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系统阐释和分析南海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合作机制。南海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多样,包括海盗、海上恐怖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跨国犯罪、海上灾害、生态环境安全和资源安全等四大类,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在全球、区域和双边等不同层面的诸多安全合作机制中,都包含了非传统安全议题,机制拥堵和功能重叠特征明显,没能从根本上使非传统安全问题得到遏制。南海对中国的战略意义不断上升,中国应利用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低敏感性,在非传统安全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国内层面,加强海上防卫力量建设,整合国内治理资源;在双边层面,加强与沿岸国家双边合作,提升联合治理能力;在地区层面倡导南海非传统安全治理架构建设,推动秩序与规则建设。  相似文献   

2.
基于区块链的“多节点”协同,能促进国际治理主体间的协作、带动非传统安全治理提质增效。其中,在区块链上构筑的跨国信用、监管和认证体系,与非传统安全治理所涉及的资产运筹、物流追踪和人道救助等工作契合,集中体现区块链在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中的应用性。作为非传统安全治理的重要领导者,联合国对“链上”非传统安全治理理念的引入,集中反映了区块链与非传统安全治理的广泛结合。相应的,联合国各专职部门,正联同其合作伙伴密集开发区块链在经济调节、供应链监管、个人信息认证等方面的功能,并将其运用于防治环境灾害、打击非法贸易、救助国际难民与打击人口贩运等领域,形成以联合国为中心的“链上”非传统安全治理雏形。然而,区块链自身的技术稚嫩和政治敏感,以及相关治理项目造成的商业、社会冲击,将为“链上”非传统安全治理的后续发展带来障碍。因此,为使该新型治理模式切实造福国际安全,以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社会须加紧对区块链技术的因势利导、促其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3.
宿亮 《太平洋学报》2011,19(6):42-50
长期以来,欧盟积极参与了全球性和地区性安全治理,其在东亚地区的行动反映了欧盟推动其安全战略、促进其国际地位提升的努力。但是,对东亚地区安全治理的参与同时也显露出欧盟能力上的局限。这主要表现在,欧盟对参与东亚地区安全治理提出的大量战略文件和规划,并不能够完全得到贯彻和推行。本文试图在对这些战略文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欧盟在东亚地区参与安全治理行动进行梳理,进而探讨欧盟在该领域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肇始于冷战之后。冷战后两极格局的瓦解,战争和传统军事威胁的紧迫性与严峻性下降,以粮食安全、人口问题、恐怖主义等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进入各国视野,引起全球关注。徐华炳先生的《危机与治理:中国非传统安全问题与战略选择》(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7月出版)一书,通过比较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总结出非传统安全的定义及其特征,并把非传统安全问题置于全球和平与发展的趋势中,突出其重要性。接着将研究视角转回中国国内,  相似文献   

5.
西部边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地缘政治环境、能源资源支撑、经济发展联系与文化融合纽带等基础条件。在深度全球化时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推进,一方面给我国西部边疆及其周边国家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给我国西部边疆原有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叠加了诸多新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挑战。这些叠加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与生态等领域,呈现出致因复杂性、威胁多向性、跨域流动性、演化嬗变性等特征。新时代,必须树立共享安全理念,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深入探究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略与路径,加强国内外通力合作与协力共治,实现"平安边疆"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良性互动,才能有效维护西部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以来,随着欧美日等国受到重创,经济实力不断下降,东北亚区域潜力日益上升,地位不断凸显,影响日益扩大。与此同时,随着制约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传统安全风险不断缓解,自然灾害、生态破坏、核能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影响却日益扩大,并有不断演化成困扰区域合作的主要障碍的趋势。如何在突破区域传统安全羁绊的同时,强化和构筑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制度建设和合作机制,成为东北亚区域合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欧盟已将对其海洋外部边界的治理与管控纳入《欧盟海洋安全战略》范畴。"非法移民"或"难民"的涌入,不仅为欧盟社会、政治秩序造成负担,也因其常与海上跨境犯罪及非法走私等密切联系,对欧盟海洋安全构成威胁,迫使欧盟海洋战略由侧重经济发展转向危机管理。因此,在军事层面欧盟通过实施"索菲亚行动",快速打击有关偷渡、人口贩卖等行为。在民事层面,扩大"欧洲边境管理局"的行动及职能范畴,充分利用国家间合作与超国家层面政策结合,克服国家层面共同外部边境治理和管控的不足。欧盟以此为基础,通过海上多重监管及信息交互系统的建构,突出军事和民事手段的结合。本文基于欧盟海洋外部边界安全治理面临的海上非法移民问题,着重分析欧盟相关军事和民用政策内涵及其联动,从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评估欧盟相关政策的治理效果,并就其对中国完善相关海洋外部边境治理相关政策进行可能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刘长松 《阅江学刊》2022,(2):46-60+172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新型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气候风险的溢出性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气候变化引发传统安全问题,加剧非传统安全问题,激化发展中国家资源竞争与武装冲突,地缘政治竞争和气候变化安全风险的跨国扩散加剧全球安全风险。从国家安全和人类安全两大概念入手,遵循“后果—影响—风险”的逻辑链条,构建气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开展气候风险评估。目前,发达国家率先开展气候安全治理,国际组织积极推动各国采取行动,但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不能适应气候风险的范围和规模。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升全球气候安全治理水平,应当加强针对气候安全风险的分析评估与管理,结合气候风险特征完善区域气候安全治理路径,协同推进气候变化的减缓、适应和灾害风险管理,制定并完善气候安全风险分级管理政策框架,通过气候外交与大国合作构建全球气候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使各种各样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国际政治研究中的重要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是国家间的积极相互依存问题,这意味着可以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长期的、稳定的国际合作需要国际制度来提供保障.然而,全球体系层面的国际制度性公共产品存在着缺乏针对性、效率低下、易为体系中的大国操控等诸多缺点,不适用于解决地区性差异较大的国际非传统安全问题.通过区域治理即以区域制度保障下的区域合作来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是解决国际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一种更有效的选择.区域制度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更强的地区针对性,也具有更高的效率,同时,也可以摆脱全球性大国对公共产品的操控.  相似文献   

10.
海洋问题的重要性使欧盟开始关注海洋治理,并在实践中发展出特定的治理结构,囊括主体、客体、机制和目标四部分。欧盟海洋治理模式反映欧盟与治理主体的互动关系,受到治理区域、治理能力不对称程度和治理意愿强弱三个因素影响。在海洋治理域内,欧盟的海洋治理模式主要依据治理能力划分为竞争型和主导型,其中竞争型治理以制度竞争为主要手段,通过国际规则处理与全球其他行为体的互动关系,而主导型治理下欧盟发挥关键性作用,推广规范和标准。在海洋治理域外,欧盟的海洋治理模式依据治理能力和治理意愿划分为参与型和兼容型,在参与型治理下欧盟发挥辅助性作用,在兼容型治理下欧盟倾向于减少制度竞争,推动治理机制对接。欧盟海洋治理模式面临治理能力与意愿不匹配、成员国协调困境和主体地位弱化的局限性。未来欧盟将持续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在实践中完善和扩展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与传统安全威胁相对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广泛性、跨国性、非单一性、无序性和强危害度等特征,因而是直接关系到全世界所有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问题。虽然非传统安全问题几乎涉及了除军事外的其他所有国家安全领域,其行为主体也非单一,但归根结底是“人”的安全问题,因此,寻根究源,要善治非传统安全威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2.
欧盟机构对中欧"一带一路"合作的关键领域拥有专属或共享权限,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选取欧盟机构以及对欧盟决策有着影响力的机构附属智库有关文本30篇,分析欧盟机构层面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欧盟机构的认知总体较为复杂,既重视其中的贸易、投资等经济机遇,又担忧规则透明度等;政治方面有明显的疑虑,尤为担忧欧盟的团结和政治影响力的衰落,其认知无法摆脱中国对其"分而治之"的传统叙事;战略安全方面可以理解为能源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双赢,但是担忧"一带一路"倡议对西方主导国际规范和秩序的影响。复杂认知背后的动因是欧盟的行为体特征、力量性质以及在国际体系中的身份。基于欧盟机构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和欧盟的权限特征,中国可以考虑就"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开展多重对接,从欧盟机构、欧盟成员国和地方政府及企业等多层次入手,结合第三方市场合作以及教育与人文领域的长期交流机制来推动中欧"一带一路"合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关系稳定发展、不断升级,为共建“蓝色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但随着中国-东盟合作步入“深水区”,一些挑战难题近年愈发突显。美国等域外势力炒作南海争端并在经济和安全领域拉拢东盟国家,严重干扰地区合作深入推展。新形势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建“蓝色伙伴关系”,应坚持因国施策、双多边共同推进,可优先建立“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以“海洋命运共同体”为指引推动开展务实的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贡献更多“中国方案”引领地区治理规则建设。中国与东盟国家还当灵活运用二轨平台夯实“民心”基础,促进涉海文教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4.
安全属于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非传统安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安全观念,这是因为非传统安全属于社会与自然、社会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产物,体现对人的价值关怀,并以公民对个人安全的感受为判定安全与否的尺度。目前,人类社会处于转型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安全主体是二元的,我们强调非传统安全的以人为本特性有助于建立和平、平等、合作、繁荣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5.
仝菲 《国外社会科学》2023,(4):211-228+247-248
海湾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享有“世界油库”之称,扼守着霍尔木兹海峡,地缘战略位置十分优越。鉴于海湾地区在国际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的重要性,该地区成为各种国际和地区势力角逐的热点地区。长期以来,安全问题是海湾地区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其安全局势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海湾地区安全问题呈现代理人化、跨区域发展以及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叠加交织和互相转化等特征。海湾地区安全局势动荡的主要根源包括边界和领土争端、地区国家对地区领导权的争夺、宗教派系之争和大国干涉等,且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盘根错节。近年来,尤其是沙伊和解后,海湾地区出现了“和解潮”,地区安全局势趋于缓和。海湾地区的安全治理需要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的共同努力,应在“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的框架下,尽快达成共同安全共识,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地区安全架构和安全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际气候治理的重要主体,欧盟气候外交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国际格局加速演进、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的背景下,欧盟气候外交也出现了地缘政治转向。其气候变化的“全球公利”治理视角有所削弱,更强调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竞争性,并将欧盟气候变化的相关举措视为提升大国竞争中实力与影响力的工具。此外,俄乌冲突的爆发也将进一步加大欧盟气候外交的调整。考虑到欧盟在全球气候治理合作、世界经贸体系及全球秩序维护上的重要作用,欧盟气候外交的调整与变化将产生较大外溢效应,为全球气候合作带来挑战,也将为中欧气候合作制造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孟祥玲 《学术交流》2006,3(10):70-72
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非传统安全因素的激增等影响,传统安全观念与模式均被打破,使得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谋求共同的安全成为人类的迫切愿望和要求,为此使得构建世界新型合作安全机制势在必行。当前国际合作存在困难主要有:缺乏监控非传统威胁的统一标准、国际合作的政治意愿较弱、缺乏对非传统安全的预警能力、判断能力和影响力、缺乏国际间合作互信;构建世界新型合作安全机制应遵循平等的原则、尊重主权的原则、长期性原则、互信互利原则;要建立加强全球性合作、地区性合作、扩大安全合作范围、完善的预警系统等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18.
海洋大数据既是大数据技术在海洋领域的科学实践,也是大数据技术和分析方法支撑下的特殊价值实现。充分挖掘并发挥海洋大数据的价值是提升海洋安全治理能力、建设"海洋强国"和"海洋命运共同体",实现海洋"数字化"和"智慧化"的必然趋势。国内外已逐步将大数据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于海洋安全的治理工作中来,在传统安全治理中,海洋大数据不仅能提升海上作战与防御能力,还能助力维护中国海洋领土主权。在非传统安全治理中,海洋大数据在防范应对海上恐怖主义、保障远海航行、维护海洋渔业安全,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海洋数据资源在急剧增长的同时对数据的分析、存储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海洋时空大数据的质量检验、安全监管也亟需技术突破。此外,各国数据保护阻碍海洋数据跨境共享,限制了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9.
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欧盟不得不面对一个复杂共同体的治理难题。试验主义治理模式的出现有效地应对了这一挑战。这一模式的核心机制是同行审议和惩罚性缺省。它通过基于执行经验的反复迭代过程实现了规则的制定和修正。这一模式的出现挑战了欧盟治理中既有的观念和信条。中国比欧盟更早地开始运用这一机制实现大国的治理和转型。只是这一机制在当下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限制,而欧盟的试验主义却在国际范围内影响日益增大。我们应该在追求法治化目标的同时,努力保持体制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以来,伴随美国不断搅动南海局势,引发地区热点紧张升温,欧盟等其他域外力量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立场受到更多关注。目前看,欧盟对南海争议介入不多,也不是地区安全事务的重要参与者。未来,欧盟针对南海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