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新型“民工荒”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工荒"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也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有学者称中国不存在"民工荒",但另外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用工确实"荒",众说纷纭。其实,中国的"民工荒"并非劳动力的缺乏造成的真正意义上的"民工荒",而是由于国内目前由于用工需求不合理、户籍二元制度有缺陷、民工权利保障制度等制度缺陷造成的伪民工荒现象。因此,解决民工荒问题可以从四方面入手:1.完善劳资关系,改善民工薪资待遇;2.增加培训投入,改善用工结构性缺口;3.破除户籍制度壁垒,实现劳动力自由流通;4.关注民工生活,落实民工权利保障制度,以此来解决中国的"民工荒"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沉重的历史进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工荒”的出现, 最根本的原因是民工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严重受损。民工荒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民工流动更具有理性, 民工将更加关注自己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部分民工回家种地不应当宣传和提倡, 当务之急是解决民工社会保障待遇方面的不公平性。  相似文献   

3.
"民工荒"中的劳动权益缺失及其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劳动力总量过剩的情况下,我国目前出现的"民工荒"本质上是"权益荒".城市二元结构的存在限制了民工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缺位,则导致非正规部门用工不规范,民工权益受到严重侵犯.要缓解"民工荒",就要切实保障民工的各项权益.  相似文献   

4.
从"民工荒"看农民工权利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年初我国各劳动力流入省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民工荒”,本文指出造成“民工荒”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工权利问题,并深入分析农民工权利问题的各种表现及其严重后果,指出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农民工权利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5.
周庆芬 《理论界》2005,(7):111-111
“民工荒”已成为社会一种常态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探求民工荒的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近些年来却出现了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以及中小企业用工策略的研究综述,阐述了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的现状,深入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对河北省中小企业用工的影响,对河北省中小企业用工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视阈下的河北省中小企业用工策略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首发而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扩散的“民工荒”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众多学者对“民工荒”现象的产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释.本文认为,随着我国第二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动机已从以经济动机为主向以非经济动机为主转变,社会保障水平对农民外出务工行为的影响会越来越显著,“民工荒”现象的日益扩大,正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必然结果.对此,本文在分析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与城市外来民工犯罪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产生城市外来民工犯罪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在形式上决定着“外来民工”和“外来民工犯罪”现象的存在。其次,二元社会结构的身份地位的不平等、经济收入的巨大差别和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同等因素,都会引发外来民工的不满情绪与心态失衡,并迫使他们为生存而铤而走险。更为重要的是,外来民工的合法权益经常被不法的城市市民侵犯更是促成外来民工犯罪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民工荒”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工荒"是指人力资源市场出现的农民工短缺的现象。"民工荒"既是我国经济升级转型的必然反应,也是我国劳动用工体制改革滞后的应付代价,其本质原因是"权利荒",重要原因是"结构荒"。"民工荒"问题的破解必然受中国"语境"的影响,"民工荒"问题在改革发展中形成,也应当在改革发展中解决。基本进路首在于继续扩大用工需求,坚持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次在于依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弥补其"权利亏损";同时着力解决"结构性"矛盾,主要是提升农民工可就业能力,构建有助于农民工自由流动的城乡统一人力资源市场。"民工荒"问题的解决还必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向度和进度,建立一种兼顾理论与实践、变通传统与未来的中庸方略值得赞许。  相似文献   

10.
我国素以劳动力资源丰富著称,但近一二年来在沿海地区却出现民工短缺的现象.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提出民工荒现象折射出的问题将对我国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新型产业结构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并就此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民工问题是权利问题,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是确立包括民工在内的各主要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民工作为日益庞大的、新的弱势群体,其权利保障的缺失已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导致民工权益受损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既定法律、政策实施的不到位,应加强对民工权利的保护,当民工权利受损时及时给予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2.
同一种资源在市场供求上却出现了相互矛盾的“悖论”:一方面严重短缺.一方面又严重富余。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正面临并将长期面临“短缺”与“富余”并存的困境。早在2003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开始出现了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劳动力短缺现象。随后这一现象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扩大到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而蔓延到中部地区劳动力输出省份,  相似文献   

13.
对“民工潮”现象的若干社会学思考陈宁近来,“民工潮”现象愈来愈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笔者拟从社会学角度,对这一现象提出若干看法,以就教于大家。一、民工进城动因中的诸种社会学因素农民进城的动因,人们大多从“剩余劳动力转移”上去寻找。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又远不...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工荒"的形成与解决——基于特定要素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持续出现“民工荒”。运用特定要素模型分析表明东南沿海地区厂商投资持续扩张、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工工资刚性促成了“民工荒”,其中,农民工的工资待遇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是根本原因。厂商和政府行为的变动可以解决“民工荒”。  相似文献   

15.
"民工荒"问题及其法律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农民工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工资待遇水平较低、同工不同酬,且未纳入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同工不同利,加之劳动权利易受侵犯,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司法保障,我国不少地区出现"民工荒"现象.对此,应重视和加强农民工权利的保护,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消除身份歧视;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加大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覆盖力度,实现同工同利;并加强农民工权利的司法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6.
四川民工输出和管理面临的新情况及对策——“民工问题课题组”赴广东、海南、上海考察的情况报告刘德骥郑国玺李新今年3月13日至4月5日,四川省政协学委会、四川经济发展研究会“民工问题课题组”刘德骥、郑国玺、李新一行三人赴广东省、海南省、上海市就外来民工的...  相似文献   

17.
陈水生 《理论界》2009,(4):195-196
民工子弟学校的出现是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副产品,民工子弟教育问题的核心是政府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其目的在于实现教育机会公平。文章从责任政府视角出发,考察政府在民工子弟学校取缔政策中的作为,政府在推行这一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陷入了两难困境:民工子弟学校是否应当存在,政府是该监管还是该取缔它们?基础教育这一公共物品该由谁来提供,政府还是市场?当“依法行政”与“为民服务”相冲突时,政府应当选择何种责任?归结为一点,即政府在建设责任政府的过程中,存在着“责任之惑”,这种困惑只能随着政府能力的提升,在构建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过程中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民工荒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在对民工荒问题进行的阐释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农民阶层分化问题。民工荒不是孤立现象,它的影响不仅在城镇而且在农村助推了农民阶层分化危机的形成与深化。解决民工荒问题应和农民阶层分化、城镇经济建设相结合,以此制定有效的政策。  相似文献   

19.
2004年春天,在我国农村还存在无限供给农业劳动力的条件下,出现“民工荒”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吸纳农业劳动力的非农产业部门支付民工的工资偏低,这使西方古典和新古典二元经济学家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模型已不适应我国国情。我们由此建立的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模型认为,利用工资的激励职能,即通过提高工资可实现工资与利润的共同增长,从而保证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可持续进行,直到我国完成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实现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  相似文献   

20.
童之伟 《学术界》2023,(10):5-25
“汉语权利”指的是在中国本土形成并融入现代汉语、指称范围不包括任何公共权力的“权利”一词。“和化权利”指汉语的“权利”一词进入日语法学后发生变异、指称范围包括各种公共权力的“权利”一词,后者严格来说属于未经翻译的日语。“汉语权利”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随后进入日语法学并保持了20余年的主流地位。“和化权利”出现于日语法学的时间大体在19世纪80年代,经过与“汉语权利”的竞争,到20世纪初完成了定型化,同时开始返流中国。“汉语权利”与返流中国的“和化权利”也有过竞争,但毕竟势单力薄,顶不住。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汉语法学全面承袭了以和化的“权利”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和化权利”在当代汉语法学研究领域影响日渐式微,但在法学基础理论教学领域仍处在主流地位。当代汉语法学应全面回归“汉语权利”,同时吸纳“和化权利”的合理因素,形成以法权或其他本土化概念为核心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