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先秦时期的各门艺术中以音乐最为发达,当时诗、乐、舞三位一体,又往往以“乐”来特指这种综合艺术,因而先秦的“乐”具有文艺总称的性质。当然在这种文艺总称中显然是以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为主的。先秦诸子百家中几乎没有一个不论及乐的,尤其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更为热衷于论乐,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儒家音乐美学观,最后以《乐记》这一理论专著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理论发展的雏形和框架。孔子音乐美学观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理论思想发展的基础和根源,亦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和实质。孔子的音乐美学观不是对音乐的具体创作理论的阐述,而是对音乐的  相似文献   

2.
《乐记》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部系统阐发艺术特征和艺术规律的美学专著。它总结了自《周易》、《尚书》以来先秦儒家的文艺美学思想,开启了两汉的儒家文艺美学思想,它的出现标志着儒家美学思想在理论形态上已经发展到比较完整和成熟的新阶段。这一著作为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美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先秦时期的经济思想演变过程中,儒家消费思想独树一帜,后经孟子、荀子、曾子等人的补充和发展,从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先秦消费经济思想体系,并在中国经济思想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先秦儒家消费思想的主张可归纳为:1.黜奢崇俭;2.等级消费;3.礼仪和宗教消费等。先秦消费思想的演变是以其深层次理论和逻辑底蕴为背景的,包括:生产决定消费论、欲望论、义利论等理论和思想。先秦儒家消费思想在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既有积极作用,也产生过负面影响。从现在市场经济观点来看,先秦儒家消费思想既有指导人们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积极一面,也有限制消费从而扼杀经济增长的消极一面。其中,等级消费及礼仪性消费思想中的不合理部分应予扬弃。  相似文献   

4.
贺竞择 《理论界》2009,(5):178-179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其中的有关理念为后人学习、研究管理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理论源泉.本文浅析了儒家、道家和兵家三种管理思想,并从古为今用的角度评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家有无逻辑,或有什么样的逻辑,这是"中国古代有无逻辑"的题中之义。考察发现,儒家不唯有学界业已关注到的"名"这一逻辑范畴,事实上还可抽取"辞"、"知"、"辩"、"壹"等范畴,构成涵盖逻辑概念论、命题论、推理论、论辩论和逻辑规律论在内的儒家逻辑思想体系。从推论方式看,儒家逻辑思想体系融贯了归纳、演绎和类推三种推论方式。  相似文献   

6.
私学创立之初的孔、墨二子尤其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教育的历程。孔子把传统的"六艺"教育扩充转化为"六经"教育,形成了儒家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深刻影响并规约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路向。墨子主张教育内容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旨归,把教育视为治国的三大措施之一,其教育实践促进了当时学术文化活动的发展。孔墨对教育内容的创新,使智育与德育合为一体,而以德育为主导,德智一体从此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以儒家“德治”思想为主体的正统法律观得以形成,并全面贯注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和司法领域。历史证明,儒家的“德治”思想是符合古代中国国情的。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对中国的法律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委党校谷兴荣教授编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四大治世精典》一书,汇集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关安邦治国的论述,将其归纳为集权人治、集权法治、民主法治、民主群治等四个方面。谷兴荣认为,儒家的理论在政治思想上主要是阐述人治社会的有关特征,他们主张把权力集中到帝王和各级官员手中,在他们的理论中毫无民主可言,同时也淡泊法治,重视人治。但特别强调官员乃至百姓的品德,即仁德理论。从逻辑上说,只要各级官员都讲仁德,都有高度的自觉性,官员就不会腐败,社会风气就不会不正。法家的思想是主张实行集权…  相似文献   

9.
虽然古代儒家没有明确提出道德规范等概念,但是义概念体现了与道德规范等概念较为接近的内涵和观念,义的本源便是古代儒家道德原理与道德规范的本源。古代儒家关于道德的本源理论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传统,即以孟子为代表的性本论传统和以荀子为代表的教化论传统。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传统在宋明时期得到了统一,并形成了新型的儒家道德本源论。这一本源论的理论框架是体用论,理学家将存在分为体用,认为德性是体,教化是用。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说,道德本源于德性;从形而下的经验来说,教化则是道德的本源。德性与教化分别构成了儒家道德的本源或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政治学说有很强的规范性,集中体现于形成了一系列限定君权的政治调节理论,诸如“以民为本”论、“汤武革命”论、“天下为公”论、“兼听博纳”论、“君臣一体”论和“道高于君”论等。各种政治调节理论都是从“立君为民”等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中派生出来的,它们与“以民为本”论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相互论证、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这些政治调节理论也属于民本思想体系,民本思想可以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代称。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变革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植于自身文化传统的中国传统教育,其教育理念无不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这就是孔子所创立的一套具有强烈实践性特征的合智德、通内外的教育理念系统,即合才智培养与道德培养为一体,贯内在心性教化与外向达行于一身的“文化化的教育”。其间,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围绕着政治上的救亡图存,经济上的强国富民进行了三次重大变革。展望21世纪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惟一选择即是:在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进行创造性转换的基础上,实行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院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奇葩。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中国的书院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教育制度在明清之际传入日本,尤其是《白鹿洞书院学规》对日本私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日本私塾咸宜园是江户时代最大的汉学塾,虽然它不具备书院祭祀、藏书等功能,但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影响。无论是中国的书院还是日本的私塾都实行开放政策,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注重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并且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刻苦钻研学问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是中国封建社会主观唯心主义德育思想的集大成者,科尔伯格是当代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从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及儿童教育思想特色等方面比较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我们挖掘传统德育资源,合理借鉴西方先进德育理论、增强道德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内容。考察儒家德育思想史,可以发现从先秦儒家到宋明理学德育理论有一个转变。这个转变概括起来就是在社会本位为德育目的的大前提下,先秦儒家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主体性,而宋明理学则强调对人的限制,强调人对道德规范的遵守。考察这个转变,可以发现儒家德育失去活力和效力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15.
冯增俊 《学术探索》2008,(6):143-144
《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研究》一书全面系统地探讨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发展,重新诠释儒家文化中日本道德教育的时代嬗变,对日本学校道德教育做出新的解读,取得了日本道德教育深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对当代日本学校道德教育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论著。  相似文献   

16.
四个“自我”:高校德育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道德品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德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成长是高校德育过程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改变传统道德说教弊病、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吴新平  徐艳 《云梦学刊》2011,32(5):118-122
凯尔曼态度转变三阶段理论认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包括服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简单说来,就是使大学生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态度转变三阶段的视角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促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态度,转变那些不符合的态度的教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汤凌云 《云梦学刊》2005,26(6):95-99
臧克家的诗论有着深厚的中国本土的理论渊源。儒家哲学积极入世的价值观,诗品与人品相统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中和审美观,杜甫、白居易、孟郊、贾岛的诗歌创作实践,以鲁迅、闻一多、毛泽东等为代表的启蒙现代性诗学传统等因素共同赋予了臧克家诗论直面现实生活、新体旧体兼顾、注重艺术锤炼的诗学品格。其诗论中过分注重诗歌教化功能与社会效果而表现出的审美功利主义倾向,与他对中国本土诗学传统的偏颇/偏激理解不无关联。  相似文献   

19.
美德与规则的统一——兼评儒家伦理是美德伦理的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儒家伦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强调了品格的塑造和个体美德的培养,但是儒家伦理并不像一些西方儒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美德伦理学的类型。相反,儒家伦理是一种整合了美德与规则于一体的伦理学说。这不仅可以显示出儒家伦理对道德理解的独特方式,也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儒家伦理对当代西方道德哲学在建构一种完善道德理论上可能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黎池 《云梦学刊》2002,23(4):40-41
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儒家欲以德治统一全国;奏二世而亡,汉反思法治,德治独尊地位奠定;存天理,去人欲,理学把德治引入禁欲主义的歧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