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通过运用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理论对思想在社会演变过程中的异化与回归分析,结合历史和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和正在发生的现象、事件的剖析,较为系统而全面的解读了在思想异化与回归的复杂过程以及思想异化与回归的原因。目的在于说明:在社会变革潮流中对思想及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影响之下我们如何结合自己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运用正确的哲学理论分析、判断、选择应该予以吸收或予以抛弃的思想文化——无论是自我异化还是外来影响。从而实现对思想异化过程中积极成分的有效吸收和对消极成分的有效抵制并最终实现个人、社会和自然的健康、协调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2.
现实中知识教学在知识观、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与教育的本真追求相悖之处,存在着知识教学的异化现象。知识教学的应然走向乃是回归其本真面目:回归的基本前提是重新审视与调整知识观与知识教学目的;回归的关键是知识教学过程的改造;回归的基本保证是知识教学规范与评价方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幸福作为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也是马克思一生追寻的方向.为了实现人类的幸福,马克思从"完整的"现实个人出发,消解了以往哲学对幸福抽象而形式的论述,立足于对"劳动-休闲"这一人类生存发展的两个合规律性样态,共同关照着人的幸福诉求与主体性价值回归.对此,马克思以"人民向度"为幸福研究的逻辑内核;以"劳动-休闲"的幸福意蕴为逻辑依据;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休闲"的双重异化为逻辑审视;以实现"劳动-休闲"的价值复归为逻辑构建,强调异化劳动是导致劳动不幸的根源,休闲异化则隐喻在异化劳动之中制约着幸福体验的获得,只有实现共有体面劳动与共享休闲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回归和成为幸福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消除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现实要求。从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异化劳动加剧了社会的不和谐,是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不和谐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现象,因此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防止和消除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居于经济学与哲学的二维空间内进行理论批判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哲学的秘密诞生地。其中,马克思以现实的对象性的人及其实现自身对象化本质的劳动为立脚点,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精神劳动”论题的合理形式,并从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现实状况出发,发现了异化劳动的现实存在方式。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虚伪性以及黑格尔异化理论的抽象性与非批判性,指出两者均妄图将现实异化绝对合理化。而马克思则以现实的、历史的、批判的眼光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异化现象理解为人类自我实现过程中必然生成却又只具有暂时性的特殊的物质生产形式。并且不同于黑格尔力图在主体思维范围内解决这种异化的幻想,马克思提出现实的共产主义革命以实现历史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自然无为”的思想是老子救世的真精神。他希望人们能深刻体会到“自然无为”原则的可贵,从而超越现实,消除现实社会中异化现象,使人性复归于自然本真……要想自然而然地生活,只有等到人类不再以自然界的征服者自居、不再肢解自然,而是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实现。本文拟从顺物自然不妄为,慈爱利物不私为,俭奢有度为善为三个方面对道家“自然无为”思想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异化思想是阿多诺继承前人社会批判理论以及对现实异化生存状况体验、反思的结果,是贯穿其美学的一条红线。阿多诺通过对启蒙的反思,将人类异化的根源追溯到主客二分最初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类文明,将异化看成是与人类历史相伴随的永恒现象,相对于马克思私有制特定时期的异化理论,具有片面的深刻性。阿多诺以其激进的、否定的辩证法为利器,通过对现代主义艺术的辩护,实现了他对异化现实的批判与乌托邦的救赎。  相似文献   

8.
韦努蒂认为,历史上强势文化采取的归化凌驾于其他翻译策略之上,强调异化作为一种阻抗以实现文化交流上的平等,注重语言和文化差异,保护文化生态。国内译界也出现"重异化,轻归化"的趋势,而其观点论述多数依然处于传统译论的视阈,忽略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意味。后殖民视界下的异化与归化翻译的意蕴与定位都很明确,在现实语境下的研究应有更宽的视阈,采用异化还是归化要与特定的社会情境相结合,才能对二者做出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自主性、能动性是市场主体内在质的规定性。经济转型期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市场失序”与混乱、扭曲等现象是主体性异变生成的。市场主体性异变是指在特殊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市场主体性质发生了背离其内在本质规定特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对市场主体本质特性的扭曲与异化,它严重危害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只有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加速有效制度供给,才能遏止主体性变异,走上主体性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10.
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庄子认为人可以通过学习,由得道而得真知,从而超越异化,实现人性本真的回归。在庄子的求真思想中蕴含着真性合理的人性论内涵。庄子呼吁人类真性回归,目的在于改造现实社会,主张以真性个体去打造一个舒宁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1.
人及其异化     
黑格尔将异化问题置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把自然界和社会看作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两个基本范围。在黑格尔看来,任何客体化,任何把精神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的现象,都是异化,而整个历史过程就是通过从低级上升到高级的方法逐渐克服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信仰异化的社会心理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仰是人的本质需要,然而,由信仰所衍生的迷信、邪教和恐怖主义等异化形态始终困扰着人类。无疑,社会经济因素是使信仰产生异化的根本原因,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信仰异化的社会心理成因。文章就试图从集体无意识、末日情结、施虐倾向与受虐倾向等社会精神现象入手,剖析信仰异化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3.
弗洛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现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消费异化的社会:人所创造的世界反过来成为人的主宰者,商品的使用价值被遮蔽,消费从手段变成目的,人们对商品的原理日趋陌生,人们的闲暇时光也因为消费异化而失去了充满意义的、创造性的体验,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为商品与商品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也处于具有"市场倾向"的异化状态;消费异化还带来了人类的生存危机以及人类的真爱迷茫和幸福的丧失。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之资本增殖、价值缺位、生产延伸和欲望失控,是造成这种消费异化的主要原因。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可借鉴弗洛姆批判消费异化的相关意见,树立"重生存"的生存方式,建立生态消费的新模式,注重精神健康的实际需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消费需求,真正做到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消费回归"为人"宗旨,以促进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驰名商标的异化现象在我国越演越烈,不仅有损真正驰名商标所有人的利益,更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反思法律对驰名商标保护的用意时,驰名商标被异化为荣誉称号的思想,在我国已根深蒂固,要靠法律消灭该思想并不现实。因此,单纯要求驰名商标的法律回归收效甚微,目前迫在眉睫的是完善驰名商标的认定制度和对驰名商标认定后的适用进行法律规制,以期将异化现象规制在可控范围内,待其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15.
生命是幸福的基点。本真的幸福是生命完整性的凸显,是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有利于其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主观体验。生命幸福的获得需要道德的呵护与指引,而现实的学校道德教育却使幸福背离了生命,不仅导致幸福的异化而且造成学生生命意义的缺失。因而,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向生命回归,承担起生命走向幸福“监护人”的重任,引导学生去追寻原本属于生命的幸福。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中学习方式的升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这种学习方式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决定的,其学习方式的实现必须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做出科学有效的引导,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教育必须矫正漠视生命的异化现象,回归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发挥化育生命的育人功能。教育要实现化育生命的价值和育人功能,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生命意识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生命的体验,是教师对教育事实的反映,是教师对生命的意向性活动,是教师对教育与生命关系的感知与体悟。增强生命意识有助于教师成长为具有自主性和较高生命境界的卓越教师,有助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觉知生命、关怀生命、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教师生命意识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拓宽了对教师及其教育实践的认识,同时也确立了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实践起点。教师的生命意识结构包括“教师自我”“我思”和“我思对象”。教育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活动,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员。克服教育的异化,回归教育原点,需要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教育叙事是融入教师自身体验而唤醒生命意识的一种方法。教师的反思性写作是增强教师生命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存方式。教师的角色并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理性人,每一位教师都是活生生的人,在生活世界中会与他者打交道,其生命活动就是实施教育的过程,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绽放生命的光彩以及寻找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如何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端,是造成师生关系异化、师生冲突频繁爆发的主要原因。所以,改革目前的高校教育机制,让教育真正回归本位,让教师真正的回归"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让学生真正的回到尊重知识、尊重学习、尊重老师的正确轨道上,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师生关系日趋异化的趋势,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本文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对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信仰是人的本质需要,然而,由信仰所衍生的迷信、邪教和恐怖主义等异化形态始终困扰着人类。无疑,社会经济因素是使信仰产生异化的根本原因,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信仰异化的社会心理成因。文章就试图从集体无意识、末日情结、施虐倾向与受虐倾向等社会精神现象入手,剖析信仰异化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20.
艺术的商品化与大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通常用大众文化的商品化特征来批判和否定大众文化,认为这是艺术的异化。其实艺术始终具有商品性的特征,因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需要通过流通和交换实现其价值。从历史与现实上看,艺术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实现,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正常现象,它给艺术带来了自由,使大众成为艺术享受的主体,是艺术进步和繁荣的表现,所以,市场经济就是大众文化繁荣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