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壮家的母亲,是用乳汁和民歌哺乳儿女的。我小的时候总喜欢听母亲唱那些明快、悠长、充满亲情的民歌。有一首歌谣唱道: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妈勒去访天边。走过数不清的高山峻岭,涉过数不清的江河溪流,穿过数不清的苍莽森林,拨开无数层的云雾。妈勒走啊,走啊,在路上倒下死了。她的儿子继续往前走……——范西姆  相似文献   

2.
我认识王月时王月还不认识我。 那是某年某月在某部看业余演出,其中有一个年仅十七八岁的姑娘唱了一首地方民歌,我说,这个演员不错,虽说唱得稚嫩,但有潜力。 王月认识我时,我却不认识了王月。 那是事隔几年后的某年某月某日,我正在家里写东西,突然有个身着军装的姑娘说请我写首歌,我说你叫什么?她说不认识了?我叫王月。我说哪个王月?她说,就是某年某月某日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南各省、区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多声部民歌。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及民间艺术活动中,逐渐创造、发展了丰富多采的民间音乐。一些素有集体歌唱传统的少数民族,唱多了单声民歌,久而久之,就会感到它的单调乏味,总想变出一些花样来,于是,你唱第一句,我接第二句,有领有和,你高我低,旋律起伏跳跃,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听来和谐悦耳,声势浩大,热闹喜气的音调。这就是少数民族之所以有多声部民歌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4.
瑰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民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沙漠的边缘,汽车比较颠簸,我正在车里坐着,昏昏欲睡。突然在我的后座就传来一阵苍老的、悠长的歌声。我回头一看是一个维吾尔族的老农民。这一段路程,当时车里大家非常安静,他突然就唱起来了。他为什么会唱呢?因为他看见了车外的沙漠、荒滩、山川……  相似文献   

5.
爱的力量     
有一个住在非洲的印度教圣人,他来到喜马拉雅山朝圣,那是最难达到的地方。在那个时候,要去那些地方的确非常困难,有很多人一去不回——道路非常狭窄,而且道路的旁边是一万英尺的深谷,终年积雪,只要脚稍微滑一下,你就完蛋了。现在情况比较好了,但是我所说的那个时候,它的确非常困难。那个印度教的门徒尝试了,他带很少的行李,因为要带很多行李在那些高山上行动非常困难,那里空气非常稀薄,呼吸很困难。就在他上方,他看到一个女孩,年纪不超过十岁。她背着一个很胖的小孩,一直在流汗,而且喘气喘得很厉害。当那个门徒经过她的身边,他说:"我的女儿,你一定很疲倦,你背得那么重。"那个女孩生气地说:"你所携带的是一个重量,但是我所携带的并不是一个重量,他是我的弟弟。"他感到很震惊,那是对的,这之间有一个差别,在磅秤上当  相似文献   

6.
二十五岁的朝鲜族女歌手赵玉衡,是位煤矿工人的女儿。她在下乡插队两年后,考入延边艺术学校音乐专业学习声乐。在校期间,她曾参加省里举办的音乐会,崭露头角。七八年,被分配到延边歌舞团。赵玉衡既受过西洋发声的专门训练,又受到过朝鲜族民歌演唱的技巧指导,延边人民常夸耀她唱什么就象什么。《我就要嫁给他》,是她最拿手的歌,她唱得声情融贯,准确地表现了一位  相似文献   

7.
近来,每到傍晚的时候,我都和额尔敦布和一起从包头钢铁学院的教室楼里出来,到操场上去散步。这几乎已经是我们的习惯了。四月的包头,虽然基本上还是残冬的景象,但毕竟是春回大地了。草已经开始发芽,树也披上了一点新绿,这给钢铁之城带来了不少清新的气息。因此,人们都愿意出来踏踏青,看看绿;而我们尤其喜欢在晚霞中,眺望那包钢的景色。昆敦仑河对岸的包钢,在那红光普照、火焰升腾中显得十分雄伟。每当我面对着这幅壮丽的图景,就不禁引起无限的遐想,特别是那庞然耸立的高炉,更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站在我身旁的额尔敦布和。因为他,很象那座高炉……记得,他炼第一炉钢的时候,也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傍晚。  相似文献   

8.
在广西南宁市文化大院一座古旧的宿舍楼里,我们和壮族著名音乐家范西姆先生进行了一次访谈,话题是少数民族民歌的现状、未来和命运。这是一次艰难的访谈,也是一次珍贵的访谈,或许也将是范西姆面对媒体的最后一次长谈。73岁高龄的范西姆先生2005年中风后,身体活动不自由,语言表达严重受阻。在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我们借助书写、提问等方式谈论了民歌的现状及发展。范西姆先生数次艰难但执着地向我们表述着他一如既往的情怀:"我就爱民歌",并将其丰富的著述呈现给我们。他眼含泪光,几度哽咽,反复强调民歌到了一个"要传承,要捍卫,要创新"的关头。  相似文献   

9.
被篡改的民族风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2002年秋的一天,被称为陕西民歌歌王的栓柱被邀请到众多歌星、影星所神往的中央电视台演播厅,向上万名观众演唱陕西民歌。当这个20来岁的“歌王”唱完数曲民歌之后,那礼节性的稀疏掌声很快被叽喳一片的纷纷议论掩盖,观众们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因为他们听到的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陕西民歌,而是美声不像美声,民歌不像民歌的民歌变调。歌王自己也对这次演唱非常失望,演唱会结束之后,他悄然离开北京,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希望重新回到那四顾苍茫、粗犷西北风呼啸而过的高高土塬上,放开自己原初的歌喉,把那仅仅属于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  相似文献   

10.
我想,一百万年以前我就存在于那片土地了。或者乘风,或者牵雨,或者是一块蛮荒的石,或者是一片古老的叶。总之,就在那片土地上,在山上,水里,耐心地期待着一种演变,演变成肉体,演变成能思维的肉体,到这个世界上来唱一些歌,走一些路,做一些事情。从那时候起,我就注定是个仫佬人。做仫佬是必然的,而做城市的仫佬,则完全是一种偶然。父亲放牛的时候,眼之凹,唇之厚,笑之憨,都证明他是个石门少年。他那时唯一的理想就是餐餐有肉。如果不是1949年的巨变以及某种机遇的出现,他的一生必将是另一番情境。而现在的我却可以在牛背上看夕阳西下,看山女捣衣…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八月间,半农从江阴到北京,拿一本俗歌给我看,说是在路上从舟夫口里写下来的。这二十篇歌谣中,虽然没有很明了的地方特色与水上生活的表现,但我的意思却以为颇足为中国民歌的一部分的代表,有搜录与研究的价值。民歌(Volkslied.Folksong)的界说,按英国Frank Kidson说,是生于民间,并且通行民间,用以表现情绪或抒写事实的歌谣(《英国民歌论》第一章)。中国叙事的民歌,只有《孔雀东南飞》与《木兰》等几篇。现在流行的多半变形,受了戏剧的影响,成为唱本(如《孟姜女》之类)。抒  相似文献   

12.
对于苗族法师这样的人物 ,我小时候就曾接触过。因为我的外祖公就是一名祖传八代的苗族法师。外祖公住在离我家几里路远的另一个苗寨里 ,他是我祖母的父亲。小时候我见过他几次面 ,印象中他留有一撮白胡子 ,穿一件满襟长衫 ,坐在火坑边巴嗒着一根竹马鞭做的铜头烟杆 ,样子很慈祥地看我并摸了我的头 ,大人告诉我他就是我的外祖公。或许是年事已高或者别的原因 ,外祖公已经不出门给任何人做什么法事。外祖公去世的时候 ,我们全家都去了 ,他的灵堂设在我大舅公家 ,因担心我害怕 ,母亲不让我到灵堂去 ,直接把我送到满舅公家里 ,让亲戚们给看着。…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记得小时候,我听老人唱优美的蒙古民歌时有些歌的歌词给人一种奇特的感觉:歌词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好象很勉强地粘在一起的。刚开始还以为搜集者不认真记录所造成的。后来发现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所以又假设为民歌的口头流传性本身造成的一种缺陷性。但一直没有满意的解释。最近读郗先生的《西北花儿学》时豁然开朗,那种“缺陷性”很可能是民歌发展过程的产物,是民歌发展特定阶段的痕迹。郗先生研究大量的西北花儿资料时发现“花儿”的构思方式,由比较原始粗糙的兴体构思方式发展到“较兴进步的比和赋的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酝酿已久,在冯骥才同志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出这个呼吁的时候、以及获得国家支持的整个过程当中,我们不止一次地深入地交换了想法。我非常地支持、拥护和赞赏这一创意。首先,我要说抢救两个字用得好。它不仅仅醒目,可以对相当多的人起到振聋发聩的影响,而且它是实事求是的,现在的确到了抢救的时候。为什么?因为自上个世纪初开始,我们国家就处在转型的时期,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化社会。这个转化需要很长的过程。而近几十年,就是我们建立人民共和国之后,这种转型的速度加快了。根据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当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我身上的某种气质使我难以融入这个时代、这座城市,难以融入到知识分子和文人学士中间去。他们也强烈地感觉到我是一个异类。1989年我进入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师姐朱伟华说我是一个天生的"解构"主义者。理解张承志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尴尬的难题。多少年来,我一直抗拒着他,始终回避着他。在张承志极力要成为一个强者的时候,我一直在追求成为一个"弱者"。陈福民兄读出了我的文字中间迥异于张承志  相似文献   

16.
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个藏族学生。虽然他只有二十三岁,但是从呆滞的眼睛里和粗黑的臉龐上看,却覺得和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特別是他左手背上的斑斑伤疤,更使人感到他的青春过早地被剝夺。他就是正在西藏公学学習的普巴,是从西藏最野蛮的农奴制度枷鎖下逃出来的一个。他噙着泪水,用沉痛和悲憤的声音,叙述了他的一家悲惨的遭遇,控訴了黑暗的农奴制度。普巴的父亲原是功德林寺庙的农奴,十八岁的时候在墨竹工被另一个反动的农奴主掠夺去了。原来的主人由于得到了这家貴族的报偿,就沒追究了。从此,他就成了这个貴族庄园  相似文献   

17.
白杨 《民族论坛》2004,(4):29-29
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的人们:祝福祖国7时26分许,当雄壮的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乘火车来京的71岁的河北老人薛忠诚心潮澎湃:“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岁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不仅站起来了,而且正在富起来,这是多大的变化啊!欣逢过春节,我特意到北京看升国旗,就是想表达一个衷心祝愿:羊年的祖国更加灿烂辉煌!”北京某市民:我们的众乐机会(申奥成功)摄像镜头的加入似乎纵容了人们的狂欢。大家很高兴在镜头前露一脸,不知什么时候联欢成了有组织的,一个乱发青年(一看就像探险家)使用扩音喇叭指挥大家拦截车辆,与车同庆。然后,他…  相似文献   

18.
回归草原有人说一个民族就是一首歌,这话说得有一点绝对。可是,假如你对一个民族一无所知,那么了解它的最好最方便的途径兴许就是听听这个民族的民歌,从民歌里面你可以感知到一个民族最内在、本真的东西。我从2003年以后就主动地回归草原,不是作为草原的客人,而是作为主人去管理一片草场,去放牧一群羊儿,去深深呼吸草原上或潮湿或干燥的空气,去坐在草坡上看着朵朵白云不停地变幻,于是,渐渐触摸到草原民族和民歌之间的血肉联系,渐渐清晰地感受到蒙古民歌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蓝天、白云、骏马,这是我还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蒙古人时,对…  相似文献   

19.
金秋时节到延吉,见到州委书记李德洙时,我心里想:嘿呀,真年轻!谈话吋,感到他语言质朴,举止庄重、稳健,同时又感到他朝气蓬勃、充满青春的活力。“这么年轻,就当了州委书记!”这是我的第一句话。“是呀,小牛拉大车,还得使劲儿呀!”这是四十一岁的朝鲜族州委书记的第一句话。“小牛拉大车”,这话很有份量:他谦虚地估量自己,深知肩上的担子重,也表示了要为人民拼出牛劲的决心。  相似文献   

20.
白杨 《民族论坛》2004,(4):27-27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在血与火的艰苦岁月。1935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华战争,整个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就在全国人民期盼战斗号角的时候,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了,它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影片描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3省后,爱国青年勇敢走向抗日前线的故事。这首歌很快就唱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成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战斗号角。“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义勇军将士在唱,母亲在唱,孩子在唱……人们和着雄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