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评价孔子的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孔子是代表旧的统治阶级即领主阶级的利益的;鲁国的大夫三桓,尤其是季孙氏,是代表新兴的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的利益的。孔子既然代表旧的领主阶级的利益,从而孔子的思想是保守的。在当时,鲁公要比周天子进步,三桓要比鲁公进步,阳货要比三桓进步;孔子不但不肯和阳货合作,甚至还不肯和季孙氏合作,他主张张公室,他代表保守势力和进步的势力来进行斗争,因此孔子是一个顽固分子。  相似文献   

2.
论孔子与孟孙氏李启谦鲁国"三桓"主持国政100多年,孔子正是生活在这个时期。孔子曾批评过"三桓"(见《论语·季氏》),据此人们认为孔子与"三桓"的关系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其实不尽然,因为孔子不仅批评过三家,而且也赞许过三家。如孔子曾说:"自季孙之赐千锺...  相似文献   

3.
论孔子适齐     
<正> (一) 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到鲁国去,曾与孔子晤谈。当时景公向孔子询问秦国的发展趋势,孔子极其精辟地分析了秦国的情况,博得了齐景公的赞赏(见《史记·孔子世家》)。公元前517年,鲁国上卿季平子与(后耳)昭伯因为斗鸡发生了争执,得罪了鲁昭公,昭公率师攻打季平子。季平子使约鲁国的另外两个大家族孟氏和叔孙氏,三家共同攻打鲁昭公,结果昭公师败,逃往  相似文献   

4.
林剑鸣同志《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第340页说,公元前233年(秦始皇十四年)的秦、赵大战中,“秦将桓齮由于失败,畏罪逃奔燕”。作者自注,系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赵世家》”。经查证《史记》这两篇均未言及秦将桓齮败逃燕国事;先秦、两汉典籍亦无此种记载。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出版)第171页云:“(公元233年)赵派大将军李牧向桓齮反攻,大破秦军于肥,把桓齮打跑了。”杨氏于此加注:“(《史记》)《李牧列传》也  相似文献   

5.
试论朱舜水关于儒学的反思江心力明末清初,流亡日本的朱舜水有感于“圣教隳废”,开始反思儒学,他追根溯源,解剖了儒学的基本原旨“仲尼之道”,突出“诚”、“敬”的地位,为儒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对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圣教隳废”——儒学反...  相似文献   

6.
论“初税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与当时该国的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它不出自三桓,而是出自东门氏。“初税亩”只是谋划之中的事,并未能付诸实践。鲁国土地赋役制度的真正变革,是春秋晚期的“用田赋”。  相似文献   

7.
马政府规划“三都十五县”的行政区划构想,“三都”是将台北县市、基隆市三县市合并为台北“直辖市”,简称“台北都”;将台中县、台中市二县市合并为台中“直辖市”,简称为“台中都”;将高雄市、高雄县二县市合并为高雄“直辖市”,简称“高雄都”。“十五县”是基于既有生活圈的一致性推动县市合并,在县市合并之后,十五县就是指桃园县、新竹县(新竹县市合并)、苗栗县、彰化县、南投县、云林县、嘉义县(嘉义县市合并)、台南县(台南县市合并)、屏东县、宜兰县、花莲县、台东县、澎湖县、金门县、马祖县(即连江县)等十五个三大都会区域以外的生活圈;连同三大都会区域的生活圈在内,  相似文献   

8.
今人案头的“五经”(《诗经》、《尚书》、三《礼》、《周易》、《春秋》)成书情形颇为复杂,大略言之,它们是在战国间系统化,秦汉间方成定本的(以后还不断有所修改,甚或有“伪书”窜入)。然而,“五经”所包蕴的文化内容却来源于更加久远的年代。我们可以把战国之先称作五经的定本前史。本文试图清理这段“前史”的脉络。《汉书·艺文志》说,《易》的成书“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所谓“三圣”指画八卦的伏羲、作爻辞的。周文王、作易传的孔子;“三吉”,指上古(伏羲之时)、中古(文王之时)、下古(孔子之时)。①如果把这  相似文献   

9.
孔子:一个诠释的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关于孔子与孔学的种种论述、评议或谈论所涉及到的不外是三个层面的问题 :“实在的孔子”、“历史的孔子”和“符号的孔子”。其中后两者、特别是“符号的孔子”层面的问题最为复杂。我们只有在具体语境中 ,廓清人们谈论的层面及所涉及问题的性质 ,才能真正把握人们所谈问题的实质 ,并进入谈论者生存意识的核心地带  相似文献   

10.
试论孔子的政治理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什么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学术界迄今尚无定论,观点主要有三,即“礼运大同”说、“论语大同”说、“有道”说。作为“礼运大同”说的仿制品的“论语大同”说,存在着导致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他的治国主张的相互矛盾、对史料的运用和理解不够严谨、准确等不足,此说难以成立。因此,“有道”才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因为,第一,“有道”是孔子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孔子赞美“有道”、痛恨“无道”,说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话,并视当世为“无道”社会,从逻辑上证明了“有道”是他心目中的理想政治。孔子“有道”政治理想有其具体内容,但孔子把实现“有道”政治理想的希望寄托在最高统治者“修己以敬”、“为政以德”上,反映了其思想的保守性和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王力先生主编的全国高校《古代汉语》统编教材(以下简称教材)里,对于《论语》“侍坐”篇(第一分册第三单元文选部分)中“撰”字的解释,值得商椎。孔子的弟子子路、曾晳(点)、冉有(求)、公西华(赤)侍坐时,孔子让他们“各言尔志”。继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发言之后,曾晳在孔子点到他的名字(点,尔何如?)时,  相似文献   

12.
《周易》是中国最古的文化典籍之一。古代传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重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孔子作“传”十篇,称为“十翼”,亦称《易大传》。所以《汉书·艺文志》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自汉至唐,并无异说。北宋欧阳修著《易童子问》,开始怀疑“系辞”非孔子所作。近代以来,疑古思潮高涨,于是有人认为《周易》古经是春秋时代的作品,《易大传》更非孔子所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政治理想大致经历了“以礼救时”、“以仁匡世”、“以无为治天下”三个发展阶段。其中,“以无为治天下”的政治理想是孔子政治理想不断发展、不断扬弃的结果,是在更高起点上对于“礼”和“仁”的复归。  相似文献   

14.
(一)在研究孔子的专家学者中,对于孔子的思想核心问题,有的认为是“仁”,有的认为是“礼”,有的认为是“道”,有的认为是“中庸”。然而,我认为“忠信”才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见《论语·学而》)孔子  相似文献   

15.
<正> 《论语·述而》记载:“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从字面上看,这是孔子在谦虚地检查自己,对于以上三条做到了哪些呢?实际上这是孔子在教学上对所有教者与学者提出的三项要求。这里不仅提到学习和教人的态度,而且还谈到学习方法问题。对于教与学的态度问题(“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人们一向重视,这是对的。但是,对于“默而识之”的学习方法问题,似乎重视不够。因此有必要对“默而识之”的含义小议一番。“默而识之”,一般都理解为“(对于知识)要默默地记住它”。其实,孔子说的“默而识之”中的“默”字,不能单纯地当“静静地,不作声地”讲,从孔子对学习方法的一贯要求来看,这个“默”字中还包含着一个“思”字。孔子所希望的最佳学习状态,曾在谈论颜回时说过:“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  相似文献   

16.
<正> 历来的封建史学家和理学家,无不贬斥桓温和刘裕为破坏“君臣之义”的“名教罪人”、王船山却能以比较客观的态度对他们进行评价,一方面责其有乖彝伦,另一方面在谴责桓、刘时却盛赞其不可抹煞的维护民族利益的历史功绩。透过船山对桓、刘的这些论述,我们不仅可以窥见船山史学思想的进步性,而且可以更清楚地把握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民族观。  相似文献   

17.
百家争鸣,畅所欲言,年来在孔子思想的讨论上贯彻了这一精神。国內报刊发表这方面的讨论文章也很不少。就大的方面来说是讨论关于孔子的世界观和孔子思想的阶级性。由于讨论的发展又引出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一)对于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评价问题。(二)孔子的天道观基本上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问题。(三)什么是当时基本历史  相似文献   

18.
最近校閱哲学所“新論形神”今譯稿,并为主解題。关于“新論形神”的作者由于明吳康虞本“弘明集”①卷五在本篇下題“晋桓譚”。关鋒同志在所著“王充哲学思想研究”的坿录中認为这个“晋”字不能随意抹去,提出五个問題疑为非桓譚之作,并怀疑是晋华谭“新論”之誤。現在仔細考查“新論形神”的作者应断归桓譚。今說明于下。第一、“新論形神”最初被选录不始于僧祐“弘明集”而是始于刘宗陆澄的“法論”。“法論”第十二帙于郑道子“神不灭論”后紧接着就是“桓君山新論論形神”。陆澄撰“法論目录序”云“置难形神,援譬  相似文献   

19.
自孔子以后,至战国末期,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百家爭鳴”的时代。所謂“人性”問題,在当时曾引起了广泛注意。先秦儒家諸子对人性的爭論,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思想家是孔子;第二阶段的代表的思想家是七十子之弟子的世子、密子、漆雕、公孙尼子;第三阶段的代表的思想家有孟子、告子;第四阶段的代表的思想家是荀子。孔子是中国最早一个談到人性的思想家。孔子說:“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的这一句話,說得极明白。各人的先天(所謂性)差之不多;而后天(所謂习)則相差甚多。孔子是位思想家,又是位教育家。这句話,是为他的教育主张立說的。由于时代和阶級的限制,孔子沒有把这一思想加以发揮和光大。  相似文献   

20.
“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这是孔子对其“三忘”精神的概括和说明。所谓“三忘”精神, 即“发愤忘食”的勤奋精神、“乐以忘忧”的快乐精神和“不知老之将至”的不老精神。孔子的人生, 可以说是勤奋的人生, 快乐的人生和不老的人生。他的“三忘”精神, 既充满着“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 也洋溢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是儒家道德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深思之, 于现代亦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