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触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藏族,家在西藏拉萨。可说起来,我在首都北京度过了15个春秋。兴许在首都的藏族同龄人中,我算称得上是“老北京”了。11岁那年初到北京时,我的汉语还带有浓重的川音。现在我已是满口京腔,并对不少北京土话运用自如。刚到北京那年是1969年,这个日子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那场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的运动。当时我的年龄虽小,但和全国千万同龄人一样,对自己经历的这场运动印象太深了。在那个年代,许多善良的人和美好的东西,一  相似文献   

2.
亲亲一家人     
6年前秋天的一个晚上,妻子告诉我,儿子恋爱了。儿子是北京一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听说他同女朋友小王是校友,是儿子在入党期间认识的,百分百的自由恋。他们同年,小王小儿子大半岁,家在呼和浩特。我自然十分高兴。儿子18岁开始读大学,在北京已生活6年,也该谈恋爱了!但高兴归高兴,妻子却道出一个隐忧:小王可是回族姑娘,生活上方方面面的困难能克服吗?一时间我也很纠结。儿子虽是汉族后生,但他打小就不吃猪肉,与小王在一起仿佛有天然渊源。  相似文献   

3.
满族和我     
我的前半生是在民族屈辱中度过的。我生于民国八年(1929年),正值满族受歧视的时候。从懂事起,便知道自己是个不光彩的满族镶黄旗人。十二岁时父亲死了,加上我出身平民,没有家谱,所以对自己的家世知道很少。但从北京德胜门外牤牛桥立的祖坟看,我们家是“老北京”了。  相似文献   

4.
1986年秋重到北京,很想走访多年未见的沈从文先生,然听说他患病谢客,又迁入了新居,我知道的还是东堂子胡同旧址,使我颇为踌躇。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沈老的家。果然门旁贴有一小条:“沈老有病,敬谢来访”。我迟疑了一下方叩开门。沈夫人张兆和迎了出来,因系多年不见的熟人远道来访,破例接待了我。  相似文献   

5.
每当丹桂飘香时,我就想起远在北京的几位朋友.想起民族团结杂志社.1990年10月,我接到一封北京来信,拆开一看,原来是民族团结杂志社全国第二次宣传通讯会议在怀化召开的通知.这纸通知为我与《民族团结》的友谊拉开了帷幕,为北京——怀化架起一座感情的桥梁.在这次会议上,我大开了眼界,学到了不少写作方面的知识,更难得的是结识了一大批有头脑、有知识、有个性、很潇洒的朋  相似文献   

6.
1937年,日寇侵占北京后,齐白石毅然辞去北平艺专的职务,宁愿在家过着清苦的生活,不愿为敌伪政权服务。一天上午,两个日寇带着一个翻译,来到齐白石的寓所,以买画为名,妄图诱使他到日本去定居加入日本国籍。齐白石一听,火冒三丈,愤怒地说:“我是中国人,不去日本,你们要齐璜(齐白石的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是一团根蒂,他开出的花,结出的果,就是这世界.引子听说电视剧《渴望》的女主角凯丽已回到北京,又听说她明天就要赴长春拍片。我连晚饭也没顾得做,立刻急火火地去扑这个"刘慧芳"。不想,却吃了"闭门羹"。我沮丧地离开她的家,走进一片暮霭。星星闪现在天上。街灯亮了。农贸市场里,一个卖烤羊肉串的汉  相似文献   

8.
一、苦难中的期盼 我叫次仁拉姆,今年83岁。1926年,我出生在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宗桑昂曲林地方的一户农奴家里。我的父母是"拉章强佐"家的农奴,从出生开始我也成了主人的农奴。我们一家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悲惨生活。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忠贞爱情故事:1947年,丈夫离家时,儿子尚未出世。半个世纪之后,当丈夫从台湾回到故土时,守候在家的两鬓斑白的妻子已是四世同堂。面对老妻,丈夫失声跪哭:"我对不起你啊,我在台湾又成了家!"一"我不活了呀!杀人了呀!……"1947年10月2日,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郇封镇郇封村的上空,一个村妇尖利的哭喊声划破了黎明的寂静,像升腾的薄雾一样久久地不肯散去,让郇封村本还  相似文献   

10.
<正>我的家在新疆北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阿格达拉镇,父母都是再朴实不过的农牧民。虽然我家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父母也没读过多少书,但他们却特别重视对我的教育。得益于国家的教育惠民政策,2011年9月我考到石河子师范学校读初中,2014年又到浙江温州的中学就读。初高中阶段的学杂费、生活费都由国家承担,这大大减轻了我们家的经济负担。2018年,  相似文献   

11.
李琳 《民族论坛》2006,(1):54-55
2001年冬天,我作为一名瑞典留学生来到北京。就要开始一种全新的、使人激动的冒险生活了,我既兴奋、激动,又对未来的生活有点儿惴惴不安。当时我只会说一点点汉语,在来中国之前我就预想也许事事都会很难。值得宽慰的是我曾经来过一次,对我来说,北京不完全是陌生的。住进四合院才是一种地道的中国经历中国与我们国家迥然不同,让我更意识到自己是从北欧搬出来了,已经住在了这个遥远而充满异国情调的地方。但是,一段时间以后,我和丈夫不再喜欢住在公寓里了。这个公寓确实很漂亮,整洁而舒适,但就是没有真实感。我们来这儿就是要体验真实的中国生…  相似文献   

12.
“多彩中华”,是中国民族博物馆在国家民委领导下打造的以全面展示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为内容的重点文化项目,被誉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曾多次走出国门,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2005年,“多彩中华”取得了新的成绩。北京保利剧院汇报演出经国家民委批准,中国民族博物馆于2005年3月9~10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举办“‘多彩中华’——大型中国民族服饰表演汇报演出”活动,获得成功。中央电视台的转播车在现场进行全场录像,新华社、人民日报等30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采访并陆续报道。本次活动规模大,涉及面广。参加演出的单位多达15家,模特、…  相似文献   

13.
正我1996年写的《集印琐谈(》附后《),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用后,有幸被多家报刊转载。2004年就"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成为"北京奥运会会徽徽宝"新闻改写后,《美术报》和《名家》杂志等报刊相继发表。拙稿中讲了一个史实:"元末王冕以花乳石刻印,使印章除了作为权力象征和凭信工具外,还为篆刻艺术的形成带来了生机。明清流派篆刻的开山祖师文彭则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从此,  相似文献   

14.
一、苦难中的期盼我叫次仁拉姆,今年83岁.1926年,我出生在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宗桑昂曲林地方的一户农奴家里.我的父母是“拉章强佐”家的农奴,从出生开始我也成了主人的农奴.我们一家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悲惨生活.那时,一家人如果有半包清茶就着粗糙的糌粑吃,就觉得很幸福.我6岁那年,被派到“拉章强佐”德庆家里当保姆.  相似文献   

15.
北京是我的家乡。人对于自己的家乡总是有着一种莫名的怀念。但我对北京的感情,却不是因为她是我的家乡,而是因为她是我们美丽可爱的祖国的心脏-首都。我从儿童时代就跟随着家庭到处搬迁,所以我的"家乡观念"也就一天天的淡薄下去了。自从一九五六年起,我的"家乡观念"却又年复一年地浓厚起来,"思乡"之情日甚一日。然而我所怀念的"家乡",  相似文献   

16.
我的选择     
1989年,在我国历史上将成为值得回忆的一年.这一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发生了反革命暴乱,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取得了这场斗争的决定性胜利.在这场斗争中我们经受了考验,得到了锻炼. 我已近50岁了,这个年龄对一个艺术家来讲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因为对一个把一生献给舞蹈事业的人来讲,没有比退出舞台更为难过的事了.虽然我的素质很好,还能跳,但年龄毕竟到了该退休的时候了.我该怎么办?我考虑了很长时间,我除考虑到年  相似文献   

17.
重进苗山     
每逢走进苗山,我总是喜欢在老房东二婶家落脚。今天,我又来到苗山,自然,我是向着二婶家走去。一年多的日子不见,二婶越发福了。看她那满面红光,就知道她日子过得有甜头。二婶见我,突然一怔,然后十分兴奋地说:“云仔呀!是你回来啦!一年多来可望你得很哩!”说着连忙放下手里的簸箕,帮我取下背上的被包,招呼我休息、喝茶,还连忙从厨房里端出来一碗冒着热气的红茹粥塞到我手里,对我说:“走这样远的山路,一定饿坏了,快吃一碗填填肚。”我一边喝着粥,一边回答她问我的问题,真像慈母关怀远归的儿子一样。忽然她停了停又笑着对我说:“云仔呀!这回可折磨你啦。令夜恐怕又要在这里搭个临时铺罗!”说着她用手指了指我第一次睡地铺的地方。我调皮地回答说:“那里都行,只要是在二婶家,挂钩也得。”但我转念一想:“我的老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一位摄影艺术家,我常常思考如何让我的旅程塑造我的艺术,如何将我见证的面孔和地方刻印在我的影像之中。这个故事正是关于过去十年间我的多次中国之行,留给我的不仅仅是印记,同时也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我首次拜访中国是在北京奥运后的2009年秋天。我的旅程包括了上海、北京、成都这些旅游胜地。然  相似文献   

19.
在家乡的时候, 我常常想起北京; 而到了北京, 我又想起了家乡。我想起三月的桐子花, 是那么洁白美丽; 我想起八月的包谷林, 是那样金黄耀眼。阿伯饲养的母牛, 想必生下小犊了吧? 阿哥承包的水碾, 又会有新米飘香了吧? 想着,想着,我走向售报亭, 买了一张当天的报纸。我想从那上面, 读到一点家乡的消息。果然,我没有失望, 从油墨未干的一角, 我看见了家乡正在朝着北京微笑哩!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内蒙古,流行着这样一首蒙古族民歌:一苗树,万朵花,各族人民是一家,永远跟着共产党,千年万载不分家。我爱这首歌,因为它道出了我们少数民族人民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的心情,它赞颂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赞颂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昌盛。我是一个回族演员,生在内蒙古,长在内蒙古。从我参加革命的那一天起,党从没有放松过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