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顾颉刚先生与《禹贡》半月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敬爱的顾颉刚老师逝世的噩耗,有如晴天霹雳,击中我的心,使我半天说不出话来,更不知如何表达沉痛、缅怀之情。痛定思痛,思潮起伏。回忆起来,三十年代初期,我在燕京大学倾听顾老师讲授中国地理沿革史,使我感受最深的,是顾老师认真标点、 相似文献
3.
靳丛林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6(3):136-141
李长之的《鲁迅批判》是竹内好写作《鲁迅》时的重要参考文献。“竹内鲁迅”的一些批评意见虽然受到李长之的影响,却又有别于中国鲁迅研究的正统观念,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回心”、“挣扎”、“抵抗”的鲁迅形象。它们影响了20世纪日本的鲁迅研究,也为中国的鲁迅研究提供了来自异域的文化批评借鉴。 相似文献
4.
5.
前期的<中央日报>副刊是很有特色的进步副刊,对其鲁迅是持有支持的态度,在孙伏园的中介下鲁迅与这一副刊发生了一些关系.鲁迅在1927年2月在香港的两篇讲演稿<无声之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分别于3月23日、5月11日在<中央日报>副刊得以完全地与公众见面.在讲演中鲁迅对中国旧文化进行一以贯之地剖析并对港英当局进行了强有力批判.此外<中央日报>副刊发表的<鲁迅先生脱离广东中大>一文,引起了一场鲁迅与顾颉刚之间的风波. 相似文献
6.
7.
20世纪30年代,由林语堂主编的幽默刊物《论语》半月刊曾风靡一时,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幽默的热潮,并且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主要归功于其独特的经营之道:其一,强烈的品牌意识;其二,独具个性的办刊理念;其三,雅俗共赏的风格;其四,低廉成本、多重效益。《论语》半月刊经营上的成功经验可以为今天的出版界提供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刘中树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5)
刘柏青同志的新著《鲁迅与日本文学》已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著作,是近年来我国鲁迅研究的可喜收获。说它具有开拓性并非指拓荒而言,因为在此之前已有人注意并论及到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它的开拓性主要表现在多方面多角度地介绍了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史料,论析了相互间的影响和各自的特点,拓展了新的领域,掘凿了新的深度。在目前鲁迅与日本文学的比较研究中,是一部较全面、深入和系统的著作。 相似文献
9.
张瑾超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4)
鲁迅的老友许寿棠说:“我觉得他感到孤寂”。不错,鲁迅是孤独的。波特莱尔也是孤独的。他6岁时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波特莱尔觉得父亲被出卖了,母亲对他的爱校出卖了,他对母亲的眷恋被出卖了。他这样写道:“尽管有家,我还是自幼就感到孤独——感到命中注定永远孤独。”①他在给母亲的信中还写着:“如果有一个人年纪轻轻就议得忧郁和消极的滋味,那肯定就是我。”②然而孤独却远远包容不下这两颗敏感、深途的灵魂——在那个充满血与火的年代,鲁迅“冷藏”着他的“清热”。他在《热风·题记》中这样写着:“但如果凡我所写的,的确… 相似文献
10.
试谈前期的《论语》半月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半月刊是论语派的主要阵地。1932年9月16日创刊于上海,1937年8月1日因抗日战争爆发停刊,1946年11月复刊,1949年5月终刊,共出177期。《论语》活动于文坛前后达十七年之久,这在旧中国,可以算得上是个“长寿”的期刊了。 《论语》在三十年代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刊物,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围绕着《论语》和它的幽默文章,曾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鲁迅自己在1933年前后所发表的关于幽默、讽刺、滑稽的种种意见,绝大多数与《论语》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因此,实事求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自出世至今,研究和评论的著作、文章发表不少了。正如一切真正伟大的作品那样,它永远是召唤着人们去探索和发掘的无尽的宝藏。关于《呐喊》和《彷徨》的思想倾向的性质,就迄今仍无定论。它仅仅是一种革命民主主义的文学,还是具有社会主义文学的某些因素?写作这些作品时的鲁迅,仅仅是一个小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还是具有某些初步的共产主义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这些问题仍然是值得继续探讨的。 相似文献
12.
13.
作为鲁迅的第一部创作小说集,《呐喊》收录于迄今出版的不同版本《鲁迅全集》之中,但各版本《鲁迅全集》对《呐喊》的文本进行了相异的处理,体现在校勘、标点和注释之上。在《鲁迅全集》的编校过程中,《呐喊》的文本和注释形态既受到不同编辑理念的影响,又遭遇意识形态因素的干扰。该书的编校注释彰显出中国现当代出版史的若干问题。各版本《鲁迅全集》对《呐喊》的不同处理,折射出鲁迅作品出版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4.
《祝福》与《一生》均是“五四”文学中揭露封建礼教残害妇女罪恶的上乘之作,《一生》是小说界对封建礼教的第一声喊叫,《祝福》则是对礼教最沉重的致命一击;《一生》是现代白话小说拓荒期的佳作,技法的幼稚在所难免,近于速写,《祝福》则是现代白话小说的圆熟之作,艺术上已臻炉火纯青之境。《祝福》是对《一生》根本性的改造与提升。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一生与现代报刊关系密切,他不仅投身于创办或编辑进步刊物,也关注保守落后报刊上的言论。鲁迅曾为陶元庆画展撰文,文章后载《时事新报》的副刊《青光》,该刊上的言论多不为鲁迅赞同,他晚年创作时将此刊文字妙手剪裁,或讽或谑,既成一文。《青光》成为了鲁迅重要的反面信息来源之处。本文试图梳理分析鲁迅与《青光》的关系,彰显其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回忆说:鲁迅少年时喜欢抄书,但品类颇杂,“不知道在戊戍以前的哪一年,买到了一部《二酉堂丛书》,其中全是古逸书的辑本,有古史传,地方志,乡贤遗集,自此抄书更有了方向”(《鲁迅的故家·抄书》)。按《二酉堂丛书》,清朝人张澍(1782——1847)辑刊,凡二十一种二十七卷。商务印书馆《丛书百部提要》对此书的介绍颇为简明扼要:“澍字时霖,一字伯沦,口介侯,又号介白,武威人。嘉庆进士,官云南石屏县知县。初主讲兰山书院,篡《五凉旧闻》四十卷;旋复搜辑关陇著 相似文献
17.
《新青年》时期的胡适与鲁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胡适与鲁迅先后加入《新青年》 ,使得该杂志提倡新文学的招牌真正挂起。《新青年》由同人杂志而转向专谈马克思主义 ,鲁迅和胡适程度不同地表示了不赞同的态度。表现在行动上 ,就是不再把自己的全部文章送交该杂志发表 ,但仍然还供一些稿件。然而在《新青年》最为辉煌的第二个时期 ,与胡适的四面出击相比较 ,鲁迅的表现却相对内敛 ,这当然也是各自的成长背景、自我期许等各种因素综合后的产物。五四事件的爆发引发了胡适“谈政治”的热情 ,而鲁迅则依然执著于思想革命。鲁迅真正走向前台 ,成为青年人的偶像要到 192 5年卷入女师大事件以后 相似文献
18.
1936年的10月19日,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殒落了——一代文豪鲁迅不幸逝世。他的死,给中国文艺界带来了巨大的悲伤。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因一个人的亡故,使这么多的心沉浸在泪雨悲风之中。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已经被太多的苦悲淹没得行将麻木,而巨人之死却深深地震撼了他们。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