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俄汉谚语在词语运用中的异同,阐述了俄汉谚语的文化内涵,指出加强对俄汉谚语的研究、比较,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俄语,了解俄罗斯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英语谚语文化内涵研究普遍呈现创新性和深度不足、科学性和系统性欠缺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从英语谚语在起源、内容、功用以及历史演进等方面的实际出发,提出增强研究的创新性、引入科学的分析框架、增加对英语谚语中深层文化的讨论,以及以历时性来架构深层文化的分析框架等四个方面的对策,希望能有助于增强研究的创新性、体系性及深度,能有助于学习者和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与把握英语谚语的文化蕴涵和思想实质,使英语谚语在更高的程度上得到运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英语谚语文化内涵研究普遍呈现创新性和深度不足、科学性和系统性欠缺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从英语谚语在起源、内容、功用以及历史演进等方面的实际出发,提出增强研究的创新性、引入科学的分析框架、增加对英语谚语中深层文化的讨论,以及以历时性来架构深层文化的分析框架等四个方面的对策,希望能有助于增强研究的创新性、体系性及深度,能有助于学习者和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与把握英语谚语的文化蕴涵和思想实质,使英语谚语在更高的程度上得到运用。  相似文献   

4.
谚语忠实地反映过去的人们如何思考、如何生活,是文化和思想的活化石。通过谚语能够了解一国的文化和国民性质及其发展历史。从英日谚语入手,探讨其隐含的深层文化特征,并从行为模式、国民性质两个方面比较英日谚语反映出的英美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差异。通过对谚语的分析来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不仅有助于了解谚语的文化背景,而且有助于深入把握其文化特征,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英汉谚语的异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谚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果实.谚语渗透了各民族的文化,表现了各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对谚语的学习有助于语言和文化的习得.  相似文献   

6.
桐城谚语在语言表达上注重修辞艺术.在语音上具有音乐性,单句形式谚语以五言、七言为主,节奏鲜明;复句形式谚语大多押韵,押韵形式灵活多样.在用词上常对举使用反义词,使音节整齐对称;善于运用当地方言词,使谚语呈现出很强地域色彩,更有利于谚语为当地群众服务.在句式上"整"中有"散",给人一种参差美.并运用多种修辞格式,不仅使谚...  相似文献   

7.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在文学和音乐上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要科学地保护、传承与发展桐城歌,必须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出桐城歌在演唱形式、节奏节拍、音阶调式、旋律与曲式结构等方面的音乐文化特征。对桐城歌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能为桐城派文化研究、黄梅戏音乐研究、中国民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通过民间文学去了解地方的民间信仰是常用的研究方法。桐城歌是安徽桐城地区的地方民歌,歌词中保留有大量的关于民间信仰的信息,是我们了解桐城民间信仰的重要资料。桐城民间信仰在形式上虽和各地大致相通,在内容上却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本文拟通过对桐城歌的梳理,以此对桐城的民间信仰作简要探究。  相似文献   

9.
汉英谚语中的动物形象和文化内涵因各自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有所差异,但由于人类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共性,某些动物的文化内涵又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对影响汉英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文化因素进行探讨,有助于人们更恰当、更全面地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谚语指的是那些常见的人们用来表述众所周知的真理、社会准则或反映道德主题的固定句式.谚语被人们广泛地用来表达他们对信仰、价值观以及周遭环境的理解.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谚语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达人类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本文通过对英汉谚语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谚语表层文化关系以及深层文化关系进行对比性分析,并用大量实例,以探索两个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安徽地域文化由皖北道家文化、皖南新安文化和皖中佛教文化组成.从哲学的视角看,皖北道家文化具有本体性、人本性、批判性、境界性等特点;皖南新安文化具有伦理性、创新性、超越性、务实性等特点;皖中佛教文化具有交融性、慈悲性、平等性、世俗性等特点.安徽地域文化的区域性特色,既彰显了安徽地域文化悠久的人文传统,又蕴含着丰富的现代价值,其中道家文化的生态伦理智慧和社会批判精神、新安文化的开放创新精神和实践理性精神、皖中佛教文化的平等包容情怀和大愿慈悲精神,无疑是安徽文化强省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2.
明清安徽画派的辉煌与同一时期鼎盛的徽商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徽商挟其雄厚的财力倾心支持画家的艺术活动,以其独特的文化禀赋影响了新安绘画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地名是地域文化的镜像和载体。安徽沿淮地名真实地反映了淮河流域的地理特征、水利发展和源远流长的大禹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文章对安徽沿淮地名文化进行尝试性探索,以期挖掘出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是我国城乡建设中重要的人力资源,是乡村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和主力军,本文通过对安徽省桐城市安全村农民工对养老保险认知情况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农民工对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很低,养老保险意愿很薄弱。表明我国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待遇差,乡村养老保险实施的程度低,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创办安徽省第一所近代学校——桐城学堂,是吴汝纶实施近代教育的唯一一次实践,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吴汝纶的教育思想。《办学公文稿》则凝聚了吴汝纶在中国处于危亡之际为救亡图存而改革教育的诸多思考,是研究考察吴汝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重要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6.
徽商文化是古徽州商人在长期商业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商业文化,至今影响深远.将徽商文化与高职商科院校校园文化相融合,对高职商科院校人才的培养和健康、和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培育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进出”结合、主题活动、专业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实现徽商文化与高职商科院校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7.
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时间最长的文学流派,近代桐城派是它的终端,在对前期桐城派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桐城派在近代以来备受争议,对它作片面的肯定或简单的否定都是不应该的.文章从近代桐城派作家、近代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关系、近代桐城古文理论与地位等方面对1990年以来学界对近代桐城派的研究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8.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是晚清吴汝纶据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删选而成的一部大型诗文选本。该书的编选与刊刻均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和理论价值:该书于其任教直隶保定莲池书院期间编选而成,编选动机源自维新变法前后吴汝纶对中学存亡的深刻思考。该书在民国初期的刊刻出版与桐城末派大护法徐树铮对自我权力的维护有直接关系。该书在校勘、圈点、评注等诗文评点中,体现出编选、刊刻者强烈的流派意识,显示出桐城派传统的传承性。该书对汉魏六朝诗文的认可、推尊,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桐城派固守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体系。该书吸收曾国藩、方东树二人的诗学观念,以气势、情韵论诗与文,发掘汉魏六朝诗文的劲健、华妙之美,呈现出晚清桐城派独特的“六朝想象”。  相似文献   

19.
清代桐城派文论中的文气论,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桐城开创者的文气论,二是桐城中继者的文气论,三是桐城后学者的文气论。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或对“气”作为文章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文气审美特征与要求进行探讨.或从文章写作角度对“气”予以考察。上述三个阶段与三个方面,标示出我国古典文气论发展到桐城派文论家手中。其在多维面上得到了拓展、充实与深化。  相似文献   

20.
从安徽高速公路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出发,归纳总结了安徽高速公路文化的特点:融入徽风皖韵、遵循生态理念、倡导微笑服务和实行综合管理,探析了安徽高速公路文化的塑造策略:构建了内涵鲜明的行业价值观、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创建了独具匠心的微笑服务品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重点探析安徽高速公路文化的提升战略:全面融合地域特色、拓宽微笑服务领域、加大公益文化建设和健全综合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