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琼州学院学报》2016,(1):56-61
"等待"是中国古代爱情叙事类文学中女性形象的一个共同属性,《候人歌》首开其端。女性的等待可分为显性等待和隐性等待两种,她们在等待中获取爱情、婚姻、社会价值以及男性的认同。男权社会的社会现实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宣传的固化是形成女性被动性的现实原因,独特民族性原因以及强大的文化传统因素则是其深层原因。男女与君臣之间异质同构的关系,女性等待展现出的阴柔与阳刚两种审美特质符合传统文化与男性人格理想,这都使女性的等待成为了生生不息的诗意表达体。  相似文献   

2.
随着研究生考试、四六级英语、毕业论文开题……一系列考核活动在这个冬天的来临,“枪手”这个词再次闯入我们的视野。毋庸置疑,“考证”时代的需求和经济大潮的冲击成就了“枪手”现象,现今“枪手”市场活跃和肆无禁忌的势头,也使得我们不得不对其愈行愈近愈有言。“枪手”,在古代被称为“枪替”、“捉刀者”,其难登大雅之堂可见一斑。但这并未影响它与科举制度的相伴而生如影随形,这种  相似文献   

3.
朋友老于的孩子到了谈恋爱的年龄并不急于谈恋爱,倒是老于夫妇有些着急。“谈恋爱哪有一谈就成的?谈着也‘练’着吧!”老于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一批女性导演创作的“女性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熠熠生辉,获得了商业与口碑的双丰收。文章以一直以来坚持女性主义书写的“50后”女导演张艾嘉的《相爱相亲》和“90后”女导演邵艺辉的《爱情神话》为比较文本,探析这些由女性执导、以塑造女性形象为主题的“女性电影”,在文本建构、主旨表达及艺术创作上的总体趋向,解码“女性电影”的“变”与“不变”、传承与突破的演绎特点。  相似文献   

5.
性别话语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后花园”意象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具有丰厚内涵的空间建构,"后花园"意象赢得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但这些解读大都是以男性文本中的后花园书写为论说基础的,本文拟将女性文本中的后花园意象纳入比照范围,力图分析文本话语中的性别差异,以期认识女性文本中后花园意象蕴含的独特真实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6.
沈东川 《理论界》2010,(8):184-185
文章将当前比较热点的城市社区内部草根抗争的这一学术问题置于城市社区阶层化这一背景下进行观察,笔者认为阶层化后的城市社区不具备改善抗争环境的作用,相反会导致缺位更加突出,无法摆脱甚至加深之前种种困扰于"集体行为"上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陈剑 《天府新论》2018,(1):62-69
拉康的名言“女性不存在”、“性关系不存在”常为女性主义者诟病。但女性在拉康欲望伦理学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典雅爱情中的贵妇人是升华到元物尊容层面、撼动人类文明的崇高客体,这一元物层面的爱情促发了人类诗性的创造。齐泽克则从典雅爱情的角度审视当代电影中异装癖男人和异性恋男人之间具有革命指向的同性恋情,并提出一种“文艺令元物在场”的后现代主义文论。结合拉康、齐泽克、柏拉图的思想,或可建构一种“元物表现说”的文论观——当文艺试图具像化元物,它便以荒诞和肉身化的形态出场,这必将挑战既定的普遍秩序和真理,从而超越现实。  相似文献   

8.
徐勇 《兰州学刊》2009,(5):176-178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建国初期的小说在对知识分子的形象塑造上也表现出与现代文学同类小说诸多不同的特征。而随着知识分子被作为有待改造的对象,建国后的小说在主题题材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重心等方面都历史地转移到作为新中国的主体——工农兵身上,这种转移造成了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从属于工农兵主体的状况,因此,对知识分子所流出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及爱情的改叙或重写在小说创作中就势在必然而且必要。本着这样的理解,文章将主要从如何描写“小资产阶级”情趣和对爱情叙述的处理两个角度探讨这种不同之处及其背后所呈现的意识形态内涵。  相似文献   

9.
王春 《阴山学刊》2009,22(1):52-55
廖辉英与林白通过文本传达了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的挤压和扭曲,展现了女性生存的尴尬与自救的艰辛,并且在书写女性命运境遇的过程中进行着谋求女性解救的努力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厌女症”的标签遮掩了尼采对女人问题的实质性洞见,实际上尼采笔下的女人有着异乎寻常的多样性。“永恒女性”是本文借以进入尼采女人问题的锁钥,本文首先从谱系学视角指出尼采笔下的现代女人之“出身”源于两场巨变,“永恒女性”就是在这两场巨变中产生的“永恒偶像”。其次,从平权、爱情与真理三个维度对尼采的“永恒女性”说进行解读,通过与女性主义三波浪潮中的代表人物进行对话,表明给予女人以头等地位的并非自然权利而是自然秩序,被女人当作偶像来崇拜的爱情实际上是一个陷阱,作为真理的女人的“基底”是生命之爱而非智慧之爱。最后,本文提出唯有拥抱创造性的原母,现代女人才能从不育的“永恒偶像”中走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越来越活跃,给各个行业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商机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是市场激烈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就看你能否发现,能否抓住. 古时有个"一文店"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位穷困潦倒的书生,在走投无路时,别人资助了一文钱.一文钱能干什么呢?只够买个烧饼吃.最关键的是,买了烧饼,钱就没了,下一餐怎么办?  相似文献   

12.
张玲 《家庭科技》2009,(5):12-14
据统计,癌症已成为国人的头号杀手,尤其是男性,死于癌症的比率高出女性10%. 男性为何更容易成为癌症的牺牲品呢?男人的先天弱点、生活方式与社会角色等难辞其咎,如男性的免疫力先天逊女性一筹、基础代谢的速度比女性快5%~7%、贪恋烟酒、争强好胜、社会压力大等.显然,男人更要重视对癌症的防范.  相似文献   

13.
边昭彬 《理论界》2009,(9):143-144
弗朗西丝卡和安娜是两个处于不同时空女性,当被婚姻之外的爱情唤醒时,面对自己的生活,她们却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可无论如何选择,她们本质的命运却是相似的,因为在她们选择的背后都有着强大的力量在支配着她们的意识.本文试图在比较中得出造成二人悲剧的共同因素.  相似文献   

14.
《如意娘》是女皇武则天唯一的一首爱情诗,据考证应是她在感业寺时思念高宗所作。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错觉”“媚语”等写作手法,淋漓尽致地显示了武则天的小女儿心态,同时也是她重返皇宫的绝佳手段,展现着武则天爱情与权力的交织。  相似文献   

15.
邓春玲 《南方论刊》2014,(7):100-101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爱情主题从六朝志怪小说的人鬼相恋,到唐传奇的始乱终弃,从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的痴情女子负心汉,再到《聊斋志异》的痴情女子痴心汉。基本按照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路线,这是古代作家对理想爱情积极思考、努力追求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化层面阐述中美社会的个人空间观念差异及形成原因,为外语教学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陈怡 《理论界》2013,(1):140-142
"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是张爱玲小说的重要艺术特色,也正是这样一种叙述风格使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张爱玲小说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其小说别具一格的悲凉风格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张爱玲1943年创作的小说采用了"封锁"下爱情的建构与破灭这一情节模式,通过对其人生经历、心理感受、性格特征等因素的糅合,该模式得以形成,成为了张爱玲悲剧决绝的爱情观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8.
邓建中 《云梦学刊》2003,24(2):83-85
爱情是人类最动人的感情之一,也是世界文学永恒主题之一。这种魅力的最深刻的哲学背景是爱情克服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普希金的爱情诗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显现。他早期爱情诗偏重肉体的满足,是自我意识的激情飞扬;后期爱情诗专注于精神的契合,是在对“永恒女性”即普遍精神的追求中完成个体的超越和拯救。  相似文献   

19.
以1927-1930年“革命+恋爱”小说中的革命女性形象为例,从男性视阈出发,对革命女性的女性气质呈现出的“去女性化”倾向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革命女性在“革命+恋爱”的叙事模式中情爱主体性阙如,具有情感体验简单化的特征。这表明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文化对女性性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男性视阈的局限也成为当时“革命+恋爱”小说在叙述上出现矛盾和简单化书写的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青岛市四区中三个"村改居"社区和两个城市社区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两类社区在管理模式、社区经济、社区组织、社区居民状况以及社区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等方面存在差异,差异的形成在于国家行政性力量、社区经济实体、社区最初形成方式、社区所处发展阶段及居民需求的影响等。因此,两类社区的发展应实行不同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