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彭国兴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1):5-8,20
老子和孔子是我国古代阐道、弘道、体道的最伟大思想家.尽管他们的"道"有着互不相同的内涵和特点,但却始终贯穿着"和谐"意蕴;尽管他们的理想之道及体"道"之途互有差异,但他们都从"天下无道"的社会现实出发,致力于实现天、地、人和谐相处的"有道"社会.这对于我们今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如运用孔老道论促进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运用孔老关于天道、地道、人道相互和谐统一思想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建设,运用孔老之道协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共进等. 相似文献
3.
黄顺基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1-3
<正>20世纪科学技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是以往一切时代所无法比拟的,现代科学技术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重大课题。钱学森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与技术 相似文献
4.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
<正>黄顺基教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一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钱学森科学技术思想研究丛书"之一,主要内容包括:钱学森创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历史背景、基本思想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科学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5.
胡和平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101-102
现代文学史是文学现代化的历史,是中国文学汇入世界文学的历史.作为与旧文学相抗衡的新文学,它的出现至少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历史条件现代意识(包括文学观念的现代性)的获得和广泛传播并在社会占居主导地位;与世界现代文学同步的文学文体形式的确立;适当的物质条件的准备.近代印刷工业的兴起,新闻出版业的形成,报刊、杂志的大量出现和文学社团以及作家职业化(稿费制)的形成等物质条件为后来现代文学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但"器"的改变是浅层次的,"道"的确立则是十分艰难的.经过近代以来现代意识的积累,量变转化为质变,新文学才得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真正诞生.现代文学的新文体(新诗、现代小说、散文、话剧)及其各种不同的分类体裁都是在"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才真正得以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故现代文学史的起点就是"五四"文学革命时期. 相似文献
6.
潘福元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1):64-66
儒家文化的定位以及它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本文认为 ,儒家文化曾经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在现时代 ,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之间既有冲突的一面 ,也有一致的一面。通过对儒家文化的重新整合、现代转换与创新 ,可以促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何玉人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6):117-124
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理论是在长期的戏剧实践中逐渐形成和成熟的。 2 0世纪 ,自“旧戏改革”的理论主张提出 ,经过充分的戏剧实践和理论准备之后 ,“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的理论成为中国戏剧遵循的发展道路。戏曲表现现代生活是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戏曲“现代剧”的确立 ,使现代剧和历史剧共同成为中国戏曲的基本形式 ,由此开始了中国戏曲的历史新纪元。张庚戏曲现代剧的理论为中国戏曲寻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戏曲现代化的目的不仅仅在戏曲本身 ,而是整个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8.
李晶雨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轿车广泛地融入了现代生活,构成了本世纪最具技术社会特色的人文景观。通过分析汽车、家用轿车对现代生活产生的正负效应,强调了轿车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阐述了如何加快轿车普及速度以及克服负效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孙莹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3(3):300-303,312
通过对"传统儒家文化"、"历史"等概念在不同时期的具体"所指"进行分析,阐明<白鹿原>所力图展现的"传统儒家文化"只是作者在当代具体语境中对"传统儒家文化"与"历史"的重新建构或叙述.而这一建构或叙述因符合当时人们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期待而获得认同.但在此类新历史小说中所体现的与以往用政治权力观念图解历史相对立的叙事模式,在反思"五四"以来对传统儒家文化简单否认的同时,也容易使人们放弃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多方位思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力学与现代生活"的教学研究,阐述了如何从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上进行力学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以道求治的政治哲学,是从早年到晚年演进深化的过程.在其早年,王安石认识到分裂的先王之道无法言治,于是从道之不一转而求道之全.在学术中期,其以诠解经书、诠解经义的方式求道,但因其释经行为存在主观性,传播方式存在强制性,使得他所阐发的道,并未得到士人的认可.至晚年退居金陵,他通过著《字说》诠解文字本义,来确保所诠经义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但王安石为把治世观念注入经义,导致《字说》中的文字诠解,往往牵强附会,故而由《字说》挖掘经义,由经义呈现圣王治世之道,再由道求治的政治哲学建构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12.
农村生活形态的历史考察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农村生活形态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循着农村生活形态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轨迹,将农村生活形态的演变过程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传统社会的农村生活形态、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的农村生活形态、现代社会的农村生活形态,并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农村生活形态的具体特征。城乡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就是城乡统筹的社会,城乡统筹发展必然促进农村生活形态从同质性向和谐的异质性转变。 相似文献
13.
菲利普·罗斯是当今美国文坛著名的犹太裔作家,创作了许多颇具影响力的作品。《反生活》是罗斯系列自传性小说之一,写作技巧独特,叙述内容跳跃性强,一反传统小说的风格,具有超现实主义特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超现实主义下意识书写,虚幻与现实相统一的理论来解读《反生活》的创作技巧,从而探析主人公对自身犹太文化身份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姚昌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西游记》作为一部内蕴十分丰富的神话小说,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挖掘其价值与意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传统的写美女爱情的词句理解为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这种创造性的阅读方法及其得出的“三境界”结论,对我们重读《西游记》极具启迪意义。《西游记》表现出来的正是一种追求崇高理想,为之努力奋斗,历经艰险,终于到达胜利彼岸的精神与过程 相似文献
15.
商海燕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5(1)
本文从文化翻译中的偏见与误读入手,介绍了闵福德译本对孙子兵法"诡道"理论的误读,阐述了孙子兵法诡道的科学内涵,从西方意识形态、译者的知识背景和能力以及翻译目的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导致闵福德译本产生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为探索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历了曲折而艰苦的奋斗征程。回顾与反思这一探索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教训,有益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黄诚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6(2):64-69
革命与佛道思想构成程善之小说创作的主体特征,贯穿其民初的文学活动。其思想形成的诸种缘由与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相关,导致走向虚无。将其重要作品置于民初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下考察,体现着民初知识界的丰富与复杂,以及现代文学/文化史链条之一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在我看来,历史教学更是如此。历史是过去的生活,生活也是未来的历史。站在生活的角度仰望历史天空,用生活的眼光解读历史,让历史在生活中走进学生心里,也让历史教学在生活中走向课堂高效。 相似文献
19.
米文科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2):127-128
正关于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学的关系研究,学界已有成果主要从个案出发,重点围绕代表人物来展开,如通过对现代新儒家思想渊源的分析、理论体系的建构来探讨其与宋明理学的理论关联。即使以二者的关系为主线也是从人物着手,因此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逐渐暴露 相似文献
20.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6)
王明珂先生的新作《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文本与表征分析》结合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等多种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从反思性研究视角为历史学研究提供研究方法指南,试图使读者能透过文本表象(表征),认识社会情境本相,练就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够聆听到历史的弦外之音,进而有所行动,让人类生态逐渐得到良性调整。这部著作对于研究处于边缘地位的民族历史及其传统文化变迁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