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唯物史观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并不是刚刚出现的新问题 ,它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初就出现了 ;同时 ,它也不是业已充分解决的老问题。事实上 ,无论是唯物史观还是社会现代化都始终在向前推移和发展 ,这种在动态结合中的相互关系无疑会随着时空等条件的变化不断地增加着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社会心理是对经济、政治的直接反映,是社会思潮和思想理论体系产生的心理根源,因此要有效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当代中国的社会心理基础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有利于深化对普列汉诺夫"五项因素公式"的理论研究,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视域,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途径,促进理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唯物史观视域下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心理基础研究的五层次社会结构中社会心理内涵与定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缺位与成因分析、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与启示、当代中国社会心理的调查和分析、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的理论分析和逻辑结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的构建等基本内容;其次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心理基础研究的主要观点:社会心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关键环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遵循认识的客观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政治诉求,并针对当代中国社会心理的二元性、多样化特征,采取相应对策,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与唯物史观景中强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与唯物史观之间的关系如何?他们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所起作用的方式、特点和范围有何不同?理论界尚缺乏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当代高科技革命的特点对邓小平在社会主...  相似文献   

4.
19世纪70年代下半期,以摩尔根为代表的对史前社会的科学研究和文化人类学的重大发展,为唯物史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历史的局限,马克思对阶级社会以前的史前社会的认识是朦胧、模糊的,这影响到唯物史观一些具体观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马克思晚年在认真研究了当时一系列文化人类学著作之后,找到了科学分析史前社会的正确方法,真正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科学地揭示了私有制的起源及其历史暂时性,从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5.
<正> 社会经济形态学说是唯物史观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迄无定论。本文拟从唯物史观与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历史联系上,对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的两重性内涵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什么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原理,或谓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呢?对此,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作了科学的阐明。马克思的经典表述,是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历史三者统一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抽象。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一书中,在批判米海洛夫斯基时,引证过马克思《序言》中的关于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之后,分析了这个历史观之所以“第一次把社会学提到了科学的水平”,“第一次使科学的社会学的出现成为可能”的根据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拉开了长期掩蔽着社会历史有机体的帷幕,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实现了历史观上的“哥白尼革命”。唯物史观理论不仅要说明社会历史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过程,还要从横断面上揭示社会有机体的复杂结构,对前者的正确说明甚至依赖于对后者的科学揭示。马克思从生产力、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及其内在关系,恢宏地叙述了社会历史的一般结构。由于历史本身的制约,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理论的论述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尤其是对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探讨是不均衡的。一些细节尚不清楚。他们当时研究的“重点放在从作为基础的经济事实中探索出政治概念、法权观念和其它思想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所制约的行动,”他们常常不得不强调被唯心主义者否认的主要原则,“不是始终都有时间、地点和机会来给其他参预相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虽然恩格斯晚年作了重要补充,但也仅是一般原则的论述,还未来得及详细分析和进一步条理化。  相似文献   

7.
在语言交际中,人们从说话者的词语选择、习惯语的运用,以及在不同的语言活动场所使用不同的语言中,往往可以看出说话者及其所属社会集体的社会心理及民族的文化背景。诚如心理社会语言学派所认为的那样,“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而又存在于‘社会心理’之中,是内部结构严整的符号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末以来,心理学在世界上渐成显学,而在中国,心理与行为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各方关注。心理学界的最新动向之一就是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文化心理学本身即为学科交叉的产物,它关心社会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以及文化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文化心理学的学科交叉性质要求它是胸襟开阔的,是可以容纳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取向的,它应该成为各科学者各抒己见的活跃场域。跨学科视域中的心理学研究笔谈正是对上述思路的积极探索,我们希望它有助于从个体与群体、行为与文化、微观与宏观等角度加深与拓宽对人类心理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社会心理与公民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两个层次 ,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健康的社会心理促进公民道德的形成 ,公民良好的道德情操要建立在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中。当前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明显滞后 ,公民道德滑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 ,必须以调适社会心理为基础 ,以规范公民行为、弘扬社会公德、唤醒社会信任、树立良好风尚、形成社会正气等来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最大历史功勋,是给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科学地指明了翻身解放的道路.就整体说来,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解放的伟大思想武器,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就这一哲学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关系来说,联系最为直接和紧密的,是这一科学世界观中的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因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离开了人,也就无所谓历史。唯物史观所强调的人,第一,是现实的人,就是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平凡的劳动从事着变革现实的自主活动的人,也就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现实的人们为了生存,首先必须要解决衣食住行及其…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整个理论界都讳谈人的问题.从80年代开始,我国理论界开展了对人的问题的讨论.此后,理论界对人的问题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目前,这种探索和争鸣还在进行之中.特别是围绕“人与唯物史观”的问题争辩得更为激烈.为推动这一问题的讨论,本文拟就:一、传统的西方人学理论;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学理论;三、“现实的人”与唯物史观的核心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历史进入风险社会以后,人们对它的研究和反思日益热烈,有关风险社会的理论也迅速从西方传入中国,并且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但现有关于风险与风险社会的理论却不能直接拿来解决当前中国社会中的风险及相关问题。为此,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视角对风险与风险社会理论进行重新认知和阐释,并对二者重新做出阐释和分类,这将为发展唯物史观和重新认识风险与风险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并为我国社会发展中进行风险治理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分析,探讨它对现代社会的基本认识方法及功能,并对唯物史现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语言变异语言变异是社会语言学的专用术语。语言变异的涵义一般有两种说法。从宏观上说,指一个语言社区,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该语言社区的语言状况发生了变化。如我国解放以后,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以及大力推广普通话等原因,使得汉语各方言地区的语言状况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总的情况是:方言逐渐向普通话靠拢,或同普通话并存并用,或逐渐为普通话代替;从以方言为该地区的单一交际语,逐渐变为以方言和普通话并用的双交际语。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况。因为社会发展和人们交际的需要,少数民族地区除大力发展各民族语言外,也积极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普通话逐渐成为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际语,该地区  相似文献   

16.
传煤环境是强化社会主流意识、影响当代社会心理的重要场境.社会心理是传媒环境强化社会主流意识的深层动力和源泉.传媒环境与社会心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把握好两者的关系能促进传媒环境和社会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方面的系统工程。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心理等方面对精神文明系统工程进行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理论探讨,是摆在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的基础上,本刊编辑部和我校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邀请校内部分同志就一些问题谈了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大约有8%的人患有躯体的疾病,4‰的人是严重的残废人(需特殊照顾),而其中的四分之一在65岁以下。1988年联合国人口普查与展望证实,在一个健康社区中(250000人),估计有250名在65岁以下的人需要特殊的照顾和护理。必须研究人在残疾时的心理适应,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遭遇到暂时的困难。为了战胜暂时的困难,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续继把改革推向前进,“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就成了当务之急。治理整顿就是要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通货膨胀,总量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经济秩序混乱等问题进行治理整顿,使国民经济基本转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但要完成治理整顿国民经济的任务,不只是经济领域的事情,不能只在经济领域里孤立地进行。在整个社会生态环境这个庞大的系统结构中,经济环境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20.
有关瞵变状态的研究瞵变状态的研究牵涉到的问题比对气质的研究更为复杂.当实验者选择个人自我意识强的受试者时,我们知道,他们常把注意力指向内在尚未分享的方面,因为他们自己这么说.如果实验者利用一面小镜来诱导个人自我意识,我们不能完全肯定受试者是否处于一种暂时的自我认识状态.关于小镜的问题有的理论家认为在作为自我认识诱因的小镜和电视摄像机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区别.而我却详细地说明了小镜诱导出的个人自我认识和电视摄像机所诱出的公众自我认识.总之,这里所阐述的结果与上一章相比较,争论性较强.个人自我认识(1)暗示根据自我意识理论,个人自我认识状态可定义为特别注意自己的尚未分享的方面.这种注意导致对身体、思想、幻想、记忆等.目前状况更清醒的自我认识.缩小注意力的范围,只注意自己的个人方面,会产生一种对目前的体验更为精确的知觉,以及对你想极力回忆的一种真实的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