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与词的本义和本义之间、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引申义和引申义之间,均可构成反义义场。反义义场既可以由义位和义位构成,也可以由不自由语素义和不自由语素义构成,或由义位和义丛构成。由不自由语素义和不自由语素义构成的反义义场是古代汉语的遗留。属于同一反义义场的各个成员,它们的配价都是相同的;反之,配价不同的两个词,不能构成反义义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语义场理论的概念义描述 ,剖析了传统语义场理论研究的不足 ,提出了“文化义场假说”,进而指出一个完整的语义场应包含两个基本内涵 :表层意义上的概念义场和深层意义上的文化义场  相似文献   

3.
整体与部分义场的定义有宽严之分:宽定义认为,在Y与X两个词项中,只要符合"Y is partly X",那么X和Y所构成的义场就是整体与部分义场;严定义认为,如果两个词项Y与X符合"An X is a part of(a)Y"或者"A Y has X(s)/an X",那么这两个词项(Y和X)所构成的义场就是整体与部分义场。整体与部分义场主要有必要类与选择类、规范类与辅助类以及四个维度分类。整体与部分义场具有传递性特征,可以用逻辑学中的三段论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4.
语义场理论是现代语义学中十分重要的理论之一.反义语义场是语义场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本文从语义对立类型的角度出发,分析俄语反义语义场中的形容词.  相似文献   

5.
以字源义的分析为切入口,揭示了美义场中某些有代表意义的字所反映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秀、娇、峨表现出对自然、淳真的肯定;美、嘉、嫣、好和丰、妙、倩从两个方面表现出人类对于旺盛生命的赞美;善、淑、修、佳,臧、令和婉分别从三个角度表现了特定宗法制度下人们的审美观点。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踊、跃、越、超、腾、跨、跳、逾(踰)”等八词在“跳跃”这个义位上,具有共同的基本语义特征,形成一个同义义场。该词聚中各词位在词义、语用、语法功能等方面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彼此相辅相成。各词位在义场中地位的消长变化,使该语义场一直处于运动状态,其中“跳”后来居上,在汉魏以后迅速发展,最终夺得该义场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反义形容词即形容词的反义组合.《庄子》一书使用了大量的反义形容词,这些反义形容词有其自身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对应方式.通过参考相关注疏,揭示并解释《庄子》一书中反义形容词的语义场类型及对应关系,有利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这部著作的语言本体.  相似文献   

8.
“欠”义场词属人类语言基本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以“欠”“该”“差”“争”为主导,其分布特点为:“欠”分布最广,为绝大多数汉语方言所使用;“该”南北差异明显,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及以北的官话区;“差”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沿线附近;“争”则密集出现在粤语、客家话、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中。汉语史中,“负”“逋”在隋唐以前曾长期处在“欠”义场词的核心,“欠”自隋唐进入“欠”义场起就呈现出强劲势头,逐步成为“欠”义场的主导词。“该”“差”“争”于明清时期先后出现,均未能动摇“欠”的优势地位。本文考察汉语“欠”义场词的地理分布与历时演变,通过梳理文献得到了各“欠”义场词衍化更替的大致情况,并尝试从社会、认知及语言本身探索其演变原因。  相似文献   

9.
反义关系及对立关系是词汇中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根据语义场理论对反义关系进行分类并解释其语义特征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 ,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传播场是传播模式研究史上最具现代性的内容之一。以自然场的观点观照传播过程,以口语这一主要的和基本的传播媒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传播场在基本方面具有传播主体的两极性、传播主体在传播实践中所受到的多维制约力、制约力具有方向性和可变性、传播主体与媒介具有同质特征以及主体和媒介具有可观察的个性和共性的二象性等与自然场基本同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说别义词     
别义词是汉语里起区别意义作用的一类词.像反义聚合一样,别义聚合也是在人们心理联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反义聚合强调的是词与词之间意义上的相反或相对,别义聚合强调的则是词与词之间意义上的区别.反义聚合是双向、对等的,别义聚合是单向、不对等的.别义词是由于有参照词的存在才产生的,也是在为强调与参照词的区别时才使用的.别义词使用频率大大低于相应的参照词.词典上对别义词作出说明,有利于读者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词的多义义场是一个系统,运用"概念要素分析法"来分析常用词多义义场中各义项之间的异同,可以厘清常用词词义历史发展的脉络,还可以揭示词义演变的规律,是研究词汇系统历史演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词的文化义、交际文化义与对外汉语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文化义作了新的界定,认为词的文化义是词义中隐含的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等诸多文化因素的意义.它是对词义从文化视角考察得出的结果.本文还就文化义与词义及其构成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考虑到绝大部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我们提出了"交际文化义"这一概念,并对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如何揭示"交际文化义"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小说意义本身具有字面义与隐喻义的关系,后现代小说使简单的故事趋于复杂化,以非确定隐喻间接指称现实,依靠字面义与隐喻义的悼谬关系,拆毁原生指称关系产生指称幻觉。  相似文献   

15.
概念义素与功能义素的不均衡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素是义位的组成要素,也是最小的、有区别意义的语义单位.义素可根据语义表达中的不同作用分为概念义素和功能义素.所有的义位都含有功能义素,大部分义位既含有功能义素又含有概念义素,而少部分义位只含有功能义素而不含概念义素.概念义素和功能义素对义位组合都很重要,离开概念义素则无法表达语义内涵,离开功能义素则无法组合为更大的语...  相似文献   

16.
两周金文中表示祈求义的动词计有“祈、乞、匄、赐、襄、妥(绥)、降、求、傅、追”十个。从出现频率看,除“祈、匄、赐”较多见外,其他各词出现频率都不高。从出现时间看,“匄”多见于西中和西晚,“祈”多见于西晚和春秋,两词有一定的先后承继关系;“绥”集中于西中,“赐”、“降”则多见于西晚。出现语境上表现出高度的共性,即基本均见于“对扬……做器……动词+嘏词”形式中,祈求的内容以长寿为主。句法形式上,均以带单宾语(嘏辞)为主。从词义来源看,此类中的一些词(如“易、妥、降”)同时(且主要)为“赐予”义,但出现频率高的“祈、匄”二词则是专用于表示祈求义的,这也是二词出现频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汉字不是单纯的记录汉语的符号。从起源看,汉字与汉语是异源同流的关系,汉字的形义与汉语的词义不完全等同,汉字的意义系统是形义和音义的综合,语言义和超语言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借代义是通过修辞借代产生的词义。借代义同修辞借代一样都是相关而代,但又不同于修辞借代,它是固定了的词义。借代义是相关而代产生的词义,而比喻义是相似而代产生的词义。根据借代方式的不同可以对借代义进行详细分类。借代义具有间接性与依附性、单义性与多义性、文学性与文化性、时代性与民族性。借代义的产生受到社会、语言和认知的影响。词典中对借代义的释义比较明显地用了"借指"、"指"等提示用语。在对借代义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中,借代义的定位以及与借代词语的关系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去“从离义到往义的变化及相关的词汇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去"从表离义到表往义的机制和过程,认为"去"在先秦时期表示的是离义,从秦汉到唐代是从离义到往义的转换时期,唐以后"去"表往义.并讨论了"去"词义的转变所引起的词汇系统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成语由于形式简洁而涵义丰富,具有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和风格的典雅性,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并被广泛使用。但是,因为大多数成语历史悠久,尤其是那些来自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古代诗文的成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或初始义淹没而不被人所知,或使用义与初始义大相径庭,致使在理解或运用时出现错误,因此有必要加以分析,澄清历史真相,促进语言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