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5 毫秒
1.
文章对河湟文化与河湟教育的产生的历史轨迹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 ,以及对河湟地区藏传佛教文化、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及其教育在河湟地区的传播、殖根和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河湟文化与河湟教育的产生的历史轨迹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以及对河湟地区藏传佛教文化、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及其教育在河湟地区的传播、殖根和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对藏民族在明代中后期的人口数量进行历史考察 ,通过对有关历史资料的分析考证 ,进而得出了这一时期的藏族人口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青海河湟地区藏族人口史的空白 ,这对全面了解明代河湟地区藏族社会经济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文 《西藏研究》2013,(1):27-32
北宋前期处理河湟民族区域蕃族民户犯罪的基本原则是"和断罚纳",即因俗不强制采取统一刑律判决或服刑,而是以钱物代赎。北宋后期随着对河湟区域的开拓经营,河湟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蕃汉之间的交往日渐深入,以往"和断"法律政策逐渐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为巩固对河湟民族区域的统治,北宋对其经济法律的政策随之发生了变化,北宋统治者出于维护河湟区域统治目的的需要,其法规从蕃法向"汉法"转变,体现出河湟开边之后的经济发展的趋势。其"汉法"经济法规直接作用到保护蕃族人户的基本经济利益,土地买卖的开放就是河湟"汉法"经济法规走向进步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以道教与河湟多元文化的互动为轴心,对道教正一派在青海的传入、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通过结合实地调研资料,以河湟地区受道教影响最大的乐都县与民和县为典型个案,解析河湟多元民族文化模式受道教文化影响的特殊现象。提出如下观点:一,道教与藏传佛教结合;二,道教与北方萨满文化的结合;三,道教对河湟各民族丧葬礼俗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6.
河湟文化圈中汉族一直是文化的主角之一,汉族入迁河湟地区后,在文化的叠加中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河湟汉族在重血缘的观念之下求子(尤其求生男孩)风俗较多,除传统汉族的文化因素外还有地缘影响,此观念对河湟世居他族也发生了文化涵化。本文以湟中县汉族为个案研究当下河湟人生仪礼、节庆民俗活动等方面的求子风俗,通过对湟中县的祈嗣民俗事象描述,认识文化圈文化涵化理论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简述秦汉时期河湟羌人经济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对其与青海草原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河湟羌人独特的经济社会结构是对当时青海草原资源环境的一种精巧利用与主动适应,对维持草原人地关系平衡、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为开发经营青海草原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
海北铝业有限公司始建于1994年10月8日,是由海北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兰州铝厂、兰州力丰行矿业有限公司、海北空达电力公司4家股东共同投资,利用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国营221厂基础工业设  相似文献   

9.
道教传入青海河湟地区后,与当地宗教文化民俗相结合,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河湟道教。本文以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尤其是以民和、乐都地区的道教与民俗调研资料为依据,提出了地方道教与民俗染濡并存,形成河湟地区特有文化现象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河湟区域是宋夏战争中,北宋军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北宋在对河湟的经略中,重视利用河湟吐蕃及汉传民俗、宗教文化,求得吐蕃民族对汉宋文化的认同,平息和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以期最终达到经制西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北宋对河湟地区的开拓,虽然出于宋王朝的军事战略需要,但客观上促进了河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有利于西部边疆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明中叶以降,大批东蒙古部落突破长城防线,辗转南牧青海,及至“隆庆和议”“仰华寺会晤”后达到巅峰,并逐渐向黄河南岸的莽剌、捏工二川转场,导致明朝主导下的河湟洮岷地方秩序被打破,酿成万历十八年的“洮河危机”。明朝不得已派遣深谙蒙古事务的郑洛坐镇经略。郑洛及其后继者采取一系列举措,才最终缓和了紧张局势。在平息“海患”的过程中,明朝逐步强化了对河湟洮岷地方社会的整合,这可视为其在西海蒙古压力下扭转区域关系失衡所作出的一种加速反应。明朝在汉藏走廊的经略无疑深受西北地缘形势变化的影响,客观上推进了王朝制度向“西番”地区的延伸,深化了蒙、“番”、汉各族群的交往交流交融,为日后西部疆域的稳定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海北民族歌舞团作为海北州惟一的专业文艺团体,自1964年成立以来创作了300多个艺术作品,涉及歌剧、舞剧、话剧、曲艺、民歌等各类剧种。在省级以上的文艺比赛中,有35个节目146人次获奖。回族“花儿”歌手马金山在1985年  相似文献   

14.
甘肃河湟地区为汉、藏、蒙等多民族交汇的重要之地,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复杂性在此地得到了集中体现,其中尤以藏传佛教信仰及传播最为兴盛。文章即从甘肃永登县博物馆保存的一批明清唐卡入手,选取其中一套26幅的珍贵组画作为基准,将其与其他唐卡的进行图像比对,通过对唐卡中上师的不同教派的分析,推测出这套唐卡是绘制在明清之际河湟地区鲁土司家族由噶举派改宗格鲁派之际;并结合文献试图对鲁土司家族及河湟地区15—17世纪藏传佛教的信仰变迁加以梳理和描述。  相似文献   

15.
自汉武帝开拓河西,将河湟之地正式纳入汉帝国的郡县体系之中以后,儒家学说便开始在河湟之地生根、开花、结果。从汉开河西到清朝末年的1900余年间,河湟儒学经历了萌生、发展、鼎盛三个发展阶段,同时也接受了停滞、衰败的洗礼。儒学虽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她毕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青海河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有研究之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北宋从仁宗后期到神宗即位之初,变法改革是当时士大夫的共同呼声.不少士大夫开始在"三代"理想的号召下,提出了对当时社会文化、政治进行革新的理念,而王安石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其所阐发的变法见解主张,推进了变法的进程.王安石的变法对北宋河湟民族政策的影响是很大的,其本身变法内容中就含有经略河湟、兼制西夏、以攻为守、抚战结合、收复汉唐旧境,以及开拓西北边疆的民族政策的内容.王安石变法对河湟民族政策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军政、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增进了汉蕃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从自然地理环境,来分析历史上河湟多民族文化形成的原因,从而得出历史上河湟多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它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历史上河湟多民族文化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8.
试论明代青海河湟地区人口迁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论述了明代河湟地区的移民活动状况,描述了人口迁移活动的历史过程,较详细考证了移民的来源、迁入区以及移民的方式等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青海移民史的空白,对全面了解明代河湟地区的社会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河湟地区位于藏彝走廊与西北走廊交界地带,这里不同文化相互交汇,族群关系繁复多样.这一区域在族群互动中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生存秩序.本文试对21世纪以来河湟地区族群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因地处青海湖北岸而得名。这里曾是鲜为人知的神秘禁区,它孕育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013年9月,国家民委将海北州确定为全国13个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试点之一。创建示范州以来,海北按照青海省委关于在全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安排部署,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确定了"一年强基础,两年创示范,五年再提升"的创建目标,坚持以创建工作统揽全局,落实创建工作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