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将旧唯物主义改造为革命理论的哲学成果,也是马克思扬弃旧哲学的最终哲学样态。在唯物主义历史化的过程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辨识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中自然科学的直观和最高的直观构成的二重性的直观的逻辑优先性,全面批判了费尔巴哈感性直观与实践主体之间的矛盾。通过揭示感性对象与感性活动的真实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不仅深刻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论停留于抽象的人的概念,更是以高级的哲学直观超越了直观范畴,从而建构起生产逻辑有机介入的实践范畴,使得直观本身在历史化了的唯物主义中获得异质性重生。  相似文献   

2.
结合李毅嘉《试论实践的唯心主义》,提出从反面论证实践唯物主义的方法。1)阐明理论唯物主义,它在唯物主义--共产主义方面与实践唯物主义有相通之处。2)阐述李文集中论证的实践唯心主义即资本主义国家论题。3)提出与之密切相关的理论唯心主义概念。这就从反面印证了实践唯物主义=共产主义,而无产阶级专政则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把实践作为思考人的活动与现实世界关系的逻辑基点,将以往哲学从抽象上谈论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的关系,变为从人的实践活动以及由人的实践活动生成、发展的感性世界来把握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这样的唯物主义,我们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狭隘的形而上学实践观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实践观的歪曲,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各派的共同症结。实践不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不是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不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不是所谓“人类总体性的存在方式”,而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耦合”而成的“一”,它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视野”和“立场”的本体论意义。终结形而上学实践观对于克服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各派的对立及其局限性,建立实践与人类生存困境及其终极关怀的联系,弄清“交往”、“主体际性”等交往实践观的某些基本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发展、思想传播与革命活动的逻辑呼唤;是教条主义与行动指南的逻辑抉择;是深刻理论与具体实践的逻辑结合。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的最初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6.
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所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一种以"感性实践活动"为基础、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实现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和人道主义理论。马尔库塞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上述理解不仅是他建构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起点,而且也代表了人本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解释马克思哲学的共同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性变革的学术范式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马克思本人创立的第一个哲学形态是经济哲学。迄今为止,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已经历了三个里程碑,从而形成了经济哲学形态的三次提升。一是马克思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逻辑架构的构建和经济哲学研究范式的确立;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硬核的探讨和经济哲学学科的创立;三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弘扬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的提出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哲学理论进行创新的伟大尝试。它的一些理论成果深刻地影响到今天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但在关于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争议中,也暴露出实践唯物主义自身的一些不足。作为系统阐述马克思哲学理论来说,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9.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但是那种夸大实践并视为决定作用的“实践唯物主义”则有失偏颇;心管它为改革现存僵化的哲学教材体系带来新的启发,但其关于实践的一些观点仍值得商榷。鉴于对“实践唯物主义”的阐释歧义太多,应尽量避免使用它来代替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一些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效果不佳,其表现之一是,本来各有特色的学生却有同样的感受:综合实践活动既没有发挥其优势,也没有弥补其弱势。多元智能理论的创立者加德纳认为,人人都拥有语言、逻辑一数理、视觉一空间、人际交往等九种智能;九种智能并无优劣之分,只是每个人身上各种智能其组合及运用的方式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研究的焦点问题在于新唯物主义的"实践"与"历史"形式之争.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历程和内在逻辑进路.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经历了具有内在联结和深层递进的从实践的唯物主义革命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复杂性过程.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的对象是一切旧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的对象直接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是立足自身新哲学的内在性革命.从实践的唯物主义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深层逻辑递进的革命实现了哲学与经济学内在融合,新哲学成为"历史科学",打通了通往现实实践的出口,成为彻底改造世界的哲学.实践的唯物主义虽然已经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革命,但它只是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总过程的一个阶段、一个组成部分和基础性环节,因而不能把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同视之,从实践的唯物主义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新哲学自身的内在革命才标志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完成.这一复杂的思想历程表明了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深刻性、彻底性和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彻底批判精神.我们应该在更宽广的视野中理解马克思所实现的经济学科学转向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2.
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的提出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哲学理论进行创新的伟大尝试.它的一些理论成果深刻地影响到今天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但在关于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争议中,也暴露出实践唯物主义自身的一些不足.作为系统阐述马克思哲学理论来说,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3.
"实践本体论"是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究竟是不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问题上产生的."实践本体论"的倡导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而实践本体论是实践唯物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这里的"实践"特指物质生产实践,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认识,因而是人类的根本生存方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归结为"实践本体论"有原著依据.它可以在逻辑、社会历史和生成意义上成立.反对者反驳"实践本体论"主要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物质本体论;二是认为"实践本体论"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实际上,这种讨论打"语录仗"的成分较多,"唯物""唯心"的对立是可以超越的.  相似文献   

14.
实践是人的对象性活动,而人是一种实践的存在。在实践活动中,人把自身之外的一切存在都看成了自己活动的对象,看成自己的客体,与此同时,也就使自己成为主体性的存在。哲学史上唯心主义把认识的主体看作精神性的存在,把认识的客体看成是精神性的主体之所创造、旧唯物主义把主体仅仅看成是认识者,没有看到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而把客体仅仅看成人直观认识的对象、没有看到客体也是人实践的对象。本文在整理马克思主义学说思想基础上以实践为根本,以马克思主义区别旧唯物主义提出的"能动性"为着眼点,加以论述,确立实践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以丰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要求,尝试"和谐社会"构建理论的思维视野的拓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是在何种意义上将自己的哲学称为“唯物主义”的?它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哲学有何区别?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表现在哪里?回答这些问题,从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概念入手,能够获得满意的答案。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感性”理论的批判,扬弃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感性直观”,确立“感性活动”的原则,并把感性活动看作人的生存方式;从感性活动观照物质,从而建立“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感性活动本体论“,它开辟了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来追寻“存在”意义的道路,从而完成了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超越,凸现了新唯物主义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6.
与已往哲学相比较,实践唯物主义的范畴体系发生了重大的、革命性的变化。在实践唯物主义体系中,“实践”范畴是具有总体性质、居于根基地位的哲学范畴,实际活动着的人即主体是其起点,全面的主客体关系是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基本理论框架。实践的主体性思维方式是把握这种哲学及其范畴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人的解放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形成于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和对历史实践中“现实的人”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过程中确立了人的解放的历史主体;在对“现实的人”的阐释过程中发现了人的解放的客观物质基础;在考察现实的人的时候没有离开“现实的生活”,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把人的解放放置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宏伟视域。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解放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看,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研究这一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思维方法和研究视域。理论逻辑阐明人的解放思想演进过程中观念解放、劳动解放和社会关系解放三阶段。实践逻辑指出了确立唯物主义立场、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改变社会环境、进行共产主义运动等人的解放路径的正确方向。历史逻辑是思想形成的基础,理论逻辑是思想核心内容的具体展现,实践逻辑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是行动的指南。这3个逻辑共同构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解放思想的内在逻辑,实现了历史必然性、理论真理性和道路正确性的严整统一,为实现人的解放提供了清晰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诉求之道。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进行了两次理论超越和逻辑转换:一是在历史本体论上实现了对黑格尔精神的世界历史理论实践的唯物主义改造,二是在历史方法论上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整体与部分的辩证思想进行了唯物主义说明,从而解决了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内部的三个历史体论。  相似文献   

19.
20年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前提。邓小平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要提倡实事求是 ,不要提倡本本 ,这是彻底唯物主义的态度。作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时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认识论道理 ,理论结合实际的过程就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同时也是理论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是一次完成的 ,它接受实践的检验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石 ,紧紧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不断经受实践的考验和锤炼 ,因而它能适应历史条件的变化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内在源泉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狭隘的形而上学实践观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 ,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实践观的歪曲 ,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各派的共同症结。实践不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不是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不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不是所谓“人类总体性的存在方式” ,而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耦合”而成的“一” ,它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视野”和“立场”的本体论意义。终结形而上学实践观对于克服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各派的对立及其局限性 ,建立实践与人类生存困境及其终极关怀的联系 ,弄清“交往”、“主体际性”等交往实践观的某些基本问题 ,从根本上提升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