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大都市,这些都市既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商业中心.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专门性的商业市场,如军市、奴市、关市等.而西汉的"陵市",则是帝陵设邑制度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独特的一种商业市场,是商品货币经济比较发达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辽陵及奉陵邑遗址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和巴林右旗境内,包括祖陵及祖州城、庆陵及庆州城,为辽代帝陵。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祖陵是大辽开国皇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贞烈皇太后、齐天太后陵寝,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石房子村西北2  相似文献   

3.
西汉时期,承袭秦制,丞相制度作为皇权最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亦得以沿袭并不断完善。丞相总领百官助天子理万机的职能定位,使其政治地位自然而然的处于百官之首的尊位;而列侯则是西汉时期异姓官僚政治地位最高荣誉的象征。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关系背后所反映的西汉政治、思想等诸多方面的痕迹,对于我们了解西汉政治生活的原生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汉代侯国职官制度,海昏侯国职官制度相对完善。在行政职官中,设置相1人,官秩400石;丞1人,秩200石;尉2人,秩200石;又设乡有秩、令史、狱史、官啬夫、乡啬夫、游徼、牢监、尉史、官佐、乡佐、邮佐、亭长若干人,皆为百石以下斗食少吏:分别主管海昏侯国的吏治、民政、赋税、诉讼、治安等行政事务。在侯国家臣职官中,设置家丞1人,官秩比300石;仆、行人、门大夫各1人,庶子1人,先马、中庶子14人。此外,海昏侯国家臣中还可能有傅、主簿、舍人、私府长、食官等职官。  相似文献   

5.
致仕是中国古代官员辞官还乡养老的总称。西汉末期才确立了致仕制度,对官吏致仕的品阶、待遇作出了规定。汉代致仕的主要原因有年老生病、避祸、不称职等。西汉时期的致仕有其固有的特点,致仕的成功与否经常为皇帝的个人意志所左右。致仕制度的确立完善了封建官僚制度,完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6.
邑社,据史料记载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最初和春秋二社有关系,后来逐步发展成一种民间宗教组织。关于邑社的研究随着敦煌文书的出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有关辽代的邑社研究并不是很多,主要原因是史料和考古发现资料不甚丰富,不过历朝的邑社研究可作为辽朝邑社研究的一个借鉴,本文在总结了历朝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辽代邑社研究作了一个总体综述。  相似文献   

7.
随着汉匈战争的胜利,西汉政府在长城内建设边郡,并完善长城防御系统。在长城外,先置校尉,再建城防御,紧跟着屯田保障,故而长城地带初见规模。在长城防御保障下,西汉政府通过徙民实边、允许戍卒家属居边、发配刑徒、安置属国等方法充实长城地带。内地而来的农耕者为长城地带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在西汉政府鼓励下,长城地带畜牧业也得以发展。这些都为长城地带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为长城防御提供了支持;更稳定了西汉王朝边郡局势,宣扬了西汉国威;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了保障,为长城内外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环境。  相似文献   

8.
9.
里耶简文所见秦县邑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其一,阳陵、迁陵;其二,酉阳、零阳、孱陵、临沅、索、益阳;其三,鄢、销、江陵、竟陵;其四,昆阳邑、轵。通过对其职能及相互地域关系的考察可以发现,以上县邑均处水陆要冲,是秦内史或中原阳陵与洞庭、苍梧郡之间用来传输军事物资、谪戍人员的重要中转站。  相似文献   

10.
西汉王朝的政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与王国分封制并存,郡县直属西汉王朝,王国则为封王管辖的地区。王国建有一套独立的职官体系,其中相是最主要的职官之一。王国相的设置、地位变迁、职权、任命以及与诸侯王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汉中央集权的强化。  相似文献   

11.
位于关中地区的十一座西汉帝陵,在位置和布局上是否有规律,一直引来人们不断的争论,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其陵寝兴建必然符合当时社会的“礼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汉代通西域,输入了大量西域文化,增加了文化活力,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全新的西域意象及神奇的西域艺术成为文人表现的兴趣。汉代人言说西域的方式,是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融合大量传说、神话,加以夸饰、想象,极大地提升了文学创造力,为文人描绘奇异国度及仙境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促进了地理博物小说的兴起。张骞等人到达传说中西王母的生活地,广泛传播了西王母传说,是爱好求仙的武帝与西王母相会的现实依据,大大丰富了西王母故事。  相似文献   

13.
西汉音乐领域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通常被称为"歌儿"。最初,他们只在宫中宴饮和祭祀上进行乐曲吹唱,发展到后来他们的身影开始出现在地方上,成为西汉社会一支不容忽视的音乐群体。  相似文献   

14.
曾祥旭 《南都学坛》2007,27(2):75-78
在西汉,辞赋家被称做“俳优”。这是由他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决定的,和真正的以娱乐君王为职业的俳优有可比性。辞赋家的“俳优意识”是不得志文人的共同感受,也说明他们有意以文人自命,和当时的立功之士拉开距离。“俳优意识”是辞赋家怨愤情绪的写照,在这里,儒、道二家的社会批判意识和安顿心灵的人生之学对消解他们的俳优心理起着决定作用,这种消解是西汉大一统专制政治制度下士人不得不做出的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15.
西汉时期,淮海地区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区域市场。地区性商业中心的形成,发达和完善的商品生产基地,稳定的商品消费市场,庞大有效的交通运输系统促进了淮海区域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西汉文学的时间断限是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5年。西汉文学的主要业绩表现在辞赋、文章、诗歌三个方面。辞赋作为一代之文学的代表,源于先秦,具有“体国经野,义尚光大”的时代特色。汉代文章积极关注现实,对后代影响巨大。汉代诗歌,古朴典雅,体被文质,其中乐府诗的影响尤其久远。  相似文献   

17.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拱卫京师的诸陵县,与长安城联系紧密,是我国最早的卫星城市.本文阐述了诸陵县的设置和徙民,并分析了诸陵县移民的结构、诸陵县的特殊地位,详细论证了诸陵县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认为这种在中心城市周围置建卫星城市的作法,是对我国历史上城市建设布局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8.
论西汉文人的政治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 ,但尚未达到死生与之的地步 (只有屈原是个例外 )。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天下无主 ,诸侯力政 ,文人缺乏强烈的统一的国家观念 ,行动上又可以自由择主。大汉帝国的建立 ,既完全切断了文人择主而仕的道路 ,又大大增强了文人大一统的思想意识 ,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个人的荣辱穷通密切相关。特别是经历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动乱 ,面对梦寐以求的统一的国家 ,人们常常会萌发出一种强烈的喜悦兴奋乃至自豪的感情。西汉时期的文人觉得自己有责任把来之不易的统一的国家建设好 ,并保持繁荣和稳定。特别是在元老军功武夫退出政治舞台而文人开始参政主政的…  相似文献   

19.
西汉县令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县令长的出身与迁转情况,及其在西汉行政系统中的特殊地位问题,在传世文献资料与尹湾汉简的材料中都有反映。通过分析可知,西汉的权贵之家和贫困之家子弟都可以通过小吏迁升为县令长,当时还不存在二百石之关;县令长中儒生与文吏在数量上也不相上下,且基本稳定;县令长任用主要通过功次与察举,官职的去免对其以后的迁升不构成大影响。县令长与地方王侯的关系很微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