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作为一种理论活动,哲学根源于人的现实生活,表达着人在具体生存境遇中的精神追求,寻求着对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在哲学视域中,对真理的理解,也应立足于人,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因此,真理应是人的真理。但是,符合论真理观在理解真理时遵从客观性原则,使真理成为仅与对象符合的客观知识。真理与人无关。针对这一问题,从片面追求客观性、对人的抽象理解、人的生存实践本体地位的缺失三个方面对问题进行批判构成了本文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费希特的“绝对自我”作为主题,从知识学的理论基础方面阐发费希特作为自由体系的真理观。费希特是通过主客体关系,特别是通过绝对主体来探索真理的。他把真理看作一个系统,是理智直观把认识自我和本体自我联系起来,从而克服了康德真理观中的二元论。通过本原行动展现出绝对自我“正、反、合”的辩证运动。绝对自我的运动作为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圆圈运动,使之真理成为系统。这种思想对黑格尔真理观的形成与发展是很有影响的。费希特和康德一样,认为在认识领域认识到的真理只是相对真理,绝对自我的发展,使绝对真理在实践领域导致“至善”。由此,他继承康德的思想把真理的追求和实现,由认识领域推到道德领域,特别是到价值领域中来。这种思想对当代真理观的研究是颇具意义和影响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理论活动,哲学根源于人的现实生活,表达着人在具体生存境遇中的精神追求,寻求着对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在哲学视域中,对真理的理解,也应立足于人,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因此,真理应是人的真理。但是,符合论真理观在理解真理时遵从客观性原则,使真理成为仅与对象符合的客观知识。真理与人无关。针对这一问题,从片面追求客观性、对人的抽象理解、人的生存实践本体地位的缺失三个方面对问题进行批判构成了本文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4.
不仅真理是发展的,关于真理的哲学理论也是发展的。为推进真理观哲学问题的研究,20世纪以来国际哲学界就真理观问题争论颇多,但如下一些哲学疑难尚未得出明确结论:1.“正确的数学”究竟是什么?2.理论与事实一致性可以作为真理的定义吗?3.语意真理是否具有独立性?本文对此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镜式真理观和符合论中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否定 ,罗蒂提出了一种无境真理观 ,否认人们的认识有共同基础和普遍公度性 ,主张真理的标准是一致性 ,真理的本质是协同性。无镜真理观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 ,它不可避免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真理观虽然坚持了真理的客观性,但它无论是对于真理客观性的理解,还是对真理客观性的论证,都存在着缺陷,不但难以令人信服,而且存在着重重隐患。而把真理的客观性理解为其正确性,不但可以在真理观上与主观真理论划清界线,而且克服了传统的客观真理论的缺陷和隐患,从而更好地坚持了客观真理论。  相似文献   

7.
实用主义真理观重视“在后的效果”和把真理看作是经验或观念之间的联结 ,必然导致唯心主义。但这一理论却内化为美国人的价值观念 ,成为美国的精神支柱。“人权高于主权”这一论断就是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典型表现 ,他们把“人权”实用化、抽象化 ,并把它置于“主权”之上 ,完成“人权高于主权”的理论论证 ,从而使之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谈到早期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一位不应被人们忽视的人物,他就是张东荪。张东荪可能是我国最早接触实用主义的人;他对实用主义的传播侧重于真理论,他深入而具体地分析了实用主义真理论的主旨,指出了实用主义的三个方面:其中真理论是实用主义的根本,方法论是真理论引申的一种态度,本体论则只是真理论的伸延补足。张东荪对实用主义真理观的传播有较高价值,但其影响远不如胡适的实验主义,其原因值得深思,我们也可从他对实用主义真理观的阐释与误读中得到的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何谓真是哲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哲学界对这一追问由来已久,也产生了各种理论背景下的真理观。当下真理观存在的重要形式——符合论真理观认为,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然而,符合论真理观却面临着"主客二分"、"事物为先"等困境。当符合论真理观面临质疑,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提出了他的真理观,即真理就是去蔽,是人("此在")使事物去蔽而显示其本来的意义,是人("此在")使事物成为其所是。海氏的真理观克服了符合论真理观中的众多困境,是具有超越性和批判性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真理观揭示了真理的实践特点,这种体现人的本原性、价值性的人文关怀,使得人们在对"真"的认识上增加了"美"的尺度,这种尺度的增加使得人们在对真理的追求上不仅仅合乎规律,同样的合乎目的。这种终极的道德关怀也是对人的自身价值和意义的确证。马克思走向社会生活和实践思维的真理观,相较于旧哲学,虽明确了自己真理观的全新视野,具有深刻性、真实性特点,但是,我们应将这种特性转化为社会生活的全面性及丰富性之中,从而从实践中掌握真知,确切的体悟马克思真理观的深刻内涵与光辉洞见,深化并升华其精神内涵,使其真理观走进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11.
塔斯基将真理概念定义为:在对象语言O中一闭语句是真的,当且仅当,它被所有的对象序列所满足。该定义的含义是,如果将该闭语句分解成开语句后,其中的自由变元能被某些对象序列所满足,则再将开语句合成为闭语句,其闭语句就被所有序列所满足,于是可断定该语句是真的。塔斯基的语义性真理定义既保留了亚里士多德古老真理定义的直观含义,又避免了在语义封闭的语言中导致悖论。其定义既成为经典逻辑的语义学基础,广泛应用与能用一阶语言所表达的科学领域中的句子集中,同时定义本身也是运用一阶逻辑对概念进行分析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传统观点认为先天真理一定是必然真理,后天真理一定是偶然真理,S.克里普克对此提出了挑战。他主张所有的名称的同一性陈述都是必然的,虽然它们常常只能凭经验才能被认识。对此我们可以给出如下解释:名称的同一性陈述并非关于世界是怎样的,它们的真假仅由我们的语言决定。但我们的语言并非与实际世界完全脱离,而是在实际世界中通过我们的活动建立的。这就是后天必然真理之所以可能。  相似文献   

13.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符合论真理观是神目真理观和有镜真理观,符合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表象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等理论前提都是不合理的。后现代主义主张用语言游戏来代替符合论,认为真理是以共同体为基础的,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真理和相对真理。后现代主义真理观虽有其合理的一面,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困难,这使它难以成为主流真理观。  相似文献   

14.
悖论性语句是具有悖论性质的语句,特点是从其真可以推出其为假,从其假可以推出其为真;陈述是陈述句所表达的内容,有一个陈述句就有一个陈述;命题是反映对象事实的思维形式,特点是要么真要么假。悖论性语句构成了陈述与命题的区别之所在。真值承担者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任一对象,如果是真值承担者,则它必须(i)′必须或者真或者假,不能既不真又不假;(ii)′必须或者不真或者不假,不能既真又假。悖论性语句不能符合真值承担者条件,因而陈述不能作为真值承担者;命题符合该条件,是真正的真值承担者。  相似文献   

15.
戴维森的真理论虽有变化,甚至不乏矛盾处,但还是有其稳定的内核的,即把"真”、"真理”简化为语句的真;把语句的真与意义结合起来并试图把符合论、融贯论、实用论结合起来.但将三种理论结合的努力并不成功,这是把真理简化为语句的真并把真与意义捆在-起的逻辑结果.真理论的研究必须走出语言分析哲学的狭小圈子才有出路.  相似文献   

16.
弗雷格对于意义和真之条件的表述误导了人们将其视为真之条件的意义理论的倡导者。弗雷格并没有将句子的意义等同于它的真之条件。他的意义理论基于组合性的规则,这些规则规定了一个句子的意义如何由它的构成部分的意义组成。他的意义理论因此完全独立于他的真之理论。  相似文献   

17.
前苏联教科书哲学体系中“实践标准”的逻辑论证之所以存在裂痕,根源在于它立足于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被禁锢在直观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中。马克思以感性对象性活动(实践)为出发点,走出了主客二元对应的真理观,开辟了主体在改造世界实践中相互映现与互为表象的真理观,从本体论立场解决了认识论问题。但马克思哲学革命所确立的新型真理观并非以解决传统认识论问题为目标,它只是一个附带性的理论后果,其根本旨趣是批判德国哲学家关于“意识”革命的谬误性,而确立从实践中去解决历史真理性问题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认识论概念的真理有两个基本涵义真和真的理论.把真理扩大为一个融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内容于一身的概念以及把真理归结为真这两种倾向都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