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构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认同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的重要途径,而认同的核心在于从政治认同转向文化认同,其中的关键则是高校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觉.高校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高校教师的文化使命意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依托.对马克思主义“真知与真信”,把握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对马克思主义“真讲与真行”,延续它的发展性和世界性;构建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教师传播、推广、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自觉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始终与本民族政治文化认同的变迁相辅相成、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要遵循文化认同层次的递进规律,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深刻影响着政治文化认同内部结构层次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抵制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同质化的必然要求,是确保中华民族文化特质性、认同性的重要保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有以和谐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民惟邦本”的人本思想等有利于现代化的特质。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放眼世界,积极吸纳西方文化的优秀成分;必须改革文化体制与制度,积极主动地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4.
论述红色文化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它不仅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还承载着优良作风的传递.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指出红色文化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提供精神支撑,红色文化融入能够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高校思政课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标志中国共产党进入更加自觉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阶段,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这种自觉探索的理论结晶的广泛认同。在新时期突出强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强烈的自觉意识,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健康发展的关注,同时这种表述也有利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逻辑归纳。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一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民间文化,其蕴含的文化符号已渗入民众的血液,薪火相传,经久不息。但作为普通民众,有可能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表现出一些文化拒斥的社会征象。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对民间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文化重建,促进普通民众的文化认同,对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魂”。近年来,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上,出现了“以儒代马论”和“以马废儒论”的错误倾向。研究认为,“以儒代马论”企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去“儒化”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倾向; “以马废儒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割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脉; 两者都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都是根本错误的。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对“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真正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对全球性的现代性文明危机提出得以解决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才能使中华文化实现现代化,真正复兴到世界文化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以一种先进文化形态的身份,同中华民族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和信仰的过程。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政治意义上的认同建构应该以文化的认同建构为基础和前提。从文化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整合、提升,并实现自身不断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质上反映了人民大众对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与选择的过程。面对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挑战,需要不断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努力推进文化现代化,才能赢得人民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进一步文化认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需要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引导人民大众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内化为自觉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讨论中,有“实质性”建构与“话语性”建构两种不同的观点和倾向.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不仅仅是一个新概念和原则性的目标倡导,不能仅仅是一种“话语性”建构,根本目标还在于“实质性”的具体建构,因而必须有清晰的“学术定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实质性建构,当前的任务是要在研究范式上彻底实现从“革命”到“建设”的转变,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理论体系这个核心主题展开哲学化的研究,在文化根基上可持续地以哲学的形式继承和提升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只有这三个基本面在思想、理论和学术上真正到位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才可能是实质性的.  相似文献   

11.
实践主导与文化扬弃已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范式和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不能满足于宏大叙事,还要就具体观点“如何化”解决实现路径问题。列宁首倡的“加重对党员判罪”思想,其精神实质就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以及在此过程中反对特权、从严治党。通过实践主导与文化扬弃,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在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得以继承,形成了“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处罚”论断,在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后得以发展和弘扬。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仍不能止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相映衬,文化扬弃仍然要实现“同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当代中国文化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一个核心和关键命题,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必须予以仔细厘清;细致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基本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进行更加深入的系统考察,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是与中国问题相契合,基础是与中国实际相符合,实质是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根本是与中国人民共命运,关键是与中国经验相提升,最终是与中国文化相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主要指环境约束中国化,主体状态中国化,主题内容中国化,实践经验中国化,理论创新中国化,文化精神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鲜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结合、融合、磨合、整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由观念形态转为实践形态的过程。从文本依据、精神内涵、理论层面、文化意蕴、学科建设和当代视野等方面对此进行阐述,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尤其是湖湘文化的文化特征和文化风格对毛泽东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形成的理论渊源与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传统、“圣贤豪杰之特质”、“恃己”和“贵我”观是分不开的。以湖湘文化为研究切入点对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进行新的解读,可以扩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研究视野,对探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地域文化特征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所谓马克思主义区域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国家的区域性实践中实现本土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于区域化,不同区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的、主体的、实践的等动力,这些动力是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合力的重要因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区域化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来说,湖湘文化所蕴含的典型文化特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动力,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通过传播、应用与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其中国化提供了主导动力,中国共产党湖南组织领导的革命实践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6.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的科学命题从提出到现在的60多年的历史进程深深地扎根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等三大理论成果,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同时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也曾陷入过把马克思主义偶像化、片面化、教条化、凝固化等理论"误区",给我国革命和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不仅要研读马克思文本,而且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立足现实,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7.
简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基本阶段 ,邓小平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的延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在当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邓小平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视野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国社会发展对现代性诉求的必然反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最高意义上的现代性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双重文化意义,既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又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方向。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蕴涵着建构新的现代性的价值诉求。马克思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中国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必然选择,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共"八大"前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建设方面的第一个里程碑,它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展,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