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邦达昌是近代西藏历史上仅有的因其为噶厦政府经商,为噶厦政府谋得利益而被封为贵族的平民商人。史书对邦达昌家族的记载并不多,仅有的一些记载非常零碎,并且相互不一。本文通过对有关邦达昌的史料进行梳理,叙述这一近代西藏巨商的形成过程及与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关系,并考证其家庭成员,从而把一个清晰的近代西藏巨商邦达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2.
宋代禅宗僧人德韶的贡献,一是光大了禅宗法眼宗,培养了像永明延寿这样的大家;二是联络了吴越钱氏家族,促进了吴越佛教的发展;三是为天台宗的重昌做了奠基的工作,促成了中朝佛教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1972年至1979年间,甘肃省博物馆和甘肃省漳县文化馆通过对漳县徐家坪汪家坟二十七座墓葬的发掘清理,出土了若干墓志。对研究在元代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世袭巩昌便宜都总帅府都总帅汪世显的家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仅对这批墓志中的五则加以标点,并参稽有关史籍,略事校释,使之成为可资利用的文本。  相似文献   

4.
旗昌洋行与19世纪美国对广州贸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思兵 《学术研究》2005,(6):109-116
美商在广州建立的旗昌洋行是19世纪美国在东亚最大的代理商行。旗昌洋行的股东与波士顿商业集团及华盛顿政要均有密切关系,在19世纪中叶,旗昌商人囊括了美国驻中国主要通商口岸的领事职位,几乎包办了在华的外交事务。本文利用商行的档案资料以及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旗昌洋行进行个案研究,勾勒出旗昌洋行早期在广州发展的线索,揭示商业利益集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以加深对中美外交和经济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王艳芳 《兰州学刊》2011,(10):208-210
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传统,其内容不全是精华,科学的态度是既要继承,也要有所批判和否定。文章拟对传统文化中的人治等级文化、私德文化、群体文化、崇德文化、家族本位文化、求和文化的消极影响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鸣远 《重庆社会科学》2012,(12):119-120
近日,吴绍阶先生新作《盐商》面市。这是继《绿林杜缨娘》之后吴绍阶先生推出的又一部章回历史小说。45章、10万字的《盐商》,描述了从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到清末民主革命爆发前夜的盐事与盐史,上下纵横五百多年,以曹家、胡家、万家、吴家和刘家五大家族的兴衰为主要线索。其中浓墨重彩讲述了作为外来者的曹家第二十七代孙曹昌源与本地人"滚地龙"泼皮胡古月之间,围绕着曹氏盐业的所有权展开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资本家产业积累时期对利益疯狂  相似文献   

7.
文厚泓 《船山学刊》2014,(1):160-164
民国时期,受国内外现代化的影响,十三世达赖喇嘛、擦绒、龙厦与"求幸福者同盟"、邦达饶嘎与"西藏革命党"、达扎、根敦群培、平措旺杰与"博巴民族统一解放同盟"等,分别从军事、经济、教育、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对西藏的现代化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的意义理论与词典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维特根斯坦意义理论的主要成分——语言游戏说、用法意义说和家族相似性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维特根斯坦意义理论对现代词典释义的指导意义,并给出了具体的词典释义实例.最后简要介绍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与农地制度创新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在探讨非正式制度安排对农地制度创新影响作用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中国农 村中一些主要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如平均主义、中央集权经济、家庭和家族观念、公私观念对农地制 度创新的影响。最后是简要结论及其对农地制度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全集》第十一卷上,登载了陶行知先生1920年3月21日写给“日昌先生”的一封信,这是陶先生致“日昌先生”的第二封信。同时还附了“日昌先生”先后致陶行知的三封信,信末署名均为“乡教弟柯”。柯即柯临久,亦即“日昌先生”,那么,他为什么自称为“乡教”呢?  相似文献   

11.
美国政府于1899年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把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历史事实接受下来。当英国在1904年第二次侵藏战争和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后试图否认中国对于西藏的主权,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时,美国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而表示了异议。本文主要依据英文档案资料,对当时美国政府在西藏问题上的立场、态度及其形成的背景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1948年间,西藏当局派出以孜本·夏格巴为首的西藏商务代表团,赴印度和美国、英国等国游说西藏独立,但是无功而返。围绕对于该代表团的接待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就西藏的地位问题发生争执。美国政府最后尊重了中方的立场,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表明,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当南京政府在全中国的统治行将覆灭之际,美国政府对于西藏的政策开始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3.
九十多年前的西姆拉会议是英国逼迫初生的民国政府参加的所谓中、英、藏“三方会议”,是英国实施其调整后的侵藏政策的产物。中国政府在会议的议程、地点、方式和西藏地方代表的地位问题上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力图维护国家主权。西藏代表在会上的名称、权限、地位,要由中英在会前多次“磋商”的事实充分说明西藏其实并不是一个什么“独立国家”。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档案文献为依据探讨了抗战期间中英两国围绕修筑中印公路问题就“西藏问题”展开的交涉。抗战期间,中国国民政府试图以修筑中印公路为契机,加强对西藏地方主权统辖。英国政府为维持其在西藏的势力范围和影响竭力阻挠公路的修筑,并企图以所谓西藏地位问题与筑路计划挂钩。同时,英国还唆使西藏噶厦干扰中印驮运线的开通。英国的阻挠最终导致了中印公路计划的流产,给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5.
发生在1904年的江孜抗英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反帝爱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缘政治学说是这场战争爆发的重要因素。拉蒂尔的“国家有机体说”是直接理论基础。英俄两国争夺势力范围、瓜分中国的北上南下战略在中亚、西藏迎头相撞是战争爆发的外交原因。新世纪初西藏的地缘政治价值进一步提升。西藏接近中亚国际政治斗争中心和能源争夺中心。西藏具有中国地理和资源屏障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明王朝的治藏政策之所以是温和而富有成效的,不应孤立地从明朝的国力强弱去评判,这与在当时占统治地位之朱学“王道”思想,还有草原文化的冲击及当时西藏地方的政教发展形势等均有莫大的关系。在主观层面上,明王朝从一开始就自觉地走上了一条与前代崇尚法家、醉心于开疆拓土所不同的发展思路。历史地看,这既是一个具有高度封建文明的中华民族的理性选择,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清朝崛起,入主中原,日趋牢固,边防愈加巩固,清王朝中央对西藏地方的治理不断加强,尤其是在涉及国家主权的地区建置.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在几经更迭后形成以达赖喇嘛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但这种制度无法回避新立达赖喇嘛由转世到其亲政之前事实上的权力真空的问题.进入18世纪后半期,摄政制度应运而生.直至20世纪前半期,历任摄政共15人.摄政掌政远远超过达赖世系实际掌政时间.摄政作为当时代掌西藏地方最高权威一职,在西藏地方史以及与中央政府关系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和作用.本文根据各类相关文献,对清代西藏地方摄政一职的产生、称谓以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挖掘、梳理、探究.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后期,围绕赠送西藏当局无线电台事件,美国国务院和军方情报部门发生争执;同时,美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在西藏地位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美国政府对于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认识更加明确。本文主要依据美英两国的档案、文件,参考中文资料,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对于上述事件进行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西藏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创造了民族教育发展的奇迹,西藏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理性分析国家民族教育政策对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民族教育政策的效用,促进西藏教育事业的新发展,进一步为西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服务。  相似文献   

20.
政府绩效管理是政府管理创新的一部分,关系到政府职能和运行机制的转变,有利于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动西藏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提高西藏地方政府的效率与质量,政府绩效管理是关键。西藏实施政府绩效管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取向,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及其领导干部绩效管理体系,依靠机制和体制的作用,进行科学的政府绩效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