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山方言是中原官话的一个分支,也是北方方言的一个次方言。无论是声、韵、调,它都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有很多不同之处。就韵而言,罗山方言共有17个韵部和38个韵母。普通话里的"东"韵在罗山方言里已合到"庚"韵去了,各个韵部主元音的实际音值与普通话也有不小差别。其韵母系统与中古206韵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承传关系,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很多不同。  相似文献   

2.
关于上古楚方言韵部特点的讨论早已有之,但使用传世文献与出土语料来研究这一问题,学界见仁见智,结论不尽相同.全文以《郭店楚墓竹简》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诗经》、《楚辞》以及先秦其它非楚地语料,并结合韵部的历史演变情况,对《郭店楚简》所反映的语音现象逐一分析,更进一步考察了楚方言的韵部特点,认为幽宵音近、之鱼音近是战国早中期楚方言的韵部特点.  相似文献   

3.
僧侣诗人的用韵往往会有出韵的表现而显得比较特别,这些出韵的表现常常是诗人受自己方音影响的结果.对唐末僧侣诗人贯休的诗歌用韵情况做穷尽式地考察,并参照《广韵》独用、同用的规定,统计其韵部通押的各种情况和通押比例,归纳出其诗歌的韵部.同时,就所得的韵部与中唐26部诗韵,晚唐僧侣15部韵以及宋代通语18部词韵的异同点进行了探讨.重点是结合相关历史文献以及诗人的方言,对诗人用韵中的出韵、特韵现象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这些特韵通押是有方言语音基础的,它们是诗人方音的流露,说明了僧侣诗人用韵常有以方音入韵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章黼的《韵学集成》是明前期的一部重要音韵学著作。本文在前修时贤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分歧较大的声母分合如疑喻的分合、非敷的分合、泥娘的分合展开讨论,最终确定韵书的声母系统。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两汉时期西蜀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初步分析和研究。以前由于材料的缺乏,很少有关于古代川西方言语音系统的研究。文章是在对汉代四川几位重要文学家的作品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来分析汉代四川方言韵部系统,揭示其语音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从《集韵》看唇音及其分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集韵》切语提供的一些语音材料,对于中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中的唇音及其分化问题作了探讨和印证。认为,当时的合口呼只有一类,唇音声母是一套发音时带有圆唇趋势的辅音字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中古时的韵图在安排唇音声母字时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另外,当时的轻唇音在发音方法上已经和重唇音有所不同,但尚未形成独立的音类。  相似文献   

7.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的脂微合韵与方音有关,带有楚方言色彩。先秦时期,楚方言里脂微合韵现象较为突出,至东汉,脂微两部发生合并。这种音变现象起初是在方言中发生的,是秦汉时期楚方言、秦晋方言共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章穷尽性考察了《三拍》中近体诗用韵的情况,并参考了古体诗、词及假借材料,立足于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比证《中原音韵》及《五方元音》,认为其用韵材料反映实际语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明末通语语音,其二是作者所操方言的语音,试图展示《三拍》作为一部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对北方官话研究的重要参考价值及其对《三拍》方言层次探讨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所谓的重韵是指同摄、同等、同开合的韵。重韵的形成有其客观基础即自身的演变,也有人为的因素即颜之推等人对《切韵》韵目分合的安排和韵图作者对《切韵》分韵体系的权宜安排。在官话区重韵已经很少存在,但在有些方言区重韵现象还有明显的迹象。  相似文献   

10.
以秦汉时期楚方言区文献中反映语音的资料为对象,我们发现,东冬合韵与方音有关,带有楚方言色彩,楚方言中幽部与东部相通、冬部与阳部相叶、东部与蒸部相叶的现象更能说明楚方言里东冬两部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绝非偶然,东冬合韵的性质也必然需要从方言角度加以认识与解释,而且当我们将东冬两部置于他们各自与其它韵部的联系中时,这种系统而有规律的关系网进一步有力地证明了东冬合韵的方言性质。  相似文献   

11.
汉语自古就有方言的差别,但汉语方言学史的研究总体上还是很薄弱的,纵观中国方言史的研究,大多倾力于上古或近代,六朝唐宋方言研究则显得尤为薄弱。考察六朝唐宋的文献资料,方言研究的材料还是比较多的,但是零散在各种文献中。20世纪以来六朝唐宋方言研究主要有:借助诗文用韵材料展示方音特点;探讨这一时期重要语言学家的语言学著作;断代方音研究;利用文献考证法与现今方言相结合,展示当时的汉语方言词汇;某一具体方言的历史的研究。要深入研究六朝唐宋方言,对各种记录这一时期方言的文献要进行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2.
《同声韵学便览》是一部清末合肥方言韵书,全书按平水韵目编排,计平声二十五韵、上声二十四韵、去声二十五韵、入声十二韵。其中包含声母22个,韵母43个,声调5个。语音特点上,该韵书与现代合肥方言多数一致,但庄组蟹摄、遇摄、梗摄、通摄、咸山摄归入精组,庄组假摄、效摄、宕摄、江摄归入知_三、章组,遇摄一等和三等端、庄组与流摄端、庄组有合有分,果摄三等戈韵字"茄"归入假摄,"靴"仍为果摄,全浊声母上声字大部分仍读上声,与现代合肥方言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李贤的《后汉书注》中有四十例协韵音注材料,是由于古今语音发生改变,在唐代中期这些字读来已不押韵,李氏改音以求协韵的,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改声调以求和谐;改韵部以求和谐。其材料对于研究上古音到中古音的演变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长洲镇百乐村那岭屯壮语属于北部方言桂边土语,有35个声母、76个韵母、10个声调。新派塞音出现了送气音,老派和新派之间产生了区分,但尚未形成对立;有腭化和圆唇化声母,但并不整齐;韵母长短音的对立不整齐,只有[a]-韵长短对立比较完整;标准壮语[?b][?d]都是单数调,但是凤山那岭壮语却有双数调。文章还记录了凤山那岭壮语的词汇。  相似文献   

15.
胡三省为《资治通鉴》所作的《资治通鉴音注》是一部注释性著作,其中的注音材料反映的是宋末元初文学语言的语音特点,与传统文学语言的特点一脉相承。这些注音材料对于研究宋末元初汉语语音的变化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有着重要的价值。此项材料江灏先生于1982年曾研究过,笔者通过研究并与江灏先生的结论比较后发现,在声母的数量、韵部的归并以及声调的调类、音系性质、研究方法等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差异,兹就这些问题与江灏先生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北宋中期诗人文同古体诗的穷尽性调查研究可知:古体诗分为20部,用韵规整,但也有些借出韵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梓州永泰方言的语音特征.  相似文献   

17.
明代江西词人用韵大体可以分为14个韵部。阴声韵7部,阳声韵6部,入声独立为1部。词作主要反映明代官话语音,同时有方音流露。其中有的用韵特点反映了江西赣方言的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18.
永兴县地处湖南省东南部,永兴方言的归属曾经有过不同意见,这些不同意见的产生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专家使用的标准与方法存在差异,二是永兴方言自身内部的复杂情况。永兴县内部便江东、便江西方言存在较大的差异,从相关历史背景来看,永兴方言又与郴县的西南官话以及江西的赣方言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文章提出研究晋方音史的资料包括当代方言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当代方言资料包括:现有研究晋方言的各种资料及研究各大方言的资料;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晋人不同时期的韵书及诗词用韵,不同历史时期散见于典籍中的有关晋方音记载,域外民族语言与汉语西北方音的对音材料的整理成果。最后提出应当遵循的四条原则。  相似文献   

20.
自宋吴棫开始系统研究古韵以来,清代三百年间,对古韵部的分合,开展了一系列的讨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声母和声调等方面,也颇多精辟的论述,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然而,在古音研究中,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材料的混合使用.无论是运用古韵文用韵,谐声关系,或是古书异文,古音通假等,几乎都是时不分古“今”,地不分南北,把材料放在一起进行研究,这样,必然只能得出一些综合性的结论,不利于问题的深入展开.要了解古音更具体而真实的情况,探讨汉语语音历史上的演变及古方音等问题,必须分时分地乃至分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