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党中央对文化工作的战略部署,是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近年来,佳木斯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共文化服务意识不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开发利用不够、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匮乏等。为此,必须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投入、提高现有设施利用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体建设阐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中,建设主体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功能。理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的概念,找出各建设主体在发挥功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探求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和相应对策。对于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城市文化空间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的公共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日益引起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它不仅关系到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和公民的文化权利诉求,还关系到城市文化空间的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对城市文化空间具有再造作用,支持着文化消费的大众化和城市文化的创新能力。只有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嵌入到城市文化空间的拓展中,成为空间再造的一部分,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才能有效发挥,公民的文化权利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4.
大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对我市提出打牢人文基础的战略部署。要深入对大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一是要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基本认识;二是了解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三是拓宽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四是落实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傅才武 《江汉论坛》2012,(1):134-140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然生长"道路不同,当代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走一条改革转型道路。建国之初确立的国家文化事业体系,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基础、人才基础和物质基础。但是,作为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传统文化事业体系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代表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理念和管理方式,存在着从理论基础到功能结构上的诸多差异。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传统文化事业体系但又必须超越传统文化事业体系的系统结构创新,是一种基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公共文化发展模式的重构,绝非对传统文化事业体系的"小修小补"或功能升级。  相似文献   

6.
文化的一体化既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积极、稳妥、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调查显示,当前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文化建设还存在理念规划缺失、集体活动匮乏、产品有效性不足、设施普及率及利用率低、服务管理相对滞后等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明确文化建设的理念和规划、丰富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的供给、平衡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配置、建立完善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等,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有序跟进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城镇化虽不算太新,却是近年比较热门、受人关注的词汇。早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十二五规划再次建议,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今年的两会上,新型城镇化依然是热议话题,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文件到学界的热烈争论,再到民间的热切期盼,社会注意力都指向了新型城镇化这个焦点。  相似文献   

8.
云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基础设施网络、优化地方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继续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进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本文在简要概述云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理论与实际,兼顾宏观与局部,重点从理论逻辑与实践指导的层面对进一步构建与完善云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前瞻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者分析了淄博市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队伍素质和文化活动内容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从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薄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具体措施和文化投入不足等方面阐述了淄博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通过进一步完善文化阵地建设,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发挥文化网络的作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形式,加大文化投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等措施,达到完善淄博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陈庚  邱润森 《江汉论坛》2020,(7):137-144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目标要求。从基本标准升级为优质标准,从低水平均等动态发展到高水平均等,从效率效益导向转变为整体效能的考量,以及从充分参与到实现有效获得,是新时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趋向。实践发展表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仍存在标准化、均等化水平不高,综合化效能不优,公民实际获得感欠佳等问题。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和效能评价,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适用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是新时代完善和优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公共文化均等化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全社会各个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文章给出了河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已取得的成绩、不足和薄弱环节,从强化政府责任、完善公共文化投资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角度提出了提升河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既是重要抓手,也是重要目的,做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农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不仅是丰富和活跃农民的文化生活,更主要的是深层次的精神升华和正向价值引领,如何发挥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价值引领作用,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导向机制,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互鉴交流。  相似文献   

13.
社区体育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管理、场地设施、人才指导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城镇化化经历了缓慢发展与快速增长两个阶段,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整体上仍较为落后,其主要问题在于城镇化进程滞后、质量不高、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矛盾凸显、城乡差距依然较大,所以新型城镇化是河北省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加快新型“四化”发展;强化产业支撑,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形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式发展;提高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弥补公共服务短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创新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5.
文章用实例法分析了流动人口对图书馆利用率低的成因,从阅读推广的角度就培育流动人口社会组织,为流动人口定制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建立图书馆社区流动站等方面阐释了图书馆的各项推广服务。通过专注于流动人口的阅读推广活动,极大地促进流动人口对图书馆的利用率,从实践意义上丰富和推动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6.
行政公开制度的内涵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时,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必须向相对人及社会公开其与行使行政职权有关的事项。实行行政公开利于公民知情权的保护和实现,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是建设廉洁政府的需要,是顺应加入WTO后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这一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公开的观念尚未被社会接受、公开的范围不确定、公开不规范、公开与否属行政自由裁量而不接受司法审查等。针对这种情况,要从观念、制度和立法层面入手,采取正确应对措施,建构中国特色的行政公开体系。  相似文献   

17.
"入世"后公众思想的变化及思想工作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必将会拉动人们民主法治观念、社会公正竞争意识、科学理性精神、民族图强理念等现代文化心态的生成 ,同时 ,也会带来不少不利的思想影响。思想工作要增强时代针对性 ,在社会化、网络化、个性化、自我教育等方面加以改进 ,进而形成现代化的体制和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8.
建筑施工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待于有限政府与责任政府的构建,同时呼唤有效率的公私合作。公私合作包括建设单位与政府部门的紧密合作。社会各界与行政主管部门的合作尤其有利于改善建筑施工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19.
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最大的亮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所在。我国当前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公共服务支出比例偏低、区域之间公共服务支出的人均差异过大、歧视性供给以及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的效率低下等问题,必须从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积极探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通过高铁案例,说明在现代产业体系形成过程中,服务业技术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是所有的服务业技术创新都能对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服务业技术创新还需要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技术创新必须发生在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2)技术创新必须与一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具有可持续性;(3)必须是原创性技术创新。要素禀赋与技术创新的内生关系使中国技术创新存在路径依赖,很难出现符合以上条件的技术创新。因此,政府对创新的正确干预和引导将有利于推动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