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志愿服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志愿服务代表的助人和自助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但在目前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参与动机不纯,导向作用不清晰;活动内涵待深化,育人功能不到位;活动持续性差,载体作用发挥缺乏稳定性等.文章从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和激励、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建立服务基地、搭建活动平台、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品牌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今,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志愿者的主要力量,他们为和谐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他们所倡导的志愿服务精神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同时,必须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使大学生志愿活动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奥运会、世博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志愿者活动获得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支持。在志愿者队伍中,大学生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他们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志愿活动的各个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弘扬大学生志愿精神也逐渐成为了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弘扬大学生志愿精神,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探讨,以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化是国际上志愿文化发展的趋势,在我国也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方向。基本保障缺失、社会缺乏认同、志愿服务社会效应有待加强等因素影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化步伐,所以,要完善基本保障体系,普及志愿精神,打造服务品牌。  相似文献   

5.
作为志愿者中重要力量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展现了大学生的风采,向世人展现了当代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但大学生志愿精神在得到一定程度传播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缺乏持久性,志愿服务存在流于形式的倾向,志愿精神尚难以内化为志愿者的自觉行为等。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应采取有效措施,如: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协作;增强大学生社会认知、弘扬志愿精神;构建便利可行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机制;进一步落实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青年志愿服务与当代大学生成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发韧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青年志愿服务,是一段跨世纪的华彩乐章。作为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青年志愿服务业已成为一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催生现代文明的全民性事业。同时,青年志愿服务也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是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完善人力资源配置,有助于青年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养成,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北京奥运精神涵盖自信、理性和宽容,和平友谊、相互尊重和理解,公平公正,顽强拼搏、超越自我,重在参与,志愿服务等要素。在后奥运时代,北京奥运精神依旧具备教育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北京奥运精神为引领,培养大学生全球文化意识,弘扬大学生理性的民族意识,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浓厚大学生人文情怀意识,激发大学生创新进取意识,增强大学生竞合意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2011年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成功举办,世界各地大学生积极参赛,同时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踊跃报名参与大运会志愿服务,在志愿活动中实践着志愿理念、感受着奉献价值。利用大学生志愿服务大运会的契机,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大运会中思想认识得到提高,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与探究。  相似文献   

9.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但传统的志愿服务观念影响、激励机制的相对缺乏、政府支持的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建立完善的学习机制、实践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是当前推进大学生志愿精神弘扬与培育工作中应重点抓好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支持力量,在组织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重要作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则实现了自我教育,促进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制度化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注重日常化发展,是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完善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相融合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德育内容的重要部分和载体,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志愿服务中。在新时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此外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社会责任感培养受志愿者自身素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内外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志愿者优良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促进志愿者活动质量的提高、加深服务对象与大学生志愿者之间的感情,树立其良好的志愿服务形象。提升大学生志愿者个人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培育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目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具体体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需要有效载体和实践平台.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志愿服务活动,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平台.高校须精心组织,积极宣传,加强引导,将志愿服务与学生成长成才教育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利用志愿服务活动这一平台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路径,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志愿服务为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手段,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水平。新媒体的发展是把双刃剑,不仅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便利,而且对其提出巨大的挑战。利用新媒体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深入发展,是目前大学组织中志愿服务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这项研究以新媒体时代志愿服务的机遇和挑战为基础,从建设治理的角度深入分析新媒体支持志愿服务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志愿服务在大学生闲暇生活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对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如支持度不够、形式化严重、专业化不足、持久性欠缺等,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从闲暇教育视角下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机制建设,对促进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创新、从行政推动向以生为本、从单兵推进向系统协同的“三个转向”是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高校志愿服务资源同社会弥合治理缺口需求的精准对接,有助于大学生专业教育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贯通,有助于治理主体的行政动员同大学生群体的自发自觉同向发力。为此,在实践中必须创新校内治理结构,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服务社会效能;观照学生成长需求,彰显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效;打造协同共促生态,凝聚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上下发展合力。  相似文献   

16.
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教育思想的灵魂,也是教育实践的要求。教育改革过程中,高校应该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大学教师也应成为研究与教学的统一者,以便更好地传递和更新知识。高校更应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通过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在宽松的学术环境中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融入大学生的血液之中。如此,才有利于高校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7.
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志愿服务教育的系统传播。高校志愿服务教育更是培养学生服务学习意识和能力、提升其服务潜质的有效环节。欧美等发迭国家已经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到教育计划和培养目标,并体现在教育理念、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实践环节。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教育研究具有“后发外生型”特质。而志愿服务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大学生志愿服务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进行,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机制保障、思想引导、服务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资金支持、评价激励等相关制度,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增强其服务能力,以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志愿者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志愿服务已成为广大公众服务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有效载体,成为开发配置社会资源、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成为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搞好志愿者服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志愿服务的诸多概念,深入分析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视角,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体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社会文化、高等教育、个人认知等方面审视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影响因素,通过营造志愿文化氛围、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志愿者自我教育等路径加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确立全面整体的观念,正确处理不同角色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