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个高度抽象的"符号社会"中,符号化生存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对符号的崇拜和追逐必然使人们的认知和评价系统发生变化,产生符号迷狂的精神幻象.符号幻象消解了主体自我的真实需求以及存在的原初意义,把人奴役为非理性的商品符号的狂热崇拜者和追逐者,导致人的精神的沦丧、道德信仰的缺失以及主体性的丧失,成为被符号所牵引的木偶,悲情的依靠幻象而活.洞穿符号乌托邦的幻象,回归到理性的轨道,才是超越符号幻象的唯一进路.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部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通过拜物教批判深入到社会现实层面,而在消费社会语境中,物由实体性存在转向符号性存在.物的功能性转变在新的时代境遇下催生出新型的物恋形式,即符号拜物教.由此,一种以新型物恋形式为基础的意识形态成为新时代条件下观念操控的新形式.依循马克思批判分析的方法,实现现代消费社会的批判需借由符号拜物教的深度剖析,由此实现社会现实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当今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并未将人类带入其所描绘的包容、平等、互通、自由的数字生活新图景。相反,数字技术与资本主义的共谋,使数字资本成为支配和改变人的现实力量,人因而陷入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的“泥沼”中。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是资本与大数据、算法等技术融合中,形成的以数字、数据符号为标识的社会图景,它以数字世界的“现实性”掩盖了人与人间社会关系的现实性,个体沦为“自愿深陷其中”“不愿自我挣脱”的数字拜物教徒。立足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梳理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生成逻辑、指认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幻象、透视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本质对探寻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破解之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商品拜物教是附带于商品生产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固有性质。由于商品生产本身的二重性,使得商品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被颠倒为物与物的关系,并实则被同化为商品之间的价值关系。而商品价值形式自身的矛盾本性,在将商品生产者的主体创造力量凝结为社会化的价值实体之际,其幽灵般的价值对象性之对象化的过程,必然地衍生出一系列颠倒性及与之相适应的拜物教幻象。  相似文献   

5.
鲍德里亚的《物体系》以物、符号及身体三个关键词共同建构他的原初思想语境。"物"通过符号学为中介幻化为物体系内的符号,意图消解马克思"物"的使用价值;"符号"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单元,不断被编码交织成为符号之网,价值在符号体系的差异化运作中展现,试图解构马克思"物"的价值;"身体"为精神分析学编码心理,于是"身体"成为资本开发符号消费场域的中心。鲍德里亚《物体系》中的物被符号中介虚化为同质代码,符号成为资本的统治工具建构身体的无意识消费意象,使身体成为消费的新场域。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社会消费模式发生了质变,那就是符号消费的产生。符号消费逻辑运作的前提是物必须成为符号。在物的世界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交互运动中,物具备了符号价值与社会意义。因而消费体现为复杂的、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消费并非与他人无涉的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关乎他人的伦理行为,关乎他人的生存资源、他人的感受、他人的权利。在符号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主体不断趋于精神性的自我实现,破坏并也生成着新的伦理文化,解构并建构着新的社会伦理关系与结构。  相似文献   

7.
产品成为商品是人们经济关系的产物,与宗教的虚幻观念不同,商品拜物教不是人们头脑错误的幻想,而是生产关系的物化,它只是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关系的虚幻形式。它来自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是商品形式本身所固有的特征。当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有商品存在,就必然有商品拜物教的存在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拜物教概念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著作中拜物教概念的内涵有过重要变迁:在早年著作中,马克思曾在崇拜物、对物顶礼膜拜的意义上使用它;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拜物教则与崇拜含义无关,它一方面指的是一种理论上的“错认”,即把物所获得的社会关系规定性看作物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指的是一种社会存在,即商品、货币、资本作为人们自己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关系的虚幻形式,因而具有“拜物教性质”.辨析拜物教与马克思的异化、物化和剥削等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可以使我们对作为“社会存在”的拜物教有更加清晰、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货币拜物教理论是反思当下金融危机的独特视角。货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判断逻辑。货币的本真意义被"反向",货币符号被主体化,货币手段被目的化。货币幻象是货币拜物教的极致状态,是货币价值的心理体验和想象。"华尔街的贪婪"不过是货币拜物教的当下形态,表现为高杠杆率如影随形、金融评级机构不知"知所进退"、天价的薪酬和奖金以及权力与金钱孽生的贪婪。  相似文献   

10.
数字拜物教是资本簇拥下的全新拜物形式,它不仅是人们对数据的主观崇拜,更是一种数字资本逻辑下的隐形社会控制形态。数字拜物教实现了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由内而外的剥削和奴化,且集中体现在数字劳动异化问题上。数字劳动异化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在数字时代的最新表现,其内在生成于资本逻辑的运作、数字平台的搭建以及数字社会的全方位监控。数字劳动异化不仅加剧了数字资本的压榨程度,还造成了数字社会的畸形发展。文章从数字技术价值取向、数字平台发展模式和主体劳动意识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实现数字劳动异化的扬弃,以期为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资本主义消费领域相对自主性的加强,马克思的物化-拜物教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交换价值统治的批判,与其对生产活动优先性的强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裂痕,因为前者暗示着交换价值以金钱或资本的形式获得某种独立。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框架中已经注意到的商品交换的符号性和象征性,逐渐在列斐伏尔、鲍德里亚那里发展为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但是大的方面列斐伏尔没有脱离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框架,鲍德里亚则走向对马克思思想本身的背离与修正。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货币学说认为,货币化在现代社会主要体现为货币的金融化、符号化与幻象化。货币在银行、证券市场等领域的信用化运作产生了各种金融行为和金融现象,形成了货币的金融化,并渗透到经济、政治、科技、社会生活等各领域中。货币在不断金融化过程中趋于全面符号化,成为了纯粹的财富观念,标示一种由欲望和理性所设置的财富数量值。货币符号化生成的社会性贪欲、财富观念与权力意志以及对个体心理世界、个体潜意识的撞击形成了货币幻象。货币的金融化、符号化与幻象化加重了现代社会的异化程度。  相似文献   

13.
贺兰山岩画是联结概念和视觉形象的、能所统一的视觉语言符号系统。就能所关系而言,整个贺兰山岩画里基本上存在着肖似、意象和抽象三种符号类型。包含着明确具体的指称关系、摹态关系的属于肖似符号,主要包含着表现关系的是意象符号,而指称或表现的对象是人的精神领域的则是抽象符号。贺兰山岩画里肖似符号的大量存在,使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单个个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细致的了解和把握。而意象符号尤其是抽象符号的并存,特别是它们与各种肖似符号的组合运用,最大限度地突破了象形贺兰山岩画在形象和时空上的限制,增强了它的表意能力。  相似文献   

14.
雍仲符号流行面很广,在许多国家和民族中有各自的名称和文化内涵。雍仲是同源多意的符号,还是多源同形的象征,学术界尚无定论。对藏族而言,雍仲是起源于图腾崇拜,经过蛋崇拜、鸟崇拜、金翅鸟崇拜等不同时期而形成的以崇拜物为原型确立和幻化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15.
消费社会的广告符号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号消费是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广告对消费主义的滋生与蔓延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制造流行神话的手段和消费欲望的修辞,诱导消费者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同时广告符号作为当代大众生活的表征,折射出大众的理想生活场景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消费主人公和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在,物的价值已不再取决于其本身能否满足人的需求或具有使用价值,而是取决于作为交换体系中消费者的身份符号的价值。而《夜色温柔》的消费场景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一方面,社会低阶层成员被“物化”,成为高一阶层消费者购买、甚至浪费的商品;另一方面,社会高阶层成员的消费选择往往成为努力获得“晋升符号”以向高级阶层靠拢的社会低阶层成员效仿的对象。总而言之,《夜色温柔》中的主要人物都陷于消费陷阱中,陷入对物的符号价值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中,而丧失了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展现的是现代消费社会的主要病理症状。  相似文献   

17.
符号·幻象·诱惑:鲍德里亚论域中的“身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的分析视域中,消费逻辑也渗透、主宰了身体。身体被符码化了,在身体中被编码了一套“时尚”“地位…‘名望”等的符号象征价值;在广告图像中身体被制造成为高不可攀的虚幻形象,在身体幻象背后是商品的真实;实质上身体是被资本所诱惑和控制的,是为资本的生产和扩张服务的。身体的被控制,这是人类生存境遇中最深层次的异化和不自由状态,我们必须对消费话语下人的身体状态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8.
当下人们经济投资的原动力已从传统的经济理性向财富幻象转换。财富的社会形式与物质内容相背离为投资原动力转型提供了现实条件,其背后更关涉人类的精神现象学问题:人们过溢的心理预期和精神创构性,市场信息解读的过度自信和工具理性的滥用。幻象导致社会财富泡沫日益膨胀、投机心态盛行等问题。虽然财富幻象逻辑预设的财富发生机理对一个国家实体经济的繁荣和国民致富具有促进作用,却极大地消解和挫伤了普通大众辛勤劳动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意识,深入理解马克思关于“财富一切源泉的充分涌流在于社会劳动”的真谛,将有利中国经济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基于精神需要的消费行为,关注的不再是物品的实用价值,而是物品的符号象征意义。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以及对终极价值与终极意义的追问。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反映。然而,消费也容易被贪婪的欲望所掌控,占有欲、财富欲、权力欲等驱使着人们近乎疯狂地膜拜物品所承载的社会意义。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就是符号消费异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作为意象的符号系统,广告以图像和语言为基本结构要素。而广告图像的视觉传达是利用符号进行的视觉上的传达和交流。只有那些新颖简练,让人一目了然的广告才能给仓促、奔忙的人们以获取信息的机会,所以,追求新异和个性,制造冲突和矛盾来获求引人注目的新异形式,是现代视觉符号设计的主导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