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关于《昨日的猎手》 宝贵敏(以下简称宝):最初是在《收获》上读到您的《昨日的猎手》。那篇作品的文字震撼了我,我反复读了几遍,心里很受触动。有一种感觉,觉得作者就在那些猎人身边生活,亲眼看到了作品的主人公结束生命的瞬间及全过程。您是鄂温克族人,熟悉猎人的生活,您以前写小说比较多,那些小说很有活力,和这几篇作品不太一样。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触动了您写出这些作品?什么时候写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从“谁在活着——人物形象内涵与寓托的接受史”“因何而活——小说主旨的接受史”“如何书写‘活着’——小说写作风格、手法之接受”三个部分展开对《活着》三十年接受研究的论述,并兼谈人的“塑造”问题。  相似文献   

3.
《宠儿》与《慈悲》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两部重要的作品,该两部作品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写作的大背景都是奴隶制,它们“都是关于母性的小说;表达蓄奴制带给人痛苦的主题。”布拉德·胡珀指出:“《慈悲》是受到高度评价的《宠儿》的姊妹篇。”与此相似,罗恩·查尔斯认为:“《慈悲》是《宠儿》令人着迷的姊妹篇。”本文将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运用互文性理论中的“文本的对话”这一最基本的层面,围绕《宠儿》中“弑婴”和《慈悲》中“卖女为奴”这两个核心事件展开讨论,对两部作品主题的互文性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宠儿》与《慈悲》的主题互文性体现在三方面:被误解的母爱、罪恶的奴隶制、女性的身份认同。主题互文性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强化相似主题,引起读者重视;保持作品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4.
《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编后洪声我对张承志的文学印象,始于早在80年代年轻时读过的小说《北方的河》,这篇充满激情的作品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汹涌──我从未见过哪篇作品像这篇作品这样,怀着如此高尚的情感,那么动人地抒写我们中国的北方大河。后来,我又断断续续地...  相似文献   

5.
福斯特的“扁平人物”、“圆形人物”之分,“故事”、“情节”之别虽早已被理论界熟知,但也因划分简单而遭诟病。文章通过对其代表作《小说面面观》的深度剖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透视他的小说理论,还原一个既蕴涵传统理论精髓又具有显著现代意识的福氏小说美学观。重估他在传承传统小说理论和现代小说理论中的开拓性作用。同时指出他的《小说面面观》和詹姆斯的现代小说理论的奠基之作《小说的艺术》不分轩轾,堪称“双璧”。  相似文献   

6.
杨四海 《民族论坛》2006,(11):48-48
在这个夏日的正午,湘西的王村仍然站在酉水北岸。其实王村一直是站在那儿的,在这里,我用“仍然”这个副词强调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因为在我没有见到王村之前,它已站在那儿有两千年了。而两千年之后的这个夏日的正午,当我从绿得发青的酉水支流——那惊魂动魄的猛洞河漂流到王村水码头的时候,浑身上下水淋淋的我,还不知道几十级石阶之上那个山腰间的“芙蓉镇”——就是我想象了好些年的王村!在我的记忆里,《芙蓉镇》是古华写下的一部小说,后来它又被谢晋执导成了电影。可我对发生在《芙蓉镇》里的人物、故事早已没有了清晰的记忆,这么多年了,…  相似文献   

7.
香格里拉     
《中国民族》2008,(11):66-66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这一段描写出自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1933年出版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香格里拉”(Shangrila)一词,正是由此得来。《不列颠文学家辞典》对希尔顿的作品给予了特别的称赞,“香格里拉”这一奇异名词正是由此诞生。从此,“香格里拉”成为人间乐园和世外桃源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8.
冯小宁寻找“嘎达梅林”文/张维国图/老巴借《红河谷》之势,冯小宁一鼓作气完成了《嘎达梅林》剧本的创作。广电部有关领导看了本子后,对整体框架和故事结构表示基本认同。这是冯小宁日前在电话里向记者透露的信息。“你真应该去《民族团结》杂志当编辑。”“为什么?...  相似文献   

9.
中篇小说《吗啡》是二十世纪俄罗斯白银时期著名作家米·布尔加科夫的早期作品,具有自传性质。小说中两位叙述者运用不同的叙事风格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布尔加科夫运用讽刺、象征等创作手法如实地记录了主人公对工作、生活、疾病、革命的思考和抉择。小说中富含大量的细节描写,但不拖沓冗长;语言简洁、生动、引人入胜——这一直是布尔加科夫固有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0.
中篇小说《吗啡》是二十世纪俄罗斯白银时期著名作家米·布尔加科夫的早期作品,具有自传性质。小说中两位叙述者运用不同的叙事风格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布尔加科夫运用讽刺、象征等创作手法如实地记录了主人公对工作、生活、疾病、革命的思考和抉择。小说中富含大量的细节描写,但不拖沓冗长;语言简洁、生动、引人入胜——这一直是布尔加科夫固有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1.
我是锡伯族的中年知识分子。曾经有过坎坷的前半人生,如今才真正懂得生活的全部内涵唯有两个字——奉献。我现在在新疆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从事锡伯语文工作,在这项工作的科研岗位上目前只有我一人,任务极其繁重。我的祖祖辈辈目不识丁,他们省吃俭用供我上完小学、中学、大学。在大学里我酷爱文学,并发表了一些作品,但所学的专业却是维吾尔语。“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还未完成学业,就被卷进了这场运动。接着被分配到一个边远牧场当翻译。后来被调回场部当机关翻译时,我才发现自己又投错了门——这里需要的不是维  相似文献   

12.
40年前,在我国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诞生之后,具有浓郁的草原特色的内蒙古文学也就逐渐为世人所熟知了。至今,人们犹会记起《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草原民兵》、《春到草原》、《幸福和友谊》、《心与乳》、《金鹰》等五十年代传诵全国的作品。至于后来已故的文学大师茅盾亲自为玛拉沁夫的小说集《花的草原》和敖德斯尔的小说集《遥远的戈壁》写读书札记给予肯定和剖析,更是我国文坛上民族团结的佳话。  相似文献   

13.
约您再听《梁祝》焦点报道ETHNICUNITY——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作曲家陈钢本刊记者迎耳“有人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在一个纯情的年代由两个纯情的年青人写了一首纯情的作品几十年过去了,您认为《梁祝》哪些地方还可能改?我说一个音...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特殊的人生经历,在小说《萧萧》中得以象征性演绎。萧萧婚姻话语权的丧失是作家青年时代文化自由话语权丧失的隐喻,花狗对萧萧性意识的启蒙,也是作家曾经所受到的精神与文化启蒙的暗示。作品以整体的象征意义对生存状态和生活本相进行艺术上的“还原”,以无声的呐喊,对社会底层的人们进行精神救赎与思想启蒙。  相似文献   

15.
2000年应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的邀请,我参加了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节。报到的那天时间还早,为了搜集学术专著《中国苗族民俗与稻作文化》的资料,我拿上相机上街考察。集市上时不时有一簇红帽子在眼前掠过。嘿!奇了,世界上竟还有把射日当作帽子戴在头上的民族?我便追了上去。这两个上街卖蜡染的姑娘告诉我,她们是黄平县枫香寨的亻革家。于是没等艺术节结束,我便背上包奔向57公里外的黄平县,寻找“羿的后人”去了。“田野纵横千嶂里,烟火人家半山中。”当我们走过三朝桥,穿过重安江半山腰一片片茂密的竹林,一眼看…  相似文献   

16.
翻开了《新疆兄弟民族小说选》,尽管这是一本一年多以前出版的书,选的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也早巳不是新疆兄弟民族的现实生活了,但它俩依然唤起了我不久以前在新疆旅行的亲切的回忆。美丽的新疆,、辽黝的新疆,当人俩没有看到它的雄姿.的俐候,是以怎祥神秘的心情想  相似文献   

17.
民族的概念在东南亚居住着众多的民族,他们彼此有一定的联系,创造了各自的历史。“民族”这一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而作为学术用语,学者们的用法却不尽相同。在此,我把“民族”一词作为与ethnos”、“ethnic group”或“ethnic unit”相对应的概念而使用。《民族世界史》主编之一冈正雄是这样讲的:“ethnos是语言相同、文化——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全部生活领域(经济、社会、宗教、艺术、文化等)的生活方式——的性质相同、信奉同一祖先、主张内婚、经济上完全独立的单位体,是历史上居住同一地区、持有同属一个群体的意识和感情的人的群体。”在此,我无意对民族的概念展开讨论,只举出包括冈正雄和我在内的许多民族学学者(人  相似文献   

18.
“红太阳在我心中升起”——访著名作曲家金凤浩潦巴40岁以上的人不会不记得《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红太阳照边疆》、《我为革命放木排》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而40岁以下的人恐怕也会脱口而出《美丽的心灵》、《金梭和银梭》这样优美流畅的歌曲。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  相似文献   

19.
早在《民族团结》复刊初期的群众来稿中,我就见到过云南高黎贡山尹善龙的名字。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不仅常在《民族团结》上,而且也不时在其它报刊上看到他发表的文章和摄影作品。虽然他是我们的老特约通讯员,可我们却从未见过面,直到不久前,为配合创刊36周年的系列报道采访他时,才得以谋面。他高高的个子,朴素的衣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流露出智慧和才气,他那普米人特有的方圆脸上,挂着纯朴真诚的笑容。当得知我从北京专程来怒江采访他时,尹善龙显得有些不安,连连说:“我为《民族团结》做的事情太少了,实在惭愧”。并对《民族团结》多年来对他的指  相似文献   

20.
江凤 《中国民族博览》2022,(20):171-174
评论家们倾向于认为:贝娄的代表作《洪堡的礼物》是一出喜剧,反映了他的乐观主义精神。然而,若从作家笔下人物的主观期待——自我实现来看,他们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遥不可及,作品的超验结局认证了作家贝娄同样的迷茫。本文以荣格的“自我”学说作为理论视角,从小说中的人物及作家贝娄的两个纬度分析了他们的个体自我与社会群体信仰的冲突,展示了美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艰辛与彷徨,揭示了“美国梦”面具下的拜金主义社会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