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肃清百年匪患·   1949年 7月常德市刚解放时,国民党不甘心失败,连续派飞机轰炸,我家已经疏散下乡,唯独我没有走开, 15岁就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七军。我很高兴,这里官兵平等、团结友爱,尤其是当官的平易近人,当时教导队大队长、教导员看到我年纪小,常叫我“小嘎子”,还问我为什么要参军 ?我回答很干脆:“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他们听了哈哈大笑。   在常德东门教堂集训不久,就动员我们去湘西,这时父母犹豫了,说湘西土匪多,还是不去为好。但我还是去了。出发的时候兵分两路,一路是每人发一枝枪跟解…  相似文献   

2.
远望博格达     
火车快开了。我掏出500块钱,对送行的朋友说:“我存不住,还是留下。想办法让它多生利息,有一天好当我回来的路费。”应该再留点眼泪,表达对人生聚散的无奈,对生活了七八年的地方有着难舍之情。哭不出来,象个头一次出远门的傻瓜,又激动又拘谨。如果来得及想一想,在新疆折腾一场,把青春“葬送”了,而后还是一个人踏上漫长寂寥的旅途,奔向不可预料的未来,管保泪如泉涌。我微笑,挥手,把什么都甩在了寒冷的夜晚。 1982年大学毕业,看看留不成北京,又不愿回吉林,就申请去云南。我喜欢傣族的筒裙和小衣裳,幻想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写写诗。先  相似文献   

3.
程华清  向阳 《中国民族》2010,(4):63-65,I0004,I0005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充满理性的哲学命题,人们也曾无数次地叩问自己。人类究竞起源于何地?是非洲,还是亚洲?考古学界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论争。  相似文献   

4.
刘方清 《回族研究》2005,(2):163-174
1973年秋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中央专案组通知,让我去探视在监内的母亲。自1968年2月母亲在“文革”期间被抓走,我们已经6年没有见面了。母亲出了什么事?病了?还是……?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赶到专案组指定的地点(复兴医院东侧的一个小楼),好不容易才等到探视时间。一辆小车推着一个白发苍苍、双腿瘫软、面庞浮肿、目光呆滞的老人。啊,这就是多年杳无音信的母亲?6年的铁窗生活,竟把往日精神抖擞、步履刚健的一个人变成了这个样子!我们互相凝视了片刻,一向十分健谈的母亲这时竟说不出话来。还是我强忍悲痛,打破了这尴尬的沉默,询问她的健康并报…  相似文献   

5.
母爱的力量     
那年,小妹因为受伤住进了医院,我去陪护。同病房有一个女孩,她是因为车祸住进来的,自住进来的那天起,她就一直昏迷不醒。女孩在昏迷中不时地喊着:“妈妈,妈妈!”女孩的爸爸手足无措地坐在病床前,神色凄楚地看着女儿痛苦地挣扎,不知该如何帮助女儿,只是不停地哀求医生:“救救我女儿,救救我女儿!”他不知道,医生该用的药都已用了,而病人,有时候也是要自救的,能不能活下来,要看他对这个世界是否充满生的渴望,也要看他的造化。一个护士问那个男人:“孩子的妈妈呢?你为什么不叫她妈妈来?”男人埋下头,低低地说:“我们离婚很久了,我找不到她。”护…  相似文献   

6.
旅伴(散文)     
列车颤去了沉重,飞驰般地把哈尔滨甩得老远老远。车厢里盛着寂寞。书本、杂志也失去了往日的魅力,没能牵住我牵挂女儿高考的那颗忧郁的心。“这座儿,坐坐行吗?”一位粉妆玉琢,婷婷玉立的朝鲜族少女站在了眼前。  相似文献   

7.
我就是想拍出一种“羞涩的力量”。苗族少女大都非常羞涩,我相信这羞涩中也隐藏着一种力量。女孩的羞涩美历来是文人墨客着墨最多、表现最透彻之处。因为这种美最含蓄、最细腻、最耐人寻味、最微妙、最难以言传。我想让大家看看一个害羞的苗族女孩,她能产生多大的力量去完成一件事。——导演胡庶  相似文献   

8.
朱茜 《民族论坛》2006,(9):22-24
(一)那晚步出戏院的时候,已是夜里十一点多了,散场时的熙攘人流和车水马龙渐渐散了去,路上行人已稀。在等出租车的间隙里,我又回头看了看戏院门口大幅的宣传海报,《1699·桃花扇》的字迹在深沉的夜幕里已不甚清晰,耳畔依稀还萦绕着的三弦的咿呀声也慢慢地模糊了起来。“要车么?”一个中年人的声音招呼道。“嗯。”我回过神,拉开了车门。出租车缓缓起步,司机笑道:“是看《桃花扇》演出的吧?这年头,像你这样的小年轻,没几个人会看昆曲演出了。”“我看到的年轻人还不少呢。”我应道,“不过还是老年人多些。”“我在这块带了两天客了,基本上来…  相似文献   

9.
我们叫做“日出舞”,可它却历时长达4天之久。“日出舞”是白山印第安人阿帕切族为庆祝一个少女从孩童成长为妇女所举行的最盛大的仪式。我14岁的那年,本不想举行这个仪式,我觉得难为情,因为所有的朋友都会盯着看我。可我的双亲非要举行不可。我的妈妈——连她自己都没有举行过——说这个仪式很重要,“这样一来你就可结结实实地活到老了。所以,我也就默许了。我父母为此准备了一年之久。他们四处邀亲访  相似文献   

10.
感受都市     
<正>朦胧的细雨雾一样地笼罩着这个都市,昏黄的街灯幽远而孤独。周末的傍晚,我伫立在宿舍的窗前,眺望街上匆匆的行人和川流不息的汽车,好像望着荧屏上的世界,遥远而陌生。 曾经,我对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充满了期待和幻想。从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的心就飞到了上海。想一睹东方明珠塔的丰姿,想体验长江入海的磅礴,想感受南京路的繁华,想沐浴外滩的现代气息……一个僻居湘西山区的少女,凭着有限的想象力做着无限的想象。  相似文献   

11.
刘波 《民族论坛》2005,(11):47-48
A6月10日,在新疆乌鲁木齐银都大酒店,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记者近距离接触了这位刚年满40可却已家喻户晓的新疆奇人。“你吃大头针有多长时间了?”“七八岁就开始吃大头针,30多年了。”“每次能吃多少大头针?”“七八盒。”“当时怎么想到拿着大头针塞到嘴里去呢?”“当时我妈妈不是补衣服吗,她天天让我弄那个针线,然后我气得不行,就把针给吃掉了……”1965年6月10日,在新疆库尔勒市乔依巴克乡河北村牧民依民提家里又出生了一个孩子,父亲给他取名艾买尔·依民提。儿时的艾买尔与别的孩子并无两样,和其他兄弟们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然而在…  相似文献   

12.
陈微 《民族论坛》2006,(9):64-64
我在日本碰到的第一个中国人,这样自我介绍她自己:“你好,我姓胡。”置身异域头一次听到这样的介绍,我心里打鼓得厉害,不知怎么称呼人家。我已经变成四不象了,把熟悉的人叫“老某”或“小某”都觉得别扭,更不要说刚认识的。我又不知道人家的年龄,冒昧叫人“老某”说不准让人生气,叫“小某”呢,也许又看低了人家。但不叫“老某”或“小某”,那又怎么称呼呢?总不能“某老师”、“某同志”吧,这又不是在中国。就是“某夫人”也不行,太正经了是不?总之我没法称呼人家。后来我和这朋友熟悉起来,互相通伊妹儿,我就直接告诉她不知道如何称呼。她在…  相似文献   

13.
三明治人生     
半年前我乘巴士在法国乡间旅行。一次,汽车要在一个小镇上停留十分钟。闲站没事儿,我便走进了附近的一家小餐馆。餐馆十分整洁,陈列台上有浓汤、各色沙拉以及咖啡和美酒。我想尝尝法式浓汤,便向老板点了一道。“不卖。”“什么?”我疑惑不解地问。“请原谅。因为您是搭乘巴士的人,所以,我想您还是随便点个汉堡包或者三明治的好,不瞒您说,为了熬这汤,我花去了整整好几个小时,它的味道是全法国最棒的。面对这么好的美味,可您却只能有几分钟来喝它,太可惜了!我决不会让您糟蹋它的。”我终于没能喝成这美味的法式浓汤。但我却是完全能够理解小餐…  相似文献   

14.
今年4月的一天,北京延庆县西屯村的农民马维德,在动物园门口遇见了一位“逃票”的少女.见她说话带点“内蒙味”,马维德帮她补过票后,就询问起她的来历.原来,这位少女叫王秀萍,家住内蒙古察素齐什兵地村.10天前,她和父母不辞而别,为“创业”只身来到这人地两生的北京。“我们姐弟6个全是白吃饭的‘饭仓’.我要学‘阿信’,出来哄孩子、做工、搞买卖,当女老板.叔叔,买张票不算帮助人,您给我  相似文献   

15.
妈妈的笑     
妈妈爱笑,她的笑让我难忘. 我珍藏着张照片,上面是一位曲眉丰颊的少女在“芝利华”号轮船前欢呼雀跃的倩影.她的短发和裙角在海风中飘动着,仿佛也应和着“笑”.照片背面有两行小字:“我终于踏上了这块令我梦萦魂牵的滚滚热土韦漪涟自题.公元一九五四年.”这小照是妈妈从印尼回国,刚下轮船时拍摄的. 听妈妈说,我的外婆、外公在解放前,由于生活所迫,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广西,去南洋谋生.他们携着漓江边的一抔黄土,含泪告别了这可爱的画山秀水.初到异国他乡,人地生疏,他们受到了弱国国民常受的欺凌.一次,外婆乘车去某地,不知下车的地方,又兼语言不通,向售票员比划了半天,人家也没明白.这时  相似文献   

16.
拜年     
正月初二的一场大雪,给这个春节带来了更多的生机。瑞雪兆丰年,大片大片的雪花在人们对新一年的企盼里飞扬着。在乡下,我真实触摸到了这个新年过后的第一场雪。初二这天,跟往年一样,我和父母一起去给外婆拜年。因为按照老家土家族的习俗,初一是不兴出门拜年的。在去乡下的路上,雪下得很大。我穿着大红的羽绒服行走在风雪中,突然一下子找到了过年的感觉。对于“年”的印象,应该追溯到80年代,那时我刚上小学。虽然当时的日子不富裕,但是在一个孩子眼里,生活还是丰富多彩和饶有趣味的。那时的大人小孩不象现代人有那么多无形的压力,所有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在永顺,朱大洲属于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好。说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如果公务人员都这样,还有什么事情不好办?有人说他坏。说他朋友莫辨,六亲不认,如果都像他这样,这世界不就太缺了点人情味?我不认识朱大洲,但如此悬殊的褒贬,勾起了我采访的欲望。试探报社记者老周和朱大洲是老同学,十多年情同手足,属“铁哥们”。老周给朱大洲打了个电话,回答说有事去他办公室谈。我们到他办公室时,他正在忙于调解施工队与民工纠纷,将近3个小时的苦口婆心调解终使双方化干戈为玉帛。朱大洲邀我们去他家里吃饭,可老周仗着“铁哥们”硬拖着他去“风情楼…  相似文献   

18.
著名作家沈从文(苗族)22岁离开家乡到北京谋求生存和发展,不管是穷途潦倒,倦屈于湘西会馆冰冷的楼梯间,还是后来功成名就,称誉文坛,都时时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正如他所说的:“我的生命在这个环境中成长,因之和这一切都分不开。”“苦苦怀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几十年来他对故土这种深深的眷恋,演绎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1926年的初夏,我离开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坐船经上海回到北京,向党中央北方局汇报了情况以后,就住下来休息。过了几天,赵世炎同志忽然来找我,说毛泽东同志在广州举办了一所“农民运动讲习所”,有十几位蒙族同志要去学习,让我去送他们。他最后对我说:“你若是想留在那里学习,也可以。”我一听说到毛泽东同志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去学习,感到非常高兴。我这次所以脱离黄埔军校,就是想搞群众运动。关于毛泽东同志,我早就听说过,以前在广州时虽然都住在一个城市里,但却始终没有机会见过面,这次要到他主办的讲习所里去学习,哪能不愿  相似文献   

20.
海子 《民族论坛》2003,(6):14-14
孔子说“食色,性也”,这说明对于美食的向往乃人之天性。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象热爱阳光和空气一样去热爱一切令我们着迷不已和回味不止的美食。比如来自天山脚下的通体黄亮、皮脆肉嫩的“叶努尔卡瓦甫”,比如名气如雷贯耳的“满汉全席”。当然,既然是菜系中的王者至尊,想必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品尝,但谁能说,我们不可以对着它们的浮光掠影长久地幻想和凝望呢?并且,只要喜欢,即使是素朴、清淡的土家苗寨饭桌上的家常菜,也一样能愉悦我们的味觉,使我们感到由衷的满足和欢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