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隐喻可以创造相似性。认知主体理解隐喻之后,源域和目的域之间就产生了新的相似点。由于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对于隐喻会有多种理解,因此,源域和目的域之间产生了不同的相似性。这并不意味着隐喻的理解是任意的,因为语境的作用不可忽视,同时目的域的内在结构不可违背。人类将世界概念化的过程必须尊重客观现实情况,否则将会遭受失败。  相似文献   

2.
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分析汉语爱情古诗的“水”意象,指出其实质是从源域“水”映射到目标域“爱情”的概念隐喻。研究目的在于否定隐喻的翻译只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并提出隐喻翻译的新视角,即译者对“水”意象的翻译必须达到汉语和英语“水”意象的“映射对等”,翻译策略包括了翻译对应的始发域、转换始发域、明示始发域等。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高度理解和阐释隐喻,将隐喻提升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隐喻本质上是将一事物的特征映射到另一事物中去,是基于相似性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由于汉英民族文化和思维的异同,作为思维表达工具的隐喻也折射出两个民族的认知共性和差异.隐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本质上是源语篇章到目的语篇章的映射.隐喻翻译应以认知为取向,以语用等效为原则,根据源语的隐喻化过程采取异化和归化策略,以使源语中的隐喻形象得到准确完整的再现与传达.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现象,语言中的隐喻反映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隐喻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对语法隐喻,人们有多种研究和界定方法.由韩礼德的语法隐喻观可以推出,语法隐喻是这种概念域之间的映合在句法结构上的不一致性体现.意义渗透到语法结构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语法隐喻体现了语义和语法关系之间的转化.把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结合起来能更好地理解语法隐喻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使用大量隐喻,"战争"隐喻尤为突出,主要体现为"美即战争"与"爱即战争"。诗人以"战争"为始源域,结合"战争"这一人类活动的特点,通过"战争"概念来描写、构造"美"和"时间"以及两者中人与时间、人与人冲突与对立的关系,着重表现两者之间的相互较量与抗争、过程惨烈,表现了要留住美的不易、得到爱的艰辛这一思想观点。在这一隐喻系统中,无论是始源域还是目标域,其内容都是以"人"或"人"的活动为中心,人文主义色彩浓厚,隐喻的使用使诗歌在内容表达上更具连贯性,主题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6.
概念隐喻翻译是以体验为基础的翻译,译者通过衍推品特威胁喜剧中的隐喻表达方式,试图在基本层次范畴用最经济的方式寻找原文隐喻表达的对应表达式,找到两种语言中情感隐喻的寓意对应点,从而把目标语的疾病和颜色映射到情感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使读者感到恐惧、焦虑"的审美目标,以激发中文读者的阅读想象力和阅读期盼。译者在翻译时必须研究两种语言的隐喻的源域与目标域是否对应,才能更好地译出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认知社会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作为认知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其机制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简单的理解就是用一个事物去替代另一个事物。从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角度分析了网络词语中的隐喻现象,认为网民所创作的网络新词,有很大一部分具备隐喻属性,这些网络词汇都是他们的现实世界(源域)对虚拟社会(目标域)的映射。结合网络词语,探讨研究了其中的通感隐喻和经济性原则,从语义邻接和语音邻接等方面分析了网络词语的转喻现象。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它反映了人们交流时的认知思维。因此,人们在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上的交流中,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属性表现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8.
试析中文平面公益广告中的视觉隐喻和视觉转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益广告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广告。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和Ullmann对转喻的三分法为理论框架分析中文平面公益广告中的视觉隐喻和视觉转喻,并从激活的角度解读这些视觉隐喻和视觉转喻。分析结果表明:中文平面公益广告以频繁使用视觉隐喻和视觉转喻为特点。视觉隐喻涉及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相似性激活,而视觉转喻涉及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部分-整体”联想激活和“因-果”推理激活。  相似文献   

9.
Forceville提出的多模态隐喻,使隐喻的研究结合了视觉、听觉等不同模态来进行。由图形和文字等视觉符号组成的企业标识中有典型的多模态隐喻的运用。从多模态隐喻所涉及的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企业标识所处的特定语境以及各模态之间相互作用三个角度对中国三大电信企业标识中的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进行解读,以期达到为多模态隐喻的实际应用以及企业标识的综合研究提供参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现象,语言中的隐喻反映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隐喻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对语法隐喻,人们有多种研究和界定方法。由韩礼德的语法隐喻观可以推出,语法隐喻是这种概念域之间的映合在句法结构上的不一致性体现。意义渗透到语法结构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语法隐喻体现了语义和语法关系之间的转化。把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结合起来能更好地理解语法隐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究其本质而言,比拟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认知机制.由莱考夫和约翰逊引领的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即源域)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即靶域)的系统映射.因此从认知隐喻观的角度审视,比拟是一种最基础的本体性隐喻,是由人或物的源域向其他实体靶域投射的结果,将人或物的各种属性如特征、动机、活动等映射到客体上,并使之拥有人或物的言行或品质.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中比拟的运用进行微观考察分析,以期揭示拟人化和拟物化背后的隐喻思维动因、丰富隽永的认知效果及其深刻悠远的中西方涉身哲学理据.  相似文献   

12.
隐喻和框架是认知语言学中两个重要的理论.隐喻是通过始源域向目的域映射而构成的一种概念系统.这种概念系统是人们在其自身经验基础上建立的不同概念之间通过映射关系而形成的较固定的相关模式即框架,当需要这种映射关系时,人们可以激活认知框架形成隐喻.而这种认知框架的构成并不是随意的,人们通常会在大脑中形成实体隐喻框架和方位隐喻框架.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认知视角不同,所激活的框架中的节点也各不相同,隐喻框架具有凸显性和突变性.  相似文献   

13.
依据Langacker“认知语法”中动体-陆标、意象图式和Lakoff的空间隐喻理论,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in,on和at的空间意义及其映射的空间隐喻拓展意义。指出in的意向图式为容器图式,投射的目标域主要有时间、状态、方式和趋势等;on的意向图式是平面图式,投射的目标域主要有时间、依靠(依据)、目的等;at投射的目标域主要有方式、状态和频率等。  相似文献   

14.
文化模型下汉英隐喻谚语认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谚语是民族良知的精华,一个民族所创造的谚语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型,而一个民族的语言行为和语言习惯受到文化模型的制约。通过汉英隐喻谚语的比较,以Lakoff(1987)"理想化认知模型"为视角,阐释文化模型在隐喻模型的形成中影响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方式、目的域的源域选择及目的域的意义诠释。  相似文献   

15.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在语言中无处不在。通过采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与红高粱有关的主题隐喻的构建、解读与翻译,揭示了“红高粱”主题隐喻的动态构建机制。研究发现,葛浩文《红高粱》译本运用了4种隐喻翻译策略,即保留源域和目标域、替换源域和(或)目标域、解释性译法和省去不译。译者既要知晓语言文化差异,又要增强隐喻机制的识别、解读和重构能力。研究通过揭示主题隐喻的构建机制和翻译策略,旨在为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6.
隐喻的概念本质是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隐喻不仅发生在字词、句法层面,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宏观的概念结构,自上而下构成篇章隐喻。通过对美国黑人诗人Langston Hughes(兰斯顿·休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的研究发现:认知主体把基于源域的经验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投射到目标域的概念结构上,通过充分发挥松散类推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比较,寻找出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点,从而快速正确地理解语篇的隐喻之意。概念隐喻能力作为人类的高级语言认知能力对语篇推理发挥着核心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英语"UP"和汉语"上"的空间隐喻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知语言学认为,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它将作为源域的空间概念投射到抽象的目标域,是给一个概念空间意义。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因此,空间隐喻在帮助人们理解许多非空间概念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常被用来构建范围、状态、数量、感观、时间和社会等级等抽象概念。  相似文献   

18.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工具,是构建和识解多模态语篇的重要认知机制。政治漫画是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重要语类。文章发现隐喻和转喻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方式,二者既可以分别作用,也可以相互交织,在源域、靶域以及映射对应要素上发挥作用。隐喻多起到评价时事、表达主题、传递情感的作用,而转喻则是连接图片与现实的桥梁,表现出鲜明的语类特征。   相似文献   

19.
基于相关语料对英汉语"耳"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耳"的跨域隐喻映射共性与差异性共存,同大于异。其隐喻映射主要涉及形状、知识/智力、情感/态度、社会/事物关系等方面的经验域;"耳"的隐喻映射同覃修桂的研究中"眼"的映射一样支持Sweetser关于"以身喻心"这一上位隐喻具有跨语言性质的观点,也认同覃教授对Sweetser观点的补充:隐喻映射不但可"以身喻心",从外在经验域朝向内在经验域,也能"以身喻身",从具体的外在经验域映射到其它更抽象的外在经验域。  相似文献   

20.
社论文章因其特有的评论性与权威性,在社会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分析框架,选取《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的涉疫社论自建小型数据库,分别统计两报的隐喻使用情况,归纳隐喻使用类型,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民日报》涉疫社论中战争、旅途、建筑等隐喻的使用频次较多,语篇结构紧凑,内容积极向上,以一对一映射为主;《朝日新闻》涉疫社论的主要隐喻类型为旅途隐喻、拟人隐喻和战争隐喻,呈现出论述主体庞杂,语义氛围紧张,同一源域对应多个目标域的特点。究其原因,一是中日两国在疫情期间的不同政治诉求;二是中日两国对待“灾难与生存”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