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西方绿色思潮对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反生态性的诘难,通过揭示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理论缺失,深入挖掘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研究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批判了生态中心主义的反理性主义、反技术主义倾向,揭示了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在自然价值论和自然权利论的理论困境,认为生态中心主义将生态问题的根源归咎于个人对环境的价值观和态度,这种观点是非历史主义的和唯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批判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仅从价值观层面探导生态问题而忽略了价值观依存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条件,认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坚持自然对人类而言只具有工具价值,是脱离了一定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的抽象的近代机械自然观,其追求的人类整体利益和人类长远利益只是一种幻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护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指认自然异化的根源在于社会生产方式,主张通过变革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来消除自然的异化、解决生态问题,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兼具自然维度和文化维度,坚持了自然的先在性和社会历史性,坚持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始终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辩证统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绿色思潮自然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性质作了准确定位,主张把文化和自然因素引入到历史唯物主义中,构建了文化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是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2.
有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在生态文明研究方面值得重视的两种社会思潮。有机马克思主义倡导马克思与诺斯·怀特海的“联姻”,通过批判“现代性”来探寻生态危机的根源,主张以诺斯·怀特海哲学为基础并建立一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出发,在批判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对生态中心主义所主张的自然观也提出了否定,它主张建立一种新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二者在理论基础、哲学立场、思维方式上存在根本不同,对这两种自然观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还可以明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探讨了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生态重建的理论范式,坚持社会劳动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核心地位,并把自然、文化和技术纳入其中;倡导整体人类中心观,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主张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和谐价值观,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主张生态原则优先的实践观,强调建立一个"可以承受的社会"。这对当代全球问题和人类如何走出发展困境问题进行了哲学思索和探讨,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提供了新视角。但同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没有彻底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导致了其在逻辑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原理,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两性关系特别是女性地位演变的考察和分析,揭示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产生是妇女受压迫地位形成的根源,并最终预示只有消灭了私有制才能使妇女获得解放。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全世界各国妇女争取自身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为全世界各国妇女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格伦德曼通过对西方绿色思潮的批判,提出重返人类中心主义的口号,并对马克思“控制自然”观念和“生产力发展”概念进行了辩护和重释。系统阐述格伦德曼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理论特质,为我们反思和探寻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的途径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既继承马克思主义精髓,又坚持与时俱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品格.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共产主义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生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他们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遗产,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和深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调查研究,发现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是最活动、最革命的力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是最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7.
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世界历史发展的阐述中,马克思描绘了四个“统一”,即政府、法律、利益和关税的统一。其中法律的“统一”,是世界历史理论的法律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律统一观的概括表述。虽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并未对这一观点进行更为细致的描述,但是我们还是能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著作中找到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并还原出马克思主义的法律统一观。  相似文献   

8.
论唯物史观的三个经典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历了初创、发展、完善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先后作过三次经典性表述。在《费尔巴哈》一书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两种生产”的概念,形成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思想,提出了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社会状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揭示了文明社会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对前一个表述的修正、补充。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作了第三次经典性表述,这一表述建立在对整个人类历史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对社会历史本质和规律的把握更全面、更具普遍意义,因而,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巨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这就是: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体系和上层建筑系统。本文根据这一基本划分,对社会结构的若干层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掀起了一场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思想热潮.阿格尔首次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并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消费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异化消费论;奥康纳试图将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列,进而提出了二重矛盾论;福斯特从马克思理论本身出发,在生态学视域下对马克思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将马克思的生态观归结为新陈代谢裂缝说.生态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中呈现出一种地位不断加强的发展过程.但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视域过度突显,导致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的淡化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当中给予生态观准确的理论定位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未来发展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理论品质。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到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 ,他们总是紧跟历史潮流的推进 ,及时总结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和新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等观点 ;列宁、毛泽东初步论证了科学技术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江泽民则进一步指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就这样在创新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并不是对立的。面对生态学问题,历史唯物主义一方面需要向外延伸到自然界中,看到自然或“第二自然”对人类历史产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向内延伸,即要看到人类在生物学上的变化以及社会化了的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会对自然界的历史产生巨大影响。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主要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再生产的危机,只有生态学社会主义才能解决这一危机。传统的社会主义主要专注于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生态学社会主义则更关注生产条件的生产与再生产,这是对生产力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社会批判,是对资本逻辑的根本性批判,只有在这一批判中,才能走出生态学危机,走出资本主义危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封建制理论深刻揭示了西欧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特点,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入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把各个阶段的人类历史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封建社会是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封建制理论给予继承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封建制理论不断丰富和创新,而马克思封建制理论的现实意义对今天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和谐马克思主义:一个被长期遮蔽的视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各个方面之间的激烈冲突催生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宗旨,认为共产主义是上述冲突和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和谐。和谐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目标,冲突只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使用的手段。1848年前后,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经过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实现共产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他们在晚年转而主张无产阶级以合法斗争途径实现自己的目的。俄罗斯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出于实践需要对暴力革命重要意义的长期强调,使得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与和谐相关的思想被遮蔽起来了。今天是人类走向和谐的时代,时代变化把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与和谐相关的思想凸现了出来。对“和谐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5.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从马克思所处的历史背景、马克思生态学的逻辑构成、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其生态学思想对后代社会主义者及生态学家的影响四个角度,证明了马克思本人是一名真正的生态学家。因为,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以及科学技术与自然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生态学理论,为解决当代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的一个重大理论命题,社会主义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应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当代世界理论热点的背景下,统筹人和自然的和谐,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持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理论从整体的角度上看,人类是整个自然界的一员,而人类社会的历史只是自然史的一部分(马克思曾经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称为“自然的历史过程”)。人类的历史与自然的历史不同,它既是“自然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主体的活…  相似文献   

17.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重要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面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在“多即为好的”经济理性的主导下,从生产到消费,人们迷失在消费主义“囚笼”中难以自拔,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极尽掠夺,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为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为基点,主张通过生态理性来消解经济理性,降速经济增长,克服虚假消费,实现生态重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经济理性的批判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消费主义是20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念。消费主义价值观可能酿成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造成了生态环境危机和经济危机,危害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从意识形态、符号学和异化论的视角对消费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有助于培养绿色生态可持续的消费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在实践上唤起了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具有着深刻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之一,他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的形成和发展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尤其是1883年之后,恩格斯一方面努力填补因马克思逝世而可能出现的理论空白,同时还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和创新,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最终形成为人类思想历史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哲学问题,在人类历史上,很多先哲贤人对此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求索。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的类本质和人的具体本质的统一,并提出较为系统的人的本质理论,使人的本质观获得了科学的形态。本文试图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思路,对人的本质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