同时进入中原的还有契丹、回鹘、吐谷浑、奚等少数民族。沙陀人建立的王朝完全采用了中原王朝的官制及礼乐制度,在用人上蕃汉一体,不分民族畛域。再加上少数民族统治者与汉人通婚、收养义儿及对汉文化的认同,仅过了半个世纪左右,这些少数民族便融入到汉族中。 相似文献
5.
周尚兵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5):47-50
隋唐时期山东手工业的发展颇具特点,形成了盐铁生产、药材制售、印染纺织、石器制作、船舶制造等多条生产链。深厚的区域文化积淀为手工行业的深层次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创新动力与市场需求背景,行业新技术的及时采用保证了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阿胶、北海盐等终端产品的多种市场定位情形,表明唐代山东各手工行业绝非盲目生产。而石砚、羯鼓、天然药材、桑柘、楸、海盐等以自然富源为基础的产业链的形成,见证了隋唐时期山东合理利用自然富源并赋予其文化内涵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李学江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该文力图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研究党项部族内迁的特点和影响,并第一次提出“自由内迁”在党项部族内迁中占据重要地位。认为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对党项部族的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内迁壮大了党项人中世家大族力量,为尔后党项崛起、西夏立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8.
9.
李龙海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5):52-55
春秋初期,迁徙到伊洛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戎的分支,他们曾同化了当地的华夏族,后来又在与华夏的战争与文化交流中,逐渐与华夏族融合.战国时期,秦文化的向东扩张加快了秦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最终在伊洛地区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华夏文化. 相似文献
10.
冯君实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1)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毛主蓆这一论述,精辟地阐明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深刻地揭示了汉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民族的发展是和民族融合分不开的。和许多其它民族一样,汉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也就是民族融合的过程,而且每一次融合,都使汉族出现一个新的发展。这种融合在不 相似文献
11.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7,(2)
汉唐时期,河西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汉族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和制度文化等对游牧民族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汉化现象;另一方面,游牧民族的一些生产、生活习惯也逐渐融入到汉族的日常生活中,在一定时期还曾出现过胡化趋势。正是在各民族长期的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了河西的多元民族结构,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河西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和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星亮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2)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个不断迁徙、互动和融合的发展史.从历史上看,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有几个基本特点:(1)民族融合主要是文化上的融合.(2)越是战乱时期,战争规模越大,民族融合的规模也就越大.(3)少数民族统治区域内的民族融合规模最大.(4)自然融合和主动融合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流.中华各民族相互融合的类型主要有三种类型:(1)少数民族融入汉族.(2)汉族融入少数民族.(3)少数民族之间相互融合.三种类型的融合又可分为多种形式.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其血缘和文化的来源都是多元的.汉族有少数民族的血缘和基因,少数民族也有汉族的血缘和基因,各少数民族间血缘和基因也相互渗透.中华民族是各民族血缘和基因的融合体. 相似文献
13.
隋唐时期的洛阳商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有忠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
隋唐时期的洛阳,不仅政治上与长安并称东西二京,同时又是中外闻名的商业都会。按照商业贸易的情况,隋唐这一历史时期的洛阳商业大致可分为繁荣与衰落两个时期。自隋大业二年(606年)新建洛阳城的工程峻工至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为商业繁荣时期,时间为一百四十九年,自“安史之乱”至天祐四年(907年)的唐朝灭亡,则为商业衰落时期,时间为一百五十二年。繁荣与衰落两个时期所历时间基本相等。 相似文献
14.
论隋唐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广达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隋(581—618)、唐(618—907)两朝号称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两朝的典章制度渊源于魏晋南北朝,并在隋唐大一统的局面之下得到显著的发展。唐中叶(755)前后,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相继发生变化,但物质文化生活依然繁荣兴盛。如果人们进而在空间上着眼于整个东亚地区,在时间上着眼于稍后的五代和宋朝,那么就可以看到,六世纪末到十三世纪,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显著发展的阶段,而且也是中国对周边地区和国家发生深远影响的时期。在达段历史时期内,隋唐律令格式以及从中演变而来的一整套典章制度,经过汉地五六百年消化吸收而发展起来的佛教诸宗和宋代理学,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影响到当时的许多民族。东方文明之所以被称为东方文明,应当说其主要特征是在这段时期内形成的。在隋唐盛世,中原文明的特征之一是它与周围地区,特别是与西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隋唐上承汉魏以来的文化传统和南北朝以来的社会发展趋势,旣善于归纳前期中国文化的成果,又善于在大一统的局面下博采外来文化的长处,故能成就其文化昌盛的伟绩。在隋唐时 相似文献
15.
陈一容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国人民的这种情感则同自己祖国的历史一样,光辉灿烂,源远流长。他们热爱祖国山川草木,努力创造物质文化财富;反对外敌入侵和民族分裂,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反对反动势 相似文献
16.
尹伟先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3):46-62
隋唐时期的西北地区,畜牧业是绝大多数民族传统的占优势的经济类型。无论是以农业立国的隋唐中央王朝还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都鼓励和支持发展畜牧业,并积极进行绢马互市、粮马互市、茶马互市,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西北地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地域辽阔的西北地区不仅具有适宜畜牧业发展的气候、草场条件,而且勤劳智慧的西北各族人民还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育出了许多优良畜种,为传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秦永洲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1):97-100
魏晋以来,以洛阳、建邺(今南京)为中心凝聚成南北两个风俗区。南方从“地广人稀”到“地小人众”,其风俗文化也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选择。隋唐时期,饮茶、“试儿”、生日、拔河、踏青、族谱等诸多的民俗事象纷纷由南方传到北方,这种“文化北返”的现象说明,南方在风俗文化上已居新潮和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8.
杜文玉 《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8(2):51-59
本文首先考证民隋唐时期设置的行台省数量、名称及设置与罢废时间,其次,考察了这个时期行台省的内部结构,官员设置及其职能权限;再次,研究了行台省设置的原因,作用,特点,批驳了种种否定行台省积极作用的晚点。认为唐代后来出现的行政区别性质的道,其实是行台省以另一种形式的恢复,和宋金时期的路,元代的行省都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9.
对西北军阀的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史、民国史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就西北诸马军阀的几个主要特点作了论述:具有特别浓厚的封建性,其统治建立在传统的农牧业结合的封建经济基础之上,靠家族主义纽带维系其内部;附庸下的独立,自身条件制约他们不能与“中央”公开抗衡;力图与宗教保持密切联系,以政权控制宗教。 相似文献
20.
钱伯泉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4):60-64
隋唐时期,先后曾有多批朝鲜族人迁居西域,其中的高仙芝父子、高耀及其祖父和父亲,都曾活跃在西域的舞台上,他们几乎都为安定西域、保卫边疆而奋斗终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