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是直面生命、提升生命的事业。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担当者,理应担起促进学生完整生命和谐,引导学生走有意义的人生之路的重任。在对生命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保护自然生命、关爱精神生命、提升价值生命和开启智慧生命是现代教师应该关注的四维度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张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引入高校人生观教育中,培养大学生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思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自身的持续、和谐、积极、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入,一方面拓展了人生观教育的理论内涵,实现理论上的创新与突破;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强了人生观教育与当前可持续社会发展方向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3.
生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珍爱生命、提高生命价值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却表现出生命教育缺失,否定自我生命、漠视他人生命等与生命教育含义相背离的现象。生命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加强生命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生命意识,提高大学生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之生命完整性是人的肉体与精神,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它的实现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使人从一个自在的存在走向自为的存在。人之生命完整性意味着人终极的圆满存在,是人们永恒的追求。教育以人为出发点,不懈追求人之生命完整性,以实现人之生命完整性为终极目的,不断引领人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最终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冯宇平 《南都学坛》2009,29(3):139-140
一、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幸福人生的作用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的真正意义,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大学生的关爱情怀。大学生生命教育以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提升生命质量,推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形成,获得幸福人生为宗旨。从心理学来说,幸福是人的一种体验,也是一种能力,幸福能力的提高需要教育。生命教育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大学生的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校的重要任务就是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大学生的"共存意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入手点。根据调查分析,文章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提高环保意识,教会学生与自然共存;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教会大学生与社会和谐共处;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注重心理健康,教会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7.
生命视野中全面发展教育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面发展教育包括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四育”是身心和谐发展、真善美人格完美统一的要求,为生命发展所设计,但现实中的教育却偏离生命,疏远甚至遮蔽生命。因此,必须把全面发展的教育置于生命的视野中进行反思和重构,寻找教育的生命“家园”,走向教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和谐是人们所有活动的根本和最后归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校中漠视生命、伤害生命、自杀、杀人的事件频频上演,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日益严重。基于和谐的视角下,分析了大学生生命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实施的紧迫性,教育大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从而达到教育的三个"和谐"的目的,即让学生与自身生命和谐、与周围生命和谐、与自然万物和谐。  相似文献   

9.
高校生命教育刍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的不珍惜及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已凸现出来,高校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因此,高校应从生命价值、德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采取多种途径加强生命教育,从而塑造大学生健康而完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提升生命的价值。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生命教育。没有生命谈不上和谐,更谈不上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建设需从生命教育入手,生命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归因。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笔者从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和谐主题认知入手,分别阐释了培育个人、个人与团队、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优秀学生群体、普通学生群体、弱势学生群体的和谐,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和谐的具体措施,力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和谐主题的施行提供基本的框架范例.  相似文献   

12.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好以生命教育为基础的人自身和谐,以爱与责任教育为重点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三条主线,全面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3.
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和谐社会呼唤生命教育.高校应承担起研究和实施生命教育的责任,以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创造生命为教育目标,以开设相关课程和举办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为基本途径,整合高校现有的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构建起高校生命教育体系,以此唤醒学生自信、自主、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用生命和谐构建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校大学生轻生、自杀问题非常严重,给父母、学校和社会带来沉重的打击和伤害,尼尔.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是培养有关心能力的人、构建关怀课堂的理念、树立一种无私的关爱行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分析,提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分析大学生命教育的内涵入手,指明了大学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重点从对大学生进行天、人、物、我和谐生命观的培养,身、心、灵的培育,以及知、情、意、行的整合教育等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命教育的实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生命关怀视野下的高校生命教育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实施生命教育的建议,指出高校应挖掘生命教育的潜力和优势,构建和谐校园:转变观念,树立生命意识;将生命教育融入课程内容,变"知识课堂"为"生命课堂";生命教育实践化;生命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生命教育教学研究化;生命教育机制化,从而构建全方位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7.
生命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利于高校、社会和谐发展。高校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重视程度、教育模式、管理模式等问题。为此,国家应出台政策法规指导生命价值观教育,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8.
生命教育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至八九十年代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推广的一种教育种类。我国台湾地区于1997年引入生命教育,2001年被宣布为"生命教育年",在中小学和大学普遍地推广。中国大陆从2004年开始,辽宁、上海、黑龙江、湖南、云南、陕西、苏州、常州等省市都下发了有关生命教育的纲要或方案,许多省市的中小学里都在开展生命教育,也有许多高校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即是关于生存、生活、生命以及生死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青少年学会如何积极应对人生过程及生死的挑战,学会尊重生命并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培育他们对待自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体的责任感,提高自我的整体生活品质和生命归属感,增进人与自然、与自己、与社会、与世界的和谐发展。2010年7月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  相似文献   

19.
青年大学生的生命理应充满活力、激情、乐观和向上,但现实生活中,他们轻视和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和学生人文精神的缺乏。对此,必须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关爱生命的意识,同时加强生活挫折、生存能力及生命价值方面的教育,以帮助其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和生命价值观,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育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至八九十年代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推广的一种教育种类。我国台湾地区于1997年引入生命教育,2001年被宣布为"生命教育年",在中小学和大学普遍地推广。中国大陆从2004年开始,辽宁、上海、黑龙江、湖南、云南、陕西、苏州、常州等省市都下发了有关生命教育的纲要或方案,许多省市的中小学里都在开展生命教育,也有许多高校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即是关于生存、生活、生命以及生死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青少年学会如何积极应对人生过程及生死的挑战,学会尊重生命并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培育他们对待自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体的责任感,提高自我的整体生活品质和生命归属感,增进人与自然、与自己、与社会、与世界的和谐发展。2010年7月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标志着生命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中国的生命教育事业已经从引入、消化、探索、实验的阶段,进入到稳步推进、全面实施和取得实质性成效的阶段了。为此,本刊特别邀请了几位在高校已经开设了有关生命教育课程的老师,分别介绍各自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情况与经验,并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这项教育的伟大事业,期望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并真正让广大学生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