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了拯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高举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复辟帝制的大旗,于1914年7月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中华革命党.该党建立后,在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这一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孙中山称它是第三次革命.本文试就中华革命党在护国运动中的历史地位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曾两次组建中华革命党,第一次是1902~1903年之间在越南河内(或檀香山)将兴中会改建为中华革命党,第二次是1910年将美洲及南洋同盟会机构改组为中华革命党。这两次改组活动在孙中山革命奋斗经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前一次,他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誓词运用于新组建的革命团体,...  相似文献   

3.
同盟会,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建的,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1912年,同盟会改组后又改名为国民党;随着辛亥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又改为中华革命党;后又复名为国民党。先后三次改组,其成效甚微。只有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对国民党进行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改组。这次改组尽管也未达到预期目的,但是建立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制订了新三民主义纲领,使国民党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迈进了一步,成效较前显著。国民党的不断改组,充分表现了孙中山“天下为公”,一心一意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坚定不移的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4.
陕西护国运动,上承辛亥革命,下启该地区旷日持久的护法战争,意义重大。在讨袁护国之役中,陕西又是北方唯一宣布独立讨袁的省区。本文拟对陕西护国运动的历史加以述评,以从一个侧面来看护国运动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和地位,以及孙中山先生对护国运动的指导作用。一、“华山聚义”——陕西反袁斗争的酝酿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辛亥革命胜利的光辉顶峰。与之相适应,陕西革命党人建立的革命政权也隶属于了它的领导之下;南北议和实现后,袁世凯力图尽快实现其独裁统治,镇压了“二次革命”,在下令解散国民党、篡夺国会权力的同时,也在谋图北洋军阀势力对潼关以西地区的直接控制。  相似文献   

5.
今年3月是贺龙同志诞辰九十周年。贺龙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是我军的创始者之一。贺龙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的。他出身贫苦,早年向往革命,拥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1914年他参加了孙中山另组的中华革命党,在湖南桑植、石门做兵运  相似文献   

6.
论护国与护法运动中的孙中山──兼论护国运动的领导者和护国、护法运动的作用问题孙占元护国与护法运动是为维护辛亥革命所创立的共和制而进行的两次进步运动。孙中山作为发起者和参与者,在这两次运动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其思想和活动如何,护国运动的领导者是谁,护...  相似文献   

7.
欧美政党未能提供革命党是政党的范式,日本朝野人士把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称作革命党,当时国内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以及利用会党的策略,使孙中山把同盟会称为革命党而不是政党。  相似文献   

8.
八十年前,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发动了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皇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不久之后,胜利的果实为军阀袁世凯所篡夺,三民主义面临严峻挑战和野蛮践踏。孙中山为捍卫三民主义,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结果一次次地失败了。孙中山在绝望中得到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真诚帮助,改组了国民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以“联俄、联共、抉助农工”为基础的新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国民党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政党,至今已经过了90多年的历程.她的前身是1894年1月孙中山建立的兴中会,此后数度演变,五易其名,至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正式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国民党”.作为政党,不同时期,她所代表的阶级和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同的,其性质和特点也因时而异,其领袖的称谓也曾几次更改.从中国国民党法定的领袖制来看,经过三次变化.现就本人所接触之资料,对这一问题作一略述.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孙中山针对革命党内部的思想困惑,总结了失败教训,提出"知难行易"的哲学思想,用以团结革命党人和民众,鼓舞革命斗志。其"知难行易"观具有浓厚的进化论特色和民主革命的背景,体现了孙中山追求历史进步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爆发以前,孙中山与宋教仁对如何实现共和政治有着不同的设计,其要点是需要一段时间革命党独揽大权还是立即实行民主宪政;是权力比较集中的总统制还是限制总统权力的内阁制;是一党制还是两党制。由于武昌起义以后的政治现实,孙中山和宋教仁的设计都没有实现,共和政治的建立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2.
由同盟会改组的国民党,其在云南的发展,由于本身内部分歧较多,加以云南地方执政者对国民党的抵制,长期陷入低谷。中华革命党在云南的发展,在护国运动时期曾有过短暂的恢复,其余时间都受到了唐继尧的严防而事实上陷入停滞状态。中国国民党时期,1919年至1923年间的发展处于“地下”状态,1924年“一大”后虽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有进步,但仍相当涣散及薄弱。这些发展过程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国民党自身一直无法克服其组织发展“先天营养不足”的缺陷;二是北京政府时期的云南地方实力派对国民党的态度主要以自身利益为取舍,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了国民党组织发展一直受地方实力派态度影响的客观情况。这些既是民国政治经纬极其复杂的重要表现,也是国民党组织建设及其后建立的党治政体政权脆弱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3.
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后,利用手中的军事实力和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涣散,逐渐迈出复辟帝制的步伐。自1915年8月“筹安会”的成立,至12月12日接受“请愿”、“推戴”宣布于次年元旦起改元“洪宪”,这一系列倒行逆施,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护国运动”的发生。“护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近年来,就“护国运动”自身的始末,已有许多系统、详尽的论述。本文仅就“护国运动”期间北洋军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西南地方军阀等几个主要政治势力的消长分合变化及其对“护国运动”的影响,作一初略的探讨,以期从这个侧面加深对“护国运动”的认识。 一 以袁世凯为头子的北洋军阀是“护国运动”前后全国最大的政治势力。它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股恶势力,也是“护国运动”的对象。 北洋军阀是袁世凯在清政府日趋腐败、不得已操练新军的历史条件下,仿照曾国藩建湘军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一个武装政治集团,它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和私人武装色彩。北洋军是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复辟帝制的政治、军事资本。北洋军的实力,使袁世凯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得到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1866——1925)是广东香山县(现为中山县)人,名文,字逸仙。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后通称中山。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1905年联合华兴会和光复会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学说与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激烈论战。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武昌起义胜利,各省纷纷宣告脱离清王朝而独立,1912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1924年,孙中山先生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在广州召开了有共产党人参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1894年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后来又把同盟会改组成为国民党。他一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设有大量的实践和著述。他的政党思想不仅是中国同盟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的指导思想,而且通过政党运动对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其政党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对其进行发掘、研究,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有现实意义,对今天中国各党派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是,孙中山逝世以后…  相似文献   

16.
在推动护国运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梁启超是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的人物之一。梁启超同蔡锷等共同策划了这次反袁运动。在护国运动兴起后,梁启超多方奔走,为护国运动筹集经费,并游说冯国璋等北洋派将领,使之在护国运动中保持中立。梁还亲赴广西、广东,坚定陆荣廷、龙济光的反袁  相似文献   

17.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华革命党在东北开展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反袁活动。第一次是1914年1月至3月间的筹党、建军活动,揭开了该党在东北发动和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第二次是同年6月陈中孚、邱丕振、蒋介石领导的南、北满反袁起义;第三次是1916年5月,为配合护国战争由陈其美和戴季陶发动的北方反袁战役。这三次大规模的反袁活动,推动了中华革命党自身的发展壮大,打击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由低潮走向高潮。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总结海外革命党党报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围绕“政党为体,党报为用”为核心,对党报的根本性质、功能作用、经营管理、宣传策略等均作 出细致深入的论述,初步建构其党报思想。但揆诸实际,孙中山当时领导下的革命党,政党之“体”尚未健全,党报之“用”自然也难以最大化地发挥其效力。  相似文献   

19.
陶成章与孙中山同时聚集在反清排满的革命大旗之下,但是在经费的分配与筹措问题、民生问题、革命手段诸问题方面,光复会与同盟会政见不一,最终导致分道扬镳.陶成章重新建立光复会,革命营垒发生破裂.两派对此都负有一定责任,但陶成章、章太炎应负主要责任.陶成章最后死于革命党之手,令人扼腕叹息.陶成章是光复会的灵魂,陶成章去世后,光复会解体.  相似文献   

20.
再议“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订正相关史实 ,厘清原初意义的基础上 ,试图着重说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这一口号之所以在辛亥民初产生重大影响 ,与当时普遍流行的“革命党非政党”的观念及民初政党政治的实践有紧密关联 ,而这一口号的长期为人诟病 ,则与孙中山重组、改组国民党时对辛亥革命的总结及后人有关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整体记忆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