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乡形态问题研究是区域科学、经济地理及规划建筑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不同时期国内外不同学者立足不同研究视角就城乡形态问题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成为新时期中国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借鉴。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城市形态、乡村形态问题研究的已有成果及其思想演变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简要述评,并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理论讨论与实践反思。  相似文献   

2.
城乡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广西还有独特意义。它覆盖城乡均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以工补农和以城带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良性互动这五个战略要点。正确处理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统筹城乡关系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建设新农村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其他五个战略要点配合下进行。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其发展要注重产业基础的厚实与生态约束。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在新的基础上,更有效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明确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心工作置于农村赶超城市方面;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借助农业股份公司的核心力量实现农村公司化、农业企业化、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在新的基础上,更有效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明确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心工作置于农村赶超城市方面;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借助农业股份公司的核心力量实现农村公司化、农业企业化、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5.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要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城镇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要深化农村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从经济、人口、社会、环境、城乡统筹五个一级指标出发,科学地选取二十个二级衡量指标来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以安徽省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GRAY)对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找出阻碍其发展的主要指标。最后,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统筹城乡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城乡文化发展失衡的现状,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统筹城乡文化,积极推进城乡文化的互动,加大对农村文化发展的力度,更好地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孔祥敏、冯雷在《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撰文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内容上应该包括:一是统筹城乡物质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物质文明建设,其实质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其目的就是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路子。统筹  相似文献   

9.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与重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与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起来进行研究,统筹加以解决。“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向农村居民提供与城市居民大致相同的公共产品,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政府应该把公平地配置资源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课题。文章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挪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提出的历史背景,介绍了挪威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实现措施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进而提出了挪威统筹城乡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陆玉龙 《金陵瞭望》2009,(23):22-23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是“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不仅是对整个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对进一步做好城市建设工作.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场景营造对创造人地共生所需的文化空间具有形塑作用,是统合文化生产与消费、激活多方主体参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机制。特色小镇是当代中国城镇化的一种发展模式,既是打通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空间支撑节点,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还是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承接地。场景理论的应用,推动着特色小镇的建设从以空间扩张为特征的第一阶段向以文化内涵建设为特征的第二阶段演进。城市近郊特色小镇作为一种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文化空间,与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存在诸多协同。在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总体战略高质量落地的过程中,以场景营造推动城市近郊特色小镇建设中主体价值的重点突出,避免特色小镇的价值分散与符号游离,重视与城市主体文化生态的协同,强化空间规划和错位发展,围绕特色符号构建产业价值链,是调整城乡产业空间布局、探索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新的理论解释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是振兴乡村的必要基石,同时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依托。但在当前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迟滞,既表现出整体形态的"空洞化"和经济效益的明显低下,同时也反映为城乡发展差距的愈发悬殊。分析表明:发展主体、发展资源和农民公共精神等要素缺失正是导致集体经济发展迟滞的根源。为此,只有积极推动相关要素的回归与重塑,才能真正优化农村集体经济。一方面,继续吸引高素质农民工返乡,培养"订单型"人才、挖掘培育本地人才,充实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主体队伍,并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资源集聚;另一方面,也要通过重构农民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差距却不断扩大,破解这个"悖论"的出路,是要转变我国的城市化模式,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新型城市化道路是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能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的成渝试验区,也应确立这样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发展总部经济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新型城镇化是总部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两者之间存在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和生态宜居等多个内生耦合机制。建立和维护这种耦合机制形成和运行的实现模式包括城市商业游憩区模式(RBD)、城市中央活动区模式(CAZ)以及城郊总部基地模式(ABP)。通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空间配置和企业办公区位思想的转变,促进总部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长期可持续耦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是个农业大省,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一直比较突出,制约了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既是我省解决"三农"问题突破口,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本文提出通过建立城乡统筹的支撑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存在着许多不和谐因素,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为城乡发展极不平衡。本文在分析城乡差距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的基础上,论证了统筹城乡发展是和谐社会制度体系建设的关键,并说明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为紧紧抓住统筹城乡发展这个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制度体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我国近几年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农村资源以低成本大量向城市流入,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提出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和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机制是改变这种现状的关键。新型城乡关系,是一种城乡平等发展、互促共赢的关系,而建立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机制是形成新型城乡关系的核心。提出并阐述当前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在整合城乡产业、壮市强镇、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按照城乡平等构筑利益均衡机制方面下功夫,为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机制的形成奠定坦途。  相似文献   

19.
重庆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城乡教育空间形态"盈亏"现象、物质形态"梯度"现象、社会形态"失衡"现象、文化形态"错位"现象明显,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严重影响了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今后一个时期,要以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为总体目标,以"三化建设"为抓手,深化核心领域"四大改革",强化城乡教育的双向沟通、良性互动,建立城乡教育相互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教育关系,提升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三大水平",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非义务教育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是农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力量。当前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能否科学发展。因此,应认真分析当前农民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法律意识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素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