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因有以禅入诗、入画的传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诗僧、画僧、诗画僧。文人墨客创作的“禅意诗”、“禅意画”与禅僧禅心外化的“禅诗”、“禅画”有本质上的区别。苏曼殊诗画带有明显的禅佛色彩,如其诗画里大量出现的禅佛名相以及带有“依我自悟”表征的“我”的形象第一人称代词,进一步强化了其现代禅僧的身份特征。  相似文献   

2.
笼统而言,或许只要用“禅与诗”、“诗与禅”三个字就可以标出中国禅学与诗学的相互渗透、相互融通这一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所涵括的内容了,正如批评家常举出“以禅喻诗”、“以诗寓禅”、“以禅入诗”、“以禅品诗”等标目来总结一样。确实,佛学东来,三教融合,中国文化在选择、融通、同化与变异的发展中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中国化佛教禅宗的产生以及诗、禅的交融契合更是其中最精妙玄微、最复杂多绪,同时又是最富华美的篇章,要在宏观上从各个层面去勾勒描画,在微观上从多种点面上去分析评论,从历史发展上把握诗禅精神,并非容易之事。更何况,“一说即俗”是禅家的不二法则,所以,人们常常用模糊的  相似文献   

3.
诗与禅     
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少诗人与诗论家同禅都有不解之缘。从佛教“普渡众生”的教义所涵盖的社会心理和民俗心理方面,从创作主体“心远地自偏”的人生体验、情感流向、人生向往同佛门“清净的禅定”境界的会通问题上,从道佛两家“无为”、“无欲”的人生态度与诗人“童心”相交的结合点上,即从文化与人生的角度,都充分显示出诗与禅的内在契机。禅渗透于诗,既是禅境与诗境的整合,也是禅道、诗道与人生之道的整合。没有禅就没有诗佛王维,有了禅才有陶诗的情怀,苏词的胸襟。  相似文献   

4.
“诗禅相通”说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近年不少学者作了研究。作者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现代视野与框架对这个命题作了较全面深入的探讨。本文探讨了诗审美态度与禅的态度各自的内在意义,以及两者的同异,指出在西方美学没有引进中国之前冲国诗论家以禅沟通诗,以禅的态度沟通诗审美态度,是一种有理论价值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晚唐五代是诗僧文学理论创作的兴盛期,诗僧们认识到作诗与禅悟的种种相通之处,并开创了“以禅喻诗”的道路,这一手法可细分为以禅评诗、以禅拟诗、以禅参诗、以禅论诗四种。他们在句法理论方面的探讨仍在继续,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语言层面的探讨上,注重字句推敲,出现了大量“一字师”的故事,并提出“诗眼”观念;他们的诗格类著作,在体例方面也有不少的创新,为宋人所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元遗山诗集》卷十《答俊书记学诗》:“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下句正后村所谓“将铅椠事作葛藤看”,须一刀斩断,上句言诗于禅客乃赘疣也。句中引刘克庄语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题何秀才诗禅方丈》:“能将铅椠事,止作葛藤看。”钱先生尝释此诗云:“隐讽诗与禅扞格不两立,文词乃禅家所斩断之葛藤也。”依钱先生之说,遗山诗意即:诗是禅客必割之赘疣,务斩之葛藤,遗山此诗对诗禅关系的看法,与  相似文献   

7.
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 《元遗山诗集》卷十《答俊书记学诗》:“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下句正后村所谓“将铅椠事作葛藤看”,须一刀斩断,上句言诗于禅客乃赘疣也。句中引刘克庄语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题何秀才诗禅方丈》:“能将铅椠事,止作葛藤看。”钱先生尝释此诗云:“隐讽诗与禅扦格不两立,文词乃禅家所斩断之葛藤也。”依钱先生之说,遗山诗意即:诗是禅客必割之赘疣,务斩之葛藤,遗山此诗对诗禅关系的看法,与后村同调。  相似文献   

8.
自严羽提出“以禅喻诗”说以来 ,反对者蜂起。刘克庄首先发难 :诗不可为禅 ,犹禅不可为诗也。冯班、钱谦益等踵其迹 ,今人钱钟书等相呼应。文章回顾了反对严氏的主要观点 ,并作评析 ;另外 ,用心理学原理对禅悟与诗悟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 ,认为潜意识是诗禅相通的内在机制 ,并辨析了直觉与灵感  相似文献   

9.
严羽提出“妙悟”说 ,通过“以禅喻诗”的方式说明诗歌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以禅喻诗”的合法性在于 ,禅是一种具有审美、艺术化倾向的价值观。在此 ,严羽正是强调了禅的这一特征 ,以突出诗歌的审美本质 ,使文学从道德和本体的决定下走出 ,并复归审美本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诗禅合一”的角度,通过对禅境与王维诗境的分析,认为,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构成“禅”的心灵状态,同时也构成王维山水田园诗“静”的意境的两极。静穆的观照即是以己虚静之心照彼境之静,飞跃的生命即是禅定、顿悟之后主体对生命作内外一如的重新肯定,自我与自然被肯定地而非否定地统一在审美观照之中。二者相即不二、圓融无碍即是王诗“静”的意境的圆成。王维“诗禅合一”的艺术实践为禅宗美学思潮之渊源。  相似文献   

11.
全面考察晚唐著名诗僧齐已及其《白莲集》,揭示在禅宗思想影响下中晚唐诗歌中的独特的诗禅交融的艺术境界。以齐已与《白莲集》为内容,介绍齐已生平梗概及“白莲”意象的精神意义;统计分析《白莲集》,探讨齐已诗风的“清”、“苦”特征;齐已调和诗禅的努力以及《白莲集》独特的审美意象,揭示齐已《白莲集》所体现的诗禅境界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维诗歌创作受到禅宗思想影响,其诗歌以禅入诗,意境与禅境浑然天成,蕴含着一种禅境的清静空寂之美。本文从“性空”“动静”“体悟”三个侧面分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通过对比评析不同译本的策略、效果,提出禅诗翻译既要再现诗歌的禅意,也要兼顾意象的传达。  相似文献   

13.
谢榛认为诗与禅“悟同而道别”。他把握住悟这条纽带,为强化和牢固诗与禅的关系作出了贡献。他乐道的悟,直指诗艺,使诗精纯。他虽标举顿悟,具体主张却接近渐修。其悟承袭了严羽的“透彻之悟”,且掺杂了道、玄、儒诸家观念,缺乏明确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4.
禅的作用是见性,使被蔽塞的生命动力开流奔放,源源不绝地涌出。见性,这是人类对自身人格与智慧的圆满究竟的追寻。诗的作用是达意,使生命动力所追寻的无限生命及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闪现出来。正是“诗是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参禅求悟,以禅喻诗即以悟来喻诗,这是禅家自六祖慧能之下多用的方法。王维终身奉佛,性意旷达,又精于诗文,诗境空明,诗作既悟禅之理趣,又深谙诗之神韵,以禅喻诗,以诗绘画,以画传音,水乳交融,异彩纷呈,成为唐诗精品。王维诗歌之禅蕴,整合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静中生禅意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相似文献   

15.
普遍认为王维是中国绘画史上“禅画”这一画种的创始人。参禅的“诗佛”王维将禅心与画意融合在其空灵清寂的“水墨渲淡”山水画中,再现了他修禅的艺术体验,开拓出极为优美深邃的美学境界,达到了诗画相融的最高境界,充分体现了空淡清幽的艺术风格。他的“禅境画”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并对后世文人画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王维与禅的论证,阐述了禅画的概念及其起源,分析了禅画鼻祖首推王维的原因,简析了王维与“禅”、王维与“禅画”的关系,推断了王维的禅画风格,阐明了王维开创的禅宗画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屠青  毛建军 《南都学坛》2002,22(6):78-79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在他留传下来的 16 0 0多首诗篇中 ,其中言及佛理与禅趣的诗就有 10 0余首。这些禅诗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可谓“自成一体”。王安石晚年禅诗的艺术成就包括以下几方面 :语言平淡 ,诗意恬淡 ;阐释佛理 ,启人心智 ;以禅入趣 ,尽显其志  相似文献   

17.
诗与禅虽然归属两种不同的文化范畴,但其有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方面。禅对于诗的渗透,其切入点有以禅入诗、以禅喻诗两个方面。诗歌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对佛禅义理的吸取和借鉴,也丰富了诗的审美趣旨。  相似文献   

18.
耶律楚材与孔门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门禅”是三教融通历史潮流的结晶,是禅宗史上值得注意的现象。耶律楚材是“孔门禅”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和行为虽体现为出世和入世两端,但仍以佛学为指归。其“以佛治心,以儒治国”的禅法思想和阐扬行秀一系曾洞宗学说的禅诗集中体现了孔门禅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禅学,是印度佛学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同化与改造而演变成的中国化佛学。它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古代诗论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中国诗学史上,形成了一种诗禅相通的奇特现象。早在40年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就已提出,要考察这种奇特现象,要研究诗禅关系,才能深入理解中国古代诗学及中国艺术精神。然而,从50年代到70年代,诗禅关系研究一直很薄弱。近几年来,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诗禅关系研究,已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课题,而且已发表了一些论此课题的文章;不少文化史丛书中,也有论此课题的篇章。但全面研究诗禅  相似文献   

20.
诗是无言的静默,是只可意会的体验。在这一点上,诗与禅是相通的。但诗人不能象禅家那样在“悟”上著足,他在“忘言”之后还得寻言。西谚说:“语言是银,沉默是金”。如果不能将“银”提炼为“金”,就不能称为诗人了。钱钟书《谈艺录》讲得甚为透辟:“了悟以后,禅可不著言说,诗必托诸文字”,“非言无以寓言外之意;水月镜花,固可见不可捉,然必有此水而后月可印潭,有此镜而后花能映影”。英国诗人奥登说:“诗的最终规则之本质,乃是被唤起的情境与言语系统之间进行有辩证意味的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