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怒俅殖边:近代云南一次意义深远的边疆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黎 《民族研究》2002,(5):91-95
民国初期 ,云南地方政府在滇西北怒江少数民族地区的设治经营 ,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它对怒江地区的社会发展和各民族的进步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阐述了“怒俅殖边”这一历史进程 ,认为它使怒江地区的民族关系得到明显的调整与改善 ;使怒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遏制了英国侵略势头 ,对巩固滇西北边防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初探察瓦龙(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察瓦龙,是我久已向往的地方。它位于西藏的东南角,是西藏同川滇边界相连的一个地区。在五十年代后期展开的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中,我虽然参加了云南丽江分组的调查,而有关怒江、丽江地区的民族、历史问题又都涉及到察瓦龙,但是由于没有机会,未能亲身进行实地考察。现在,我经过大理白族自治州,来到了咆哮的怒江江畔,终于准备察瓦龙之行了,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察瓦龙是西藏察隅县的一个区。它北与左贡县毗连,东隔雪山和怒江与云南的德钦、维西县相接,西与缅甸交界,南跨松塔雪山和东南隔高黎贡山北  相似文献   

3.
傈僳族是居住在祖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兄弟民族,共有三十一万多人口,分散在云南省境内的怒江、瀾滄江、金沙江流域和四川省的西昌專区。怒江地区的碧江、福貢,貢山、瀘水、蘭坪等五县是傈僳族聚居的中心,有十一万傈僳族人口,占怒江地区总人口的70%,1954年8月在这里成立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在其他地区居住的傈僳族也有小塊聚居的地方,但主要还是与其他兄弟民族杂居。根据一些史料和傅說来看,远在唐朝,四川省的西昌、木里、鹽源、鹽边一带就有傈僳族人居住,他們与彝族有密切的关系。唐朝以后,傈僳族不断南  相似文献   

4.
在云南怒江州最北端的贡山县及与之相邻的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是当代中国唯一的怒族与藏族杂居区。古代怒族与藏族在怒江流域迁徙,民族之间交往频繁。近代,在不同时期国家政权与地方权力交织的背景下,文献记载反映了怒江流域怒族与藏族关系的主要特征是藏族统治阶级对怒藏杂居区的统治,而隐藏在政治关系背后的是普通民众之间交往互动的逐渐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政策的实施消除了怒藏民族之间历史上的不平等,形成了民族关系融合、多元文化共存共享局面。  相似文献   

5.
关于云南八个自治州扶贫的建议文/云南省文山州民委马正新云南八个民族自治州中的文山、红河、西双版纳、德宏和怒江地处边境,大理、楚雄又是通往南亚的要道,迪庆则是地处“茶马古道”的要冲。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原因,这些地方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基础薄弱、贫困面...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有一支电影放映队,在三十多个青年放映员中,除少数是从昆明、大理来的白族和汉族外,大都是当地的傈僳族、独龙族和怒族。几年来,他们不辞艰险地跨怒江,翻高黎贡山,越碧罗雪山,把银幕挂上那里的大小村寨,使全州绝大部分的兄弟民族都能经常看到电影,了解祖国社会  相似文献   

7.
怒江州地处滇西北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横断山脉纵谷区,因怒江纵贯全境而得名。全州国土面积14703平方公里,国境线长449.467公里,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全州辖泸水县、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总人口50万。怒江自1951年建州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发以后,在党的民族自治政策指引下,在国家和省各方面的扶持下,怒江各族人民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怒江精神,与贫困、恶劣的生存环境展开了长期艰苦的抗争,交通、水电、水利、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和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从无…  相似文献   

8.
高志英  杨晓龙 《民族研究》2023,(5):45-56+139-140
傈僳族贝饰,是傈僳族的重要民族文化符号。素有“无贝饰,非傈僳”的说法。本文通过对怒江、澜沧江与金沙江三江并流地区傈僳族贝饰的来源与制作、传承与流动、世俗性与神圣性功能进行展示,旨在呈现傈僳族贝饰文化中所蕴含的“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便无傈僳族繁衍生息”的傈僳族生存逻辑与智慧。  相似文献   

9.
秦和平 《民族学刊》2012,3(3):29-38,101
20世纪50年代中叶,“直接过渡”是怒江傈僳族社会历史的重要阶段。在党和政府的下,傈僳族从生产小组、互助组到合作社,完成了所有制的转变,“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通过考察怒江傈僳族原有的社会形态、社会性质,并分析“直接过渡”的由来、步骤及相关要求,指出“直接过渡”不仅反映所有制形态的改变,还有群众观念的更新及管理体制的变化。傈僳族的“直接过渡”典型地反映了某些少数民族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的“千百步走”与“一步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试论独龙族的家族公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龙族约有三千七百多人,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人口较少的成员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河谷,约有10%左右的人口散居在贡山北部的怒江两岸。解放前,独龙族是我国尚保存着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一。尽管在总的发展趋势上已走向日益解体的道路,但在社会组织、土地形态和婚姻制度等方面,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显特征。家族公社又称家庭公社、家长制家庭公社或父权制大家庭公  相似文献   

11.
值此《民族团结》杂志创刊35周年之际,我以一名少数民族读者的身份,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三年前,我与《民族团结》结了缘,在千里之外的怒江能够读到刊物,并爱上她,同时也能为我们的民族说点心里话,真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和快慰。《民族团结》是一本宣传民族知识,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再教育、再学习的好刊物。但略感不足的是,内容不够广泛,刊物中所报道和反映先进民族地区的材料占的比例多,反映后进、特别是最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情况的太少。仅我们怒  相似文献   

12.
勤劳、勇敢的傈僳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历史上,他们自称为“傈僳”、“傈”是这个民族的族称,含有“高贵”的意思,“傈”,一般是指人或族。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云南省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的峡谷地带,还有楚雄、德宏州以及四川省凉山州的西昌、木里,攀枝花的盐边等地。涛涛的江水,美丽富饶的峡谷、平坝哺育了傈僳族人民,炼就了他们顽强的性格、造就了他们灿烂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就是他们物质文明的真实写照。 傈僳族服饰多种多样,地区不同,服  相似文献   

13.
混合农耕现已取代刀耕火种成为西南山地民族的主要农耕模式,通过对怒江峡谷中农耕模式的研究发现,以粮养畜、以粪肥田的混合农耕模式与当地的山地环境非常适应;这种模式不仅有效地维持着当地农业的生态平衡,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当地村民的自给自足;秋那桶村的混合农耕为山地民族的生计转型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14.
啊爽 《民族论坛》2002,(11):27-28
<正>(一)怒江的山水溶入了怒江人的血液,使怒江人刚烈如山,温柔如水。 怒江人喜欢来两口,大概是性格豪爽不拘酒的缘故。有人戏谑“怒江人的太阳从酒杯中升起……”。 怒江人在云南人中比较能喝,怒江人中又以福贡县的朋友们最能喝。举一个例子就能说明:一般在居民楼楼道里密密麻麻贴的广告不是送煤气的就是搞装修的。而在这里,楼道里的广告只有简单的一种:送酒电话。  相似文献   

15.
怒江过溜索     
22年前,当我坐了4天汽车又徒步7天来到高黎贡山工作时,立刻被奔腾的怒江激流上那一根根溜索迷住了。过去,我从未见过这玩艺儿——一根绳子成了连接大江东西的桥。望着风驰电掣般飞行在溜索上的人们,惊叹之余又捏一把冷汗。那时,过溜是干部下乡必具备的“三大”条件之一(爬山、过溜、炸包谷花)。了解溜索、学过溜,是我们新来工作的干部的必修课之一。溜索是居住在高黎贡山的兄弟民族传统的交通工具。在怒江和独龙河两岸,临江有寨子的地方都架有溜  相似文献   

16.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是云南特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目前有5800余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河谷地带,一部分散居在怒江峡谷和维西县。有关独龙族的史料中文献记载较少。元代史籍中称为“撬”,清代以后称为“俅人”,他称“俅帕”、“洛”、“曲洛”等。独龙族没有文字,常用刻木记事方法进行通信联络。建国以前以刀耕火种农业和狩猎为生产形态,尚处在原始的父系家族公社解体阶段。建国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意定名独龙族。独龙族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男子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  相似文献   

17.
正在失落的"人类文化的金色童年"怒江的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其中最宝贵且最具生命力的文化资源就是江山壮美、山河秀丽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景区。此外,傈僳、怒、独龙、普米、白、彝、景颇等民族的文化独具一格、异彩  相似文献   

18.
独龙族是我国大家庭中的一个兄弟民族,人数约二千五百人,居住在云南省境内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西北部的独龙河两岸.独龙族的每个部份往往以居住地区及河流的名称而得名.如居住在独龙河两岸的自称"独龙",居住在迪麻河的就自称"迪麻".居住在贡山以西的自称"未奴哇"(意为找地方的人),居住在拉打各一带的自称"拉打各人".有一部分还沿用氏族名称,如孔孟人、巴马人等.对独龙族也有统称他们为"俅族"的.相传贡山四区的独龙族是从怒江迁去的.独龙族中也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从"汉人地方"来的两兄弟,他们的名字叫陆金、陆一(译音),打算一同回到"俅江"(高黎贡山以西恩门开江以东)去.有一天晚上,正在怒江过溜索的时候,忽然来了一阵暴风雨,弟弟刚溜到怒江西岸,溜索就被雷劈断了.兄弟两人隔江大哭一场后分别了.弟弟越过了高黎贡山来到"俅江",他的后代就成了"俅族",哥哥住在怒  相似文献   

19.
史料记载,清朝雍正五年,维西康普纳西族女千总禾娘率其统辖的澜沧江、怒江、独龙江流域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属民归附清朝.2007年,在寿国寺发现一幅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壁画,经初步考证,该壁画绘于清乾隆年间,其内容生动反映了禾娘率属民内附的场景和对藏传佛教的信仰,实为研究清代云南西部三江流域历史、政教关系、民族关系和社会风貌的珍贵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20.
●南水北调,是我国的既定国策。50年代毛主席就提出:把南水调到干旱的西北、华北地区,挖几条沟,水就可以流入黄河,增加了黄河水,又改造草地成良田。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将引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独龙江等河流的20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