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贵体健先生编著《善卷帝者师》一书所收《善德山》诗作三点考证和补充。其一,《善德山》诗非周必大所作,可能是时任广西提刑的张松兑的作品。其二,《善德山》诗的部份注解不尽准确,应予修订。其三,明代诗人有不少次《善德山》诗韵之作,可以补充。  相似文献   

2.
鲁鹏在《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撰文指出,在马克思那里,“善”与“真”相统一,“真”是通达“善”的途径。“真”与“善”可统一,“可以统一”以尚未统一为前提。反思历史,我们遇到的是这样一个基本问题:求真以发展经济,求善以共同富裕。发展经济讲求效率,共同富裕讲求公平。效率与公平有冲突,人们想二者兼得,却不得不面对何者优先的选择。把“真”放在首位,我们遇到“公平”问题;把“善”放在首位,我们遇到效率问题。我们不能避免二者关系的紧张,只能在由“真”至“善”的过程中寻求它们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就是向善选择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不仅可以在经济领域中合理地选择先进层面的善 ,也可以在非经济领域中实现超私利的善。  相似文献   

4.
康德在对实践理性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对幸福进行了合理的价值辩证,一方面,他完全否定幸福作为意志的规定根据与直接目的,另一方面,他又肯定在意志受到道德法则规定的前提下,幸福可以作为意志的欲求对象,并且与德性可以结合为完满至善。这样,幸福作为自然的善就是德性范导下的一种价值,是完满至善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一种合乎义务的目的,更是人道的优雅生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在麦金太尔的理论体系中,善观念占有第一的位置.但是他所说的善是指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麦金太尔只有德性理论,而没有关于善的理论.但是,麦金太尔的德性理论为探讨这个问题提供了线索:由于他的德性理论以善观念为前提,从而可以从他的德性理论推论他的善观念.他的善观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内在于实践的善、个人生活的善以及共同体的善.  相似文献   

6.
丁若镛的自主之权通常被解释为利玛窦式的自由意志或康德式的道德性自律。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强调自主之权是人可以自由地在善与恶中选择其中之一的能力,后者强调自主之权是人可以战胜恶的自我约束能力;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预设了绝对的善和恶的存在,同时也预设了人具有客观判断善和恶的超验能力。但通过诠释学以经解经法对文本中的自主之权与善恶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发现:(1)丁若镛的自主之权是以善为目的的行为规划能力,既不承认绝对的善和恶的存在,也不承认人具有判断绝对的善和恶的能力;(2)恶源于“不思考”;(3)善是“符合情境的行为”。这意味着丁若镛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儒学的过程中并未简单采取直接引进西方思想的方法,而是在扬弃中积极发扬儒学精髓。  相似文献   

7.
关于善卷笔者已有过一文,此文为对其论证和材料的深化补充。在先秦、汉、晋的有关文献中,善卷是一个得道隐者,亦不知其为何方人氏。隋以后,善卷已被肯定为武陵人。经考察研究,可以断定善卷与蚩尤有着非同寻常的密切关系,他应是蚩尤遗裔三苗或苗蛮的一位首领。善卷传说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内容,体现了蚩尤遗裔三苗———苗蛮人民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揭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8.
善优于权利?——社群主义道德观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群主义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是在对抗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社群主义力图把社群利益置于政治话语的中心,强调“善优于权利”。在对比视野中对社群主义道德观进行系统地梳理,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加以深入地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社群主义道德观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9.
曾桂林 《东方论坛》2023,(1):97-110
明末同善会在中国慈善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极其深远的意义。由于高攀龙、陈龙正的倡行,同善会首先在江南地区流布开来,万历、崇祯年间苏州府吴县、昆山及太仓州先后由地方官绅创设此会,并频施善举。尔后,夏允彝出任长乐县知县,亦将同善会由江南地区传衍、移植至福建,拟订《同善会议》,“与保甲相翼而行”。与此同时,南北诸省有些世家大族,如无锡华氏、吴江叶氏、太仓王氏及山东曹县武氏、乐安孙氏等,皆曾倡行同善会,赡贫族,赈饥民,以化民成俗,维系地方社会安宁。明末同善会的流播,可谓“千古善事只是一道同风”,从中也映照出明清鼎革之际士人经世济民取向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10.
贾谊赋中的意象,香草美人减少而善鸟神兽增多;多用对比句式,即善恶对举,且物我合一,由此形成了其相应的艺术特色。贾谊赋意象的思想内涵有一个由儒而道渐变的过程。通过对贾谊赋意象的分析,可以看出贾谊赋逐渐摆脱了对屈宋的模拟,丰富了文学意象,努力塑造文学的个性,推动了主流文学朝骈俪和铺张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回到中国古代美学立场较易说清问题。我们民族从生命的角度把握美,认定美感是生命力的对接。最初"美与善同意"。后来两者都发展出新意义。在某些层次上可以不统一,但在深层意义上依旧统一。统一的根据是:形式只有能和人的生命活动相应时才是美的,而美的形式可以调校和提升生命,故也是善的。中国古代生命哲学更重族类生命,由此谈善,然而思想家各善其所善,且生命不断展开,因而会出现美与善不统一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善"是一个重要的伦理范畴。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的"善"包含丰厚的思想意蕴。本文试着从"善"的内涵及类型;"善"、德性以及幸福之间的关系;"善"的评价及其理论现实意义等三方面内容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13.
《述善集》与西夏遗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述善集》是新近于河南濮阳发现的一部由当地西夏遗民唐兀崇喜于元末编纂的一部著作集。现存抄本2 件,保存完好,全书共分《善俗》、《育材》和《行实》3卷,内收记、序、碑铭、诗赋、题赞、杂著等共75篇,保存了极为丰 富、异常珍贵的濮阳西夏遗民资料,对西夏遗民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普希金用自己的文字叙事构筑了一个善恶模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没有绝对的善,善中往往包含了恶的因子;没有绝对的恶,恶中往往包含了善的因子;善恶是可以转化的.这既包括善的动机会带来恶的效果和恶的动机会带来善的效果,也包括动机和行为本身也有由善到恶或由恶到善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善"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至善和幸福。在他看来,"善"是一切事物所追求的目的,在这些目的中,有一个最高的目的,即至善,那就是幸福。人的合乎"善"的行为就是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承认、尊重万物的目的并追求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对"善"的理解与描述目的是指导人们能过上一种合乎德行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6.
康德至善论中有一个颇具争议的核心观点,即每个人都负有“促进至善”的道德义务。而为何“促进至善”是人的道德义务,他并未清晰地阐明。对此,许多批评者不仅明确质疑“促进至善”是人的道德义务,而且质疑它在康德伦理学中的实践意义。通过深入分析至善与道德法则紧密的义理关联,可以发现,康德之所以将“促进至善”设定为人的道德义务,根本原因在于至善是人的理性道德意识潜在映射的一个理想的道德世界,后者构成人的道德实践必须预设的一个背景性条件。基于此,康德认为,当至善以道德法则为基础,就能够且应当完成对纯粹意志的完整规定,而一旦至善获得规定意志的合法权利,也就存在着“促进至善”的道德义务。这项义务的特殊性在于,“促进至善”本质上是一个与“义务的后果”相关的实践命题,充分发挥着对其他义务的范导性作用,即通过“一个目的之整体的理念”,使所有道德性的义务能被系统化为一个统一整体,共同致力于理想道德世界的创建。  相似文献   

17.
席勒认为,美和艺术既是通向道德、崇高的手段,更是道德人所应追求的最高目标,这就是著名的“审美至善论”。一方面,席勒的关于审美能使人得到精神解放和自我实现的观点,在当前这个重视物质的时代,是一个长期的重要话题;另一方面,席勒的理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对审美至善的实践途径缺乏具体阐述。重新审视席勒的美育思想,对当代青少年教育、文学艺术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黎紫书 《今日南国》2013,(10):44-44
有人说,人生是一个追逐目标的过程——你制订一个目标奋力捕获它之后,马上就会转而追求下一个目标,.而我则认为,人生更像是垂钓——清晨雾霭未消,你垂钓于溪边;待到晚霞飞满天,收竿满载而归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必须狠抓课堂教学。发现并确认课堂教学中美的因素,可以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导向和标准。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要反映美的本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以具体而感人的形象展示真、善、美的本质力量,使教学过程具有规律性、目的性协调统一的审美价值;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追求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过程;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具有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自由创造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至善论与中立性之争是自由与社群之争后西方政治哲学向纵深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如何回应它们之间的争论成为一个重要话题。对此,威尔·金里卡明确否认它们之间争论的关键是“正当与善何者优先”的问题,并把出现这一问题的起因归咎于罗尔斯本人的误述。通过分析罗尔斯语境中正当优先性的两种含义及其与中立性的关系可以表明,金里卡的归因并不正确,他对罗尔斯的解释存在两个误解。尽管如此,在回答至善论与罗尔斯之间的真正分歧时,金里卡也试图反思中立性原则。此种反思从人们的根本利益在于过一种美好生活之判断出发,论证个人自主性的重要性进而强调社会性文化也应作为平等关心的一部分。金里卡的回应因此既坚持了国家中立性,也明确援引社会至善论,从而打破了中立性和至善论两种主张之间的截然对立,并显示出中立性走向与至善论和解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