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其含蓄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式,和谐的韵律和深沉炽热的感情,成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材料.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去感受发现诗歌中的美,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进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高中语文教学题材,它没有小说婉转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戏曲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却在短小精悍的语言和节奏鲜明的韵律中蕴藏着深远的意境和情怀。学习诗歌可以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丰富学生思维,而恰到好处的鉴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该文从诵读欣赏、意象教学、语言赏析、情感积累等方面对提升高中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一门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学诗、赏诗、写诗是一种慢功夫,对中学生而言,须慢慢地培养,逐步提高。从新教材的编写角度出发看,文学教育离不开诗歌,诗歌是最纯粹的艺术,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较,诗歌更具形象  相似文献   

4.
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能力,而音乐欣赏是一门高深抽象的艺术,如何使原本抽象的音乐具体、形象,由难而易,使幼儿更能接受,从而使音乐更为幼儿所喜欢,需要教师设计、创造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的教学方法有:故事导入法、视听结合法、主题提示法、对比欣赏法、现场演奏法、音乐与美术、文学诗歌、舞蹈律动的结合法。  相似文献   

5.
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能力,而音乐欣赏是一门高深抽象的艺术,如何使原本抽象的音乐具体、形象,由难而易,使幼儿更能接受,从而使音乐更为幼儿所喜欢,需要教师设计、创造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的教学方法有:故事导入法、视听结合法、主题提示法、对比欣赏法、现场演奏法、音乐与美术、文学诗歌、舞蹈律动的结合法。  相似文献   

6.
诗歌被称之为"文学之上乘",它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其语言凝练、含蓄,讲求炼字、炼句."诗歌鉴赏"题的考查,既是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考试说明>的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7.
新大纲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在大纳的后面还附录了80首古诗文背育推荐篇目.从这些推荐篇目中可以看出学习诗歌文学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精选在小学课本上的古诗都是古今传诵的绝句,语句精炼流畅,韵律优美,意境丰富.  相似文献   

8.
大家知道,歌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也是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培养的主阵地之一,情感是歌曲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意象作为诗歌的魂灵,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是意和象融汇的复合体,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解读认识意象,对诗之意境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把握,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是把诗歌学习引向深入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体验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接受学习.在这三者中,体验学习,才是人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它是指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技能,养成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巴渝诗词是巴渝大地孕育、生长的文学奇葩.巴渝诗歌主要反映巴渝山川风貌、风土人情、民风习俗的诗歌.从地域上讲,竹枝词起源于巴渝,作为一种民歌,它的产生同当地的风土人情紧密相连,它的形成和传播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班主任要想管理好班级,只有将爱生之情贯穿在班级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才能胜任农村中小学的班主任工作."爱"是一种纯朴而高尚的情感,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保障,是师生之间情感最真挚、最有力、最贴切的连接点.  相似文献   

13.
<我爱这十地>是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家园>话题中的一篇诗歌,如何使诗歌教学富有生机和诗意,笔者在教学后作如下梳理,愿与和各位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典故,是指诗文中作者引用的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的方法.在古典诗歌中,典故的运用非常普遍,它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只有理解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体会其表达作用,才能全面、准确地鉴赏作品.  相似文献   

15.
意象作为诗歌的魂灵,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是意和象融汇的复合体,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解读认识意象,对诗之意境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把握,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是把诗歌学习引向深入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6.
诗也点睛     
诗歌欣赏的目的是获得情感的共鸣.由于诗句精约却内涵丰富的特点,使欣赏者很难进入意境,体味诗情,唤起情感共鸣.这除欣赏能力不足外,欣赏方法不当亦是重要因素.本文拟就从诗情、诗境的欣赏过程出发探讨出"抓诗歌的点睛之笔"这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系统工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重视人文教育,尤其要重视诗歌资源的开发,重视诗歌教育的特殊价值。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人学所关注的对象是“人”,即具有强烈情感、态度、意志和目的、需要等主观意识的存在物。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教育活动,不仅要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而且要侧重于人的生存意义、生活方式、生命价值的关怀和维护,不断提升人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精神境界以及目的追求等等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王世贞的词论仅有二十九则,却显示了一代文宗开阔的视野和胸襟.其在论词的起源时,不仅看到了音乐的作用,还能够从文学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词体,并非视作诗歌的副产品.在词的体性上,王世贞延续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并从风格和情感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关于词体的正宗和流变上,也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歌的灵魂.每首诗歌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只有通过诵读,品味、析意、练笔等渗透对意境的感悟,引导学生架起诗歌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才能使学生把握诗歌的灵魂,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  相似文献   

20.
音乐与文学是姊妹艺术,特别是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是人类最古老的综合艺术形式,早在原始社会就开始产生发展了,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我国的歌曲艺术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词、曲等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的音乐由开始的歌舞音乐到后来的说唱戏曲音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