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在我们看来,超人类社会的道德是没有的”①。“义”作为一种“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②。在封建社会里,农民和地主是两个彼此对立的阶级。因此,就“义”来说,当然也有两种彼此对立的“义”。 农民阶级的“义”,在历史上是进步的。它既是奴隶阶级之“义”的发展,又是本阶级实现革命目标的重要保证。柳下跖说:“出后,义也”③,把在阶级搏斗过程中,不怕牺牲,为掩护同志而自己撤退在后,叫做“义”。《水浒》里的晁盖,提出“竭力同心,共聚大义”,依靠革命农民的“同心”、“共聚”,来实现“大义”。这里的 “大义”,就是造地主阶级的反,革地主…  相似文献   

2.
宋江“杀惜”是“水浒故事”的重要情节,也是宋江人生轨迹的重大转折点。《宣和遗事》中,宋江因情而“杀惜”,之后主动上梁山落草,表现了宋江的重色与冲动,亦显示其极强的反抗性。元杂剧“水浒戏”中,宋江因醉酒而“误杀”阎婆惜,表现了他鲁莽的特点;宋江又有自首情节,这又显示了宋江的反抗性有所削弱。《水浒传》中,作者对宋江“杀惜”进行了巧妙改造,阎婆惜已不再是娼妓,而是宋江的外室,由于阎婆惜一再威胁宋江,宋江在情急之下无奈杀之。这样,宋江的性格不再是重色与冲动,而是稳重与隐忍。这种改造是因为作者要把宋江塑造成忠义形象的典型。  相似文献   

3.
关于明朝正统来年在浙江处州地区爆发的以矿工为主体的“宣寇之乱”以往史家有所论及。有关这次起义的史料,诸如至今残留在宣平城南十里处的天井潭背巨石石刻,明吏部尚书王直作的《陶忠烈公祠堂记》,大学士邱濬撰的《陶忠烈公神道碑记》,以及《括苍汇记》、《鸿猷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明史》和清代处州地区的府、县志均载:“宣寇之乱”的首领是叶宗留、陈鉴胡(或陈谏胡)、陶得二(或陶得义)。而后来治史者论及此事件时,皆冠以叶、陈两人。但我认为,陶氏是此次大暴动唯一自始至终和最有影响的领导者,而陶氏真名应为“德义”,并非“得二”。最早记载“陶德义”这一名字的,是此次暴动失败后的景泰三年,宣平县教谕徐润在《蔡巡检妻包氏传》中写道,“陶德义聚逆流毒村落,俨挈家避难东岩。贼围岩,烧寨劫财货,掠妇女。”稍后,安庆训道彭博所撰的《蔡巡检传》里也记载:“正统十四年己巳,浙处州陶德义聚众劫掠,今安庆望江县  相似文献   

4.
李卓吾首先指出,《水浒》也是“发愤之所作也”。过了半个多世纪,金圣叹又进一步在《水浒》批文中,指出《水浒》是“托笔骂世”之作,而且把《水浒》与《史记》作了许多分析比较。他说:“《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有。”他对施耐庵和司马迁都极其佩服,称他们是“真正才子”、“非常之才者”,说施耐庵“如是手笔,实惟史迁有之,而《水浒传》乃独与之并驱也。”不独如此,金圣叹评点《水浒》,也用了许多《史记》的笔法。只要我们将《水浒》和《史记》的曲笔手法稍加比较,就会发现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5.
刘伟航 《阅江学刊》2011,3(5):99-106
"义"并不是一个具有主体意义的伦理道德范畴,而是一个附着物,是与其他道德、事物、行为相联系的中介,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对人们行为道德的内在规定。在《三国志》中,与"义"有关的词汇则近70个,超过了"忠"、"孝"、"仁"三者词汇的总和。以"春秋之义"来表达时人的道德态度,指导、评价人们的行为和大量以"义"为名的杂号军职的出现是三国"义"伦理的两大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6.
"义"是李贽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梳理李贽书信、史传、笔记、杂著中对"义"的阐述可发现:李贽"义"观念的根本属性是"义固生于心",基本要求是"真"与"自然",是人本心的"有激而为".因此李贽《忠义水浒传序》中的"忠义"需从"心"上解,"忠义"与"侠义"作为李贽"义"观念的具体表现被赋予新的内涵.李贽"义"的观念是特殊的政治环境与学术背景的产物,融通了儒墨两家的思想并有所新变.  相似文献   

7.
“符采”在《文心雕龙》中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是“符之采”,即“玉之横文”,引申为“文采”,《原道》《诏策》篇中是此义;二是“符”与“采”,即玉之坚硬质地与华美文采的结合,引申为文章质实的内在美与富有文采的外在美的结合,《宗经》《风骨》《诠赋》篇中是此义.比较而言,并列结构的“符采”更具理论深度,从这一角度看,“符采”之“符”与“风骨”有相近之处,“采”则与辞赋的“铺采摛文”密切相关.“符”相当于“雅义”,“采”相当于“丽词”,“符”与“采”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交融,其内涵与“文质”说、“丽词雅义”说、“情经辞纬”说一脉相承而又能超越诸说,更为精确地体现了刘勰文质并重的文章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四声”与词义、“四声”与词性两大方面对《四书集注》中的“四声别义”现象进行了分类辨析,得出了“四声别义”是汉语语词一种特殊的派生方式”,这一新观点,并从两个方面对“词类活用”说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9.
号称“朝鲜之朱子”的李退溪,是十六世纪上半叶士林隐逸之风的主要代表。他一生安贫乐道恬淡寡欲,深自韬晦不妄交游,退隐山林不乐仕宦。四十三岁以后,竟然七进而七退,其洁身自好难进易退之操守,在当世被誉为“贤者之山林气象”,“士林之廉节高风”。退溪处世的这些特点,与他所处的时代状况、家世以及身世的遭遇,是密切相关的。对此,笔者在《李退溪处世之道述评》(载《浙江学刊》一九八六年第一、二期合刊号)一文中,已多有述及,勿庸赘言。然而,拙见以为,仅此而止,尚不足以窥见退溪处世之道全豹。还须对其处世的理论基础,作更深层次的开掘。为此,本文擬对退溪“以退为义”的处世哲学,着重加以探讨,以补前篇之不足。退溪决意退仕之后,多年来,通过上国王疏札、复友人书信以及答弟子问难等各种渠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很久以前就说过:“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鲁迅先生的这段话非常透辟深刻地指出了《水浒》的要害是投降。梁山农民革命队伍,在投降主义路线的统治下,“因为不反对天子”,导致了受招安,做了封建王朝镇压农民革命起义的工具,所以“终于是奴才”。《水浒》通过这样的描写鼓吹农民革命斗争的命运或者是接受招安,向封建王朝屈膝投降,或者是被残酷的武装镇压彻底消灭,从而宣扬革命的结局是毁灭。 《水浒》反映的主要矛盾,不是广大农…  相似文献   

11.
王鸿滨 《唐都学刊》2002,18(2):104-106
文章从汉语史的角度 ,分析了复音动词“以为”由“A以为B”到“以A为B”再到“以为AB”发展的轨迹 ,进而得出《春秋左传》中的“以”和“为”合用还未普遍具有动词“认为”义 ,只能看作是“以A为B”的兼语省略式  相似文献   

12.
赵树功 《学术交流》2006,(1):155-159
对萧统《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理解历史上多有不同。尤其是“义”的内涵问题,一直缺乏明确的解释。其实,这个“义”是中古文献中经常提到的“文义”之“义”,是当时文人重要的学术才能修养,它是玄学所关涉的经典和对这些经典要旨的领会与清谈的一个总称。义的表达手段主要是清谈,而清谈除了有口谈,还有笔谈或是为谈论准备下的文字资料及记录,“义归乎翰藻”之“义”,正是这些文字资料的代表,而非一般性的“意义”或者朱自清所云的典事。  相似文献   

13.
儒家"五常"的道德优势及其当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宇 《求是学刊》2007,34(3):37-41
儒家“五常”是儒家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兴起于先秦,定型于两汉,发展于宋明,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儒家“五常”体现了“类”的公正、“阶级公正”并具有合理的道德结构,且能够不断结合时代特点适度调整自身道德内涵,使其生成了独特的道德优势。然而在当代的社会语境下,由于原来所赖以生存的诸多现实保障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儒家“五常”正在悄然改变。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涵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仍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忠"的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支柱,也是先秦时期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春秋时期,"忠"观念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向,兼具君德、臣德、朋友之德等多重内客.战国时期,"忠"观念从一种具有普遍含义的社会价值逐渐缩小为一种具有特定主体与对象的具体的道德要求,"忠君"遂成为"忠"观念的首要内容,"忠君"观念呈现出绝对化倾向.同时,忠孝关系也成为战国时期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在二者的优先性问题上经历了从孝先于忠到忠先于孝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16.
伏漫戈 《唐都学刊》2007,23(2):107-111
蒲松龄结合自己的人生际遇,参照明清时期商人的现状和通俗文学作品中的商贾形象,塑造了三类各具特色的商人形象:诚实本分的小贩,道德败坏的奸商,重义轻财的儒商。从这些商贾形象可以看出蒲松龄对商业和商人的认识是正面的,同时,不难发现《聊斋志异》里的商人也具有缺乏自信心、自主性、个性不够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席平  严国荣  曹鸿 《唐都学刊》2002,18(1):63-65
新亚欧大陆桥自 1990年贯通至今 ,一直被“通而不畅”的现状所困绕 ,为了切实发挥它的效用 ,如果以“新亚欧大陆桥”为依托和载体 ;成立由沿桥国家、地区、城市参与组成的“亚欧大陆桥地区经贸合作组织” ,并将其秘书处设在西安 ,必将充分发挥该交通通讯枢纽的综合效用 ,加快西安经济发展 ,提升西安的国际竞争力和地位。  相似文献   

18.
品牌形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由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两部分构成的,同时又是企业的商标组织。旅游品牌形象的构成要素有功能要素和识别要素。旅游品牌形象的评价指标有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和品牌追随度。在旅游市场日益大众化、个性化、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四极"旅游品牌形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龙圣 《社会》2017,37(1):127-155
本文主要利用四川冕宁白鹿营彝族文书和《冕宁档案》,试图揭示明清“水田彝”的国家化进程及其族群性的生成。明万历后期,为抵抗叛乱,部分大凉山彝人被宁番卫招募到平坝充当营兵,形成白鹿营等彝族聚落。入清后,白鹿营彝人随土司的招立再次被纳入国家体制,但直到乾隆晚期,其聚落形态、权力格局和风俗文化等方面仍保持着较强的独立性。此后,随着移民的到来、保甲的编设及文教的推广,白鹿营彝族的独立性逐渐弱化,国家认同感日益增强,最终形成有别于高山彝族的“水田彝”。明清“水田彝”的国家化,既促进了边疆的稳固,同时也生成了其独特的族群性。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的"社会风俗史"意义及其"精神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时人 《求是学刊》2007,34(1):94-105
《水浒传》特殊的“集体累积”成书过程,决定了它是“历史成份”极其稀薄的“英雄传奇”小说,其绾结短篇的特点,使众多“英雄好汉”的出身经历和聚义故事成为这一鸿篇巨制的主体内容。这些主要源于宋元民间“说话”的故事,保留了大量社会生活“原生态”的描写,使《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社会风俗史”的意义。在漫长的成书过程中,《水浒传》不仅在叙事艺术上经历了反复锤锻,同时也积淀、凝聚了“近古”以来中国社会广大民众普遍的观念意识和情绪心理,形成了带有时代特征的精神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